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2CB211706)

作品数:11 被引量:162H指数:7
相关作者:张新民郑玉柱董敏涛张培河王明镇更多>>
相关机构: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山东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煤层气
  • 4篇盆地
  • 3篇沁水盆地
  • 2篇聚煤
  • 2篇褐煤
  • 2篇成煤
  • 2篇成煤作用
  • 2篇
  • 1篇地质
  • 1篇延长组
  • 1篇油气
  • 1篇油气分布
  • 1篇游离气
  • 1篇天然气
  • 1篇气井
  • 1篇区长
  • 1篇资源量
  • 1篇资源量预测
  • 1篇资源预测
  • 1篇晚古生代

机构

  • 7篇煤炭科学研究...
  • 3篇山东科技大学
  • 2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煤炭地质...
  • 1篇中国石油

作者

  • 6篇张新民
  • 3篇王明镇
  • 3篇张培河
  • 3篇董敏涛
  • 3篇郑玉柱
  • 2篇李增学
  • 2篇郭建斌
  • 2篇韩保山
  • 2篇赵靖舟
  • 2篇李建武
  • 1篇李晓斌
  • 1篇解光新
  • 1篇李晶
  • 1篇降文萍
  • 1篇蒙晓灵
  • 1篇余继峰
  • 1篇贾建称
  • 1篇马玉贞
  • 1篇李江涛
  • 1篇王彦龙

传媒

  • 5篇煤田地质与勘...
  • 2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Journa...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年份

  • 1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Deposition of coal-bearing measures and coal accumulation under marine transgression 'events' in North China epicontinental sea basin被引量:1
2006年
In recent years, studies show that coal formed during marine transigression process is also important in coal accumulation basin. Stil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formation is more clearly demonstrated by the coal formation in TST in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formation in epicontinental coal accumulation basin, the viewpoint that coal was formed under marine transgression was put forward by the authors and the mechenism thereof was also analyized. Marine transgression resulted in the forming of swamp and then the peat swamp. And the transgression later on put the peat formed in advance in deep water environment to form coal in the end. The important stratigraphic horrizons, such as coal seams, marine facies layers, formed with marine transgression are of the property of isochronism.
李增学余继峰郭建斌韩美莲
关键词:海侵聚煤作用
成煤作用理论(模式)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4年
讨论了几种成煤作用观点或理论,运用突变或灾变的思路对海侵事件成煤作用进行了分析,指出由于我国华北晚古生代陆表海盆地的特殊古地理背景(如极为低平的盆地基底等),海侵过程常具快速侵进的特点,与普通的海侵过程相比具有"事件"性质,在沉积记录上表现为水体深度截然不同的沉积组合直接接触,其间具明显的相序缺失(非侵蚀间断缺失),海侵层在时空上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等时性.同时提出不同成煤作用形成的煤在煤岩、煤质、煤的生烃能力上具有差异性.
李增学
关键词:成煤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姚店油田南区长_6段沉积相特征及其控油规律被引量:26
2006年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姚店油田南区长6段主要为灰色、浅灰色细砂岩夹深灰色、灰黑色泥页岩沉积。根据70多口井的单井相分析及数十口井的粒度参数图件分析,姚店油田长6段砂体主要为湖泊三角洲沉积体,发育有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两大亚相类型和多种微相类型。其中长61油层组发育一条分流河道砂体,长62油层组发育3条分流河道砂体,长63油层组发育2条分流河道砂体。该区沉积相对油水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但不是唯一控制因素。
赵靖舟蒙晓灵杨县超武富礼
关键词:延长组沉积相油气分布鄂尔多斯盆地
沁水盆地晚古生代含煤沉积体系及其控气作用被引量:29
2007年
沁水盆地晚古生代含煤地层主要为晚石炭世太原组和早二叠世山西组,可采煤层有太原组第15号煤层和山西组第3号煤层,两者均为高煤阶无烟煤。对含煤地层内部各成因相及其组合的综合分析表明,太原组为陆表海多堡岛与碳酸盐台地复合沉积体系。第15号煤层形成于海退持续时间较长的潮汐三角洲环境,其中三角洲平原沼泽相中煤层较厚,滞留泻湖相中煤层较薄,障壁沙坝一带煤层厚度较稳定。山西组为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三角洲平原沼泽环境中均衡补偿沉积持续时间较长,形成的第3号煤层厚度较大,结构简单。三角洲前缘沙坝中煤层厚度稍薄,分流河道中煤层不稳定。煤层气勘探实践表明,在同一口试气井中,盆地内大部分地方第3号煤层比第15号煤层厚度大,生气能力强,煤层气保存条件优越,气体质量浓度、含气饱和度、煤层气资源量高。因此,第3号煤层应是沁水盆地煤层气试采和商业化开发的首选目标层。
贾建称
关键词:煤层气晚古生代沁水盆地
中国煤层气技术可采资源潜力被引量:23
2007年
煤层气原地资源量和技术可采资源量的计算结果,可为国家制定煤层气开发战略提供决策依据,也可为煤层气开发的相关部门或单位提供参考依据,对推动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我国褐煤分布区的煤层气资源量的计算,弥补了我国长期缺少褐煤煤层气资源量的缺陷,使我国煤层气资源量数据更加完整,我国陆上煤层埋深2 000 m以浅的煤层气原地资源量为32.86×1012m3,其中,褐煤主要分布区为1.40×1012m3,非褐煤地区为31.46×1012m3。利用已建立的煤层气技术可采资源量评价方法体系,并基于目前的开发技术,对我国煤层气技术可采资源量进行计算,结果为13.90×1012m3,占原地资源量的42%。
张新民赵靖舟张培河郑玉柱李建武韩保山王明镇林大扬董敏涛
关键词:煤层气资源预测
褐煤煤层气储集特征及气含量确定方法被引量:29
2006年
褐煤基质中的孔隙以中孔、大孔为主。实验表明,褐煤对甲烷的吸附能力很低;褐煤基质中的游离气含量通常占总气含量的50%以上。因此,传统的煤层气含量确定方法不适用于褐煤。本文建立了褐煤煤层气含量的确定方法,将吸附气含量与相应储层压力及温度条件下的游离气含量相加,即得到褐煤总的气含量等温线。利用这条等温线,即可获得该温度下不同储层压力时的气含量值。
张新民韩保山李建武
关键词:褐煤煤层气含量吸附气游离气
煤层渗透率统计预测方法被引量:19
2005年
以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为例,本文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煤储层试井渗透率和埋深之间的回归方程。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表明,该回归方程具有显著性。运用此回归方程便可确定未勘探区煤储层试井渗透率的变化范围。根据历史拟合的煤层渗透率与试井测试的煤层渗透率之间的比较关系,针对具体煤层气田(藏)确定出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再乘以由回归方程得出的试井渗透率预测值,从而可确定出较为真实的煤层渗透率值,供煤层气可采资源量计算使用。
董敏涛张新民郑玉柱张培河
关键词:煤层气井
煤层气及天然气中的H2S与SO2及其危害性被引量:16
2008年
毒害性气体是影响煤层气和天然气质量及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目前缺乏对煤层气中H2S与SO2及其毒害性的系统性研究。本文在介绍H2S和SO2的毒害性及其机理的基础上,研究并讨论了煤层气及天然气中H2S和SO2的含量分布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天然气和煤层气勘探开发中H2S和SO2的腐蚀性与毒性,提出在优选勘探开发煤层气区时,需考虑H2S和SO2的含量问题。气体中H2S的安全临界含量近似值为0.0013%,SO2的安全临界含量可选取为0.036%(尚需进一步研究)。另外,在煤层气勘探开发选区时,成煤期的沉积古地理环境可作为一个考虑因素。
马玉贞陶明信张新民李晓斌李晶解光新王彦龙
关键词:煤层气天然气H2SSO2
成煤作用与煤岩生气特点分析被引量:7
2005年
煤层气研究的基础之一是对煤的质量的研究,即生气物质质料的研究,包括煤的岩石学特征、煤质特征、煤的地球化学特征。就煤田地质研究而言,煤岩学和煤质学研究是传统研究范畴,在国内外是非常成熟的,但与煤的生、产气结合起来进行煤层气聚集规律研究则形成了新的研究领域,其中煤作用研究出现了新的理论和成因学说。在不同的成煤环境下形成的煤,其岩石学特点不同,煤的微观组织也不同。不同的煤岩组分其生、产气的能力是不同的,在盆地演化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生、产气高峰。结合煤的成煤作用研究与沁水盆地富煤单元的形成与分布分析,提出成煤作用是奠定煤层气原始质料的前提、成煤环境演化是煤层气形成的控制因素、富没煤带和富煤单元与煤层气聚集单元具有成因联系等结论。
李增学王明镇郭建斌李江涛
关键词:沁水盆地煤层气成煤作用
全国褐煤主要分布区煤层气资源量预测被引量:5
2007年
由于我国尚未开展褐煤分布区的煤层气资源及开发潜力评价,为了完善我国煤层气资源量预测成果,运用体积法计算了我国褐煤主要分布区的煤层气原地资源量,计算结果为13 954.65×108m3;运用损失分析方法计算了其技术可采资源量,结合“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成果,可完整地预测出我国陆上煤田埋深2 000 m以浅的煤层气原地资源量(GIP)为32.86×1012m3。
郑玉柱张新民韩宝山董敏涛降文萍张培河
关键词:煤层气资源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