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0550)

作品数:5 被引量:31H指数:3
相关作者:徐虹张扬冯小海曹玉娟余学军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化学工程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聚赖氨酸
  • 3篇发酵
  • 3篇Ε-聚赖氨酸
  • 2篇漆酶
  • 2篇固态发酵
  • 1篇代谢途径
  • 1篇动力学模型
  • 1篇预处理
  • 1篇生物合成
  • 1篇生物降解
  • 1篇生物吸附
  • 1篇力学模型
  • 1篇链霉菌
  • 1篇木质素
  • 1篇菌体
  • 1篇降解
  • 1篇光谱
  • 1篇红外
  • 1篇红外光
  • 1篇红外光谱

机构

  • 5篇南京工业大学
  • 2篇浙江农林大学

作者

  • 5篇徐虹
  • 3篇冯小海
  • 3篇张扬
  • 2篇张琳琳
  • 2篇王超
  • 2篇余学军
  • 2篇曹玉娟
  • 1篇夏军
  • 1篇李莎

传媒

  • 2篇中国食品学报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生物加工过程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虫拟蜡菌固态发酵产漆酶条件优化被引量:2
2013年
以竹粉为主要基料,探讨培养基组分和培养条件对虫拟蜡菌NL-4固态发酵产漆酶活力的影响。单因素试验优化结果是:培养基组分:2.5 g/L葡萄糖,0.5 mol/L硫酸铵,1.5 mmol/L硫酸铜,1.5 mmol/L愈创木酚;培养条件:培养温度28℃,培养基起始含水率60%,接种量10%,起始pH 5.5。将虫拟蜡菌NL-4在上述条件下培养10 d,漆酶活力达到17.47 U/g干基,比优化前提高了40%。
王超余学军张琳琳徐虹
关键词:固态发酵漆酶
Kitasatospora sp. MY5-36产ε-聚赖氨酸分批补料发酵动力学被引量:4
2012年
以北里孢菌(Kitasatospora sp.)MY 5-36为供试菌株,对ε-聚赖氨酸分批补料发酵动力学模型进行研究。建立了该菌株发酵合成ε-聚赖氨酸的菌体生长、产物合成和总糖消耗的动力学模型,并通过Origin 8.1软件对模型参数进行非线性拟合。结果表明:菌体量和聚赖氨酸的产量分别为16.25和13.15 g/L,产物合成与菌体生长的关系为部分耦联型。经验证,预测值与实验值有良好的拟合性,拟合度分别为0.999、0.995和0.992,说明所构建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ε-聚赖氨酸分批补料发酵过程。
张扬冯小海李莎曹玉娟徐虹
关键词:分批补料发酵动力学模型Ε-聚赖氨酸
ε-聚赖氨酸生产废菌体对六价铬吸附影响的研究被引量:20
2012年
以ε-聚赖氨酸(ε-PL)发酵生产废菌体小白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lus)PD-1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对吸附Cr(Ⅵ)的影响.实验过程中,对预处理方式、pH、初始Cr(Ⅵ)浓度、吸附时间和温度等因素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HCl预处理的菌体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Cr(Ⅵ)的吸附增加率达到22.7%,最佳pH为2.0左右,温度对Cr(Ⅵ)的吸附影响不大.实验过程中分别采取Langmuir和Freundlich 2种吸附等温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得到2个模型的线性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79 4和0.979 8,这表明吸附过程中既存在单层吸附同时也存在复杂的多层吸附,小白链霉菌对Cr(Ⅵ)的最大理论吸附量为23.92mg.g-1.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酰胺基和羟基等基团在吸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曹玉娟张扬夏军徐虹冯小海
关键词:生物吸附预处理红外光谱
虫拟蜡菌固态发酵产漆酶及其对竹木质素的降解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虫拟蜡菌固态培养产胞外漆酶及其对竹木质素的降解能力,比较蔗渣、玉米芯、木聚糖和葡萄糖4种碳源对虫拟蜡菌降解竹木质素的影响。方法与结果:培养温度28℃,基质含水率50%,铜离子浓度0.5mmol/L,接种量8%,培养9 d,漆酶产量达到28.66 U/g干曲,相应的木质素降解率为26.34%;不同的碳源影响木质素降解率和纤维素降解率,以4%的蔗渣为碳源添加到竹粉中,木质素选择性系数为18.1。结论:经固态发酵的竹粉,其木质素结构与原始状态相比明显地被破坏。
王超张琳琳余学军徐虹
关键词:固态发酵漆酶生物降解
ε-聚赖氨酸生物合成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1年
ε-聚赖氨酸(ε-PL)是一种可食用对人和环境无毒害可生物降解的天然生物材料。本文以聚赖氨酸的研究历史为主线,对ε-PL的合成与降解进行了综述并预测了ε-PL可能的代谢途径,最后展望了我国聚赖氨酸研究的发展前景。
张扬冯小海徐虹
关键词:Ε-聚赖氨酸代谢途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