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2004500607135)

作品数:6 被引量:33H指数:3
相关作者:覃瑞蓝伟侦何光存吴士筠李刚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民族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野生
  • 4篇野生稻
  • 3篇药用
  • 3篇药用野生稻
  • 2篇杂交
  • 2篇栽培
  • 2篇栽培稻
  • 2篇基因
  • 2篇基因组
  • 2篇核型
  • 2篇C0T-1
  • 2篇GISH
  • 1篇稻属
  • 1篇原位
  • 1篇原位杂交
  • 1篇杂交水稻
  • 1篇水稻
  • 1篇染色
  • 1篇染色体
  • 1篇疣粒野生稻

机构

  • 6篇中南民族大学
  • 4篇武汉大学
  • 1篇湖州师范学院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6篇覃瑞
  • 4篇蓝伟侦
  • 3篇吴士筠
  • 3篇李刚
  • 3篇何光存
  • 2篇宋发军
  • 1篇关妮
  • 1篇柳哲胜
  • 1篇刘钊
  • 1篇邱小芬
  • 1篇吕璐

传媒

  • 2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作物学报
  • 1篇周口师范学院...

年份

  • 2篇2007
  • 4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一个药用野生稻异源单体附加系在减数分裂时期的GISH分析鉴定被引量:2
2006年
异源单体附加系是从亲缘关系较远或属间的一个物种单条染色体附加到另一个物种中.栽培稻珍籼97B与药用野生稻Hy18杂交与连续回交,在BC 2后代中得到一个药用野生稻单体附加系.生物素标记的药用野生稻总DNA作为探针,未标记的栽培稻总DNA封阻,对其异源单体系减数分裂染色体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F ISH结果表明,在栽培稻(AA,2n=24)基因组中附加了一条药用野生稻染色体,并鉴定为第8号染色体.研究表明,药用野生稻异源单体附加系的建立为药用野生稻的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操作平台,而G ISH技术在水稻远缘杂交育种中是最准确有效的染色体鉴定方法.在水稻育种改良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蓝伟侦李刚何光存吴士筠刘钊覃瑞
关键词:药用野生稻减数分裂
水稻广陆矮4号与杂交水稻杂优1号染色体核型分析被引量:2
2006年
对水稻广陆矮4号和杂交水稻杂优1号2个不同品种水稻前中期和正中期的染色体进行了核型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两者染色体的臂长、臂比和形态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广陆矮4号水稻的核型公式:2n=2x=24=16m+8sm,杂交水稻杂优1号的核型公式:2n=2x=24=18m+6sm.同时结合G-显带技术,对2种水稻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G-显带区别较大,说明水稻不同品种之间存在一定变异.
吴士筠吕璐覃瑞宋发军
关键词:水稻染色体核型
Bph15在非洲栽培稻、药用野生稻和宽叶野生稻中的BAC-FISH比较物理定位被引量:2
2007年
用覆盖抗褐飞虱基因Bph15的两个BAC克隆,即20M14(27kb)和64O9(36kb)作为探针,对非洲栽培稻、药用野生稻和宽叶野生稻体细胞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两个BAC克隆均被定位于非洲栽培稻和药用野生稻第4染色体的短臂上,杂交信号的百分距离分别为37.03±4.11和81.22±3.62,相应的信号检出率为41.18%和38.22%。在宽叶野生稻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同时检出信号,分别定位于染色体的短臂和着丝粒区,信号距着丝粒平均百分距离分别为87.78±5.23和0,信号检出率为52.58%。由此推知,这两个BAC克隆在非洲栽培稻和药用野生稻的第4染色体分布同线且同区,并且在宽叶野生稻的DD基因组也存在Bph15基因的同源序列。在未封阻的情况下,BAC克隆在非洲栽培稻的多条染色体上有杂交信号,表明它和栽培稻C0t-1DNA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源性。上述结果初步显示Bph15在3个稻种染色体中的相对位置。文章讨论了Bph15在3个种间的关系,为有效分离和利用Bph15基因提供了有益的依据,对不同基因组及二倍体和四倍体中功能基因可能进化机制的分析提供了线索。
蓝伟侦柳哲胜李刚覃瑞
关键词:药用野生稻
两种CCDD型野生稻的基因组原位杂交比较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采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研究稻属药用野生稻复合体中宽叶野生稻(CCDD基因组)和高杆野生稻(CCDD基因组)基因组之间的关系.用这两种野生稻基因组总DNA作为探针分别对宽叶野生稻中期染色体进行原位杂交,杂交结果显示宽叶野生稻和高杆野生稻同源性非常高,说明这两种亲缘关系十分接近,但区别也非常明显,为宽叶野生稻和高杆野生稻是不同物种提供依据,同时根据同源染色体上的相似信号带型进行核型的同源性聚类.
关妮邱小芬宋发军覃瑞
关键词:GISH
利用水稻C_0t-1DNA和基因组DNA对栽培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基因组的比较分析被引量:19
2006年
目的研究中高度重复序列在稻属不同物种基因组进化中的作用。方法用栽培稻C0t-1DNA和基因组DNA(gDNA)作为探针,分别对栽培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比较基因组杂交(CGH)。结果C0t-1DNA覆盖栽培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基因组比例(%)和大小(Mb)分别为47.10±0.16,38.61±0.13,44.38±0.13和212.33±1.21,269.42±0.89以及532.56±1.68。栽培稻gDNA在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基因组中的覆盖率约为91.0%和93.6%,含量分别约为634Mb和1123Mb,各有365Mb和591Mb不属于源自栽培稻基因组的中高度重复序列,未被栽培稻gDNA所覆盖的部分,分别为64Mb和78Mb左右。此外,以C0t-1DNA的组成为依据,对这3个种核型进行了同源性聚类。结论稻属中度和高度重复序列和功能基因一样,在不同种中也存在着高度同源性和保守性,并在进化过程中得以保存下来。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基因组增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能是基因组中度和高度重复序列加倍的结果,药用野生稻这种序列扩增相对疣粒野生稻要缓和得多。另外,这两个野生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由于存在加倍、重排和基因选择性丢失等现象,形成了具有自己种的特异性的基因组成分。
蓝伟侦何光存吴士筠覃瑞
关键词:C0T-1CGH核型药用野生稻疣粒野生稻
利用C基因组C0t-1 DNA比较分析稻属A,B,C,D基因组被引量:15
2006年
以药用野生稻(CC)C0t-1 DNA作为探针,对其自身体细胞染色体和栽培稻×药用野生稻杂交后代F1,回交后代BC1以及宽叶野生稻(CCDD),高秆野生稻(CCDD)和斑点野生稻(BBCC)体细胞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实验.在药用野生稻体细胞染色体中,同源染色体呈现相似的C0t-1 DNA杂交带型,并对其核型进行了同源性聚类.对F1(AC)和2个BC1(AAC和ACC)的杂交实验中,在不封阻的情况下,药用野生稻C基因组C0t-1 DNA探针能清晰地鉴别C组染色体,而在A组染色体上信号分布很少,说明A基因组与药用野生稻C基因组中高度重复序列同源性较低.此外,对宽叶野生稻、高杆野生稻和斑点野生稻3个四倍体体细胞染色体进行了FISH分析,在24条C组染色体上均可观察到较强的杂交信号,B和D基因组的24条染色体上信号较少,但在D组染色体上的信号较B组染色体的多,说明D与C基因组的亲缘关系较B与C基因组的近.进一步分析发现,高杆野生稻D组染色体上的杂交信号要比宽叶野生稻D组染色体上的杂交信号多,说明高杆野生稻的D基因组与C基因组的同源性要高,这可能是高秆野生稻和宽叶野生稻同属于CCDD染色体组型但可区分为不同种的原因之一.上述结果表明,C0t-1 DNA具有很强的种的特异性和依赖基因组型的特异性,利用C0t-1 DNA作探针更能有效地对不同基因组进行FISH鉴定.同时,本研究采用F1植株和BC1植株,即1个二倍体和2个三倍体人工选育杂种,与宽叶野生稻、高杆野生稻和斑点野生稻进行了基于C基因组C0t-1 DNA杂交的比较分析,对稻属异源四倍体的可能起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蓝伟侦覃瑞李刚何光存
关键词:DNA基因组原位杂交稻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