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76025)

作品数:7 被引量:60H指数:4
相关作者:徐辉龙丘学林孙金龙赵明辉詹文欢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东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断裂带
  • 2篇裂带
  • 2篇红河断裂
  • 2篇红河断裂带
  • 2篇分段性
  • 1篇低速层
  • 1篇地壳
  • 1篇地壳结构
  • 1篇地壳结构特征
  • 1篇地震
  • 1篇地震带
  • 1篇地震活动
  • 1篇第四纪
  • 1篇断层
  • 1篇盐岩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学
  • 1篇应力场
  • 1篇震源
  • 1篇震源机制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东京大学
  • 1篇广东省地震局

作者

  • 6篇孙金龙
  • 6篇徐辉龙
  • 5篇丘学林
  • 2篇赵明辉
  • 2篇李亚敏
  • 2篇施小斌
  • 2篇詹文欢
  • 1篇朱俊江
  • 1篇沈建伟
  • 1篇杜学斌
  • 1篇解习农
  • 1篇吴业彪
  • 1篇张成
  • 1篇姜涛
  • 1篇汤苏林
  • 1篇吴鹏

传媒

  • 2篇科学通报
  • 2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华南地震
  • 1篇Acta G...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红河断裂带震源机制解特征及其反映的断裂活动分段性
<正>红河断裂带位于华南地块与印支地块之间,是东南亚一条显著的地质地貌分界线。在印-澳板块向北运动与欧亚板块碰撞后,红河断裂带成为块体运动的重要边界。作为华南亚板块和印支亚板块的分界线和主位移带,同时又受到欧亚板块、印-...
李亚敏徐辉龙施小斌孙金龙
文献传递
粤东南澳—澄海海域晚第四纪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演变被引量:4
2007年
通过对粤东南澳—澄海海域上第四系地层的沉积特征和年代学研究,结合陆区前人的资料,分析该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特征。通过对钻孔资料的分析,将该区上第四系划分为3个沉积旋回,每个沉积旋回均具有由粗变细的沉积韵律,一般由砾砂或中粗砂开始,以淤泥或黏土结束。通过对该区不同层位14C年代测定和分析,认为该区第四系沉积开始于晚更新世中期,与韩江三角洲平原区开始接受沉积的时代一致,这表明二者是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开始接受沉积的。该区前两个沉积旋回形成于晚更新世,第三旋回形成于全新世。全新世后海平面波动对该区的影响并未像对内侧平原那么明显,说明该区进入全新世后沉积环境趋于稳定,相对变化较小。
孙金龙徐辉龙吴鹏吴业彪丘学林詹文欢
关键词:沉积环境演变
粤东海山岛全新世硬壳灰岩的沉积特征及其岩石学意义被引量:2
2006年
粤东海山岛南部海积平原发育有大面积的全新世碳酸盐岩,分布范围极广,从陆上一直延伸到海域中。通过实地地质调查以厦岩石薄片的镜下鉴定,发现该区发育的碳酸盐岩贝壳碎屑含量高,经大规模机械分选和搬运,大多数贝壳碎屑的粒径大于2.0mm,肢结茂好,密实。硬度大,岩层以低角度向海倾斜,倾角小于15°。根据其沉积特征和岩石学特性,本文将该处碳酸盐岩定为硬壳灰岩,而非前人所定的海滩岩或贝壳堤岩。据^14C测年数据,自下而上获得典型地质剖面上3个层位的年龄分别为3080±90、1920±75和1330±60aBP,可以确定该处硬壳灰岩形成于中全新世末期至晚全新世,对应于中全新世的高海平面期。海山岛的硬壳灰岩形成于全新世冰后期海进的滨浅海环境,指示相应时期古海面潮间带至潮下带的高程。沿山麓分布的硬壳灰岩指示相应时期的潮闾带,它与发育于海拔8~9m高处的海蚀剥槽共同指示古海岸线位置。
孙金龙徐辉龙丘学林沈建伟詹文欢
关键词:碳酸盐岩全新世
红河断裂带及其邻区的震源机制解特征及其反映的断裂活动分段性被引量:12
2008年
对红河断裂带及其邻区219个地震的相关数据进行震源机制解分析,阐述了红河断裂带不同区段的地震分布特征及其地震类型的差异性,结合对研究区区域深部动力学条件的分析,从地震发生及其深部动力学特征分析红河断裂带活动的分段性特征,取得如下新认识:(1)红河断裂带北西段由于受印-藏碰撞影响而显现出挤压应力场特征,断裂活动具有逆断特征和局部拉张应力场下的正断特征;(2)中段作为华南亚板块与印支亚板块之间的主体剪切活动带,显现剪切应力场特征,断裂以剪切活动为主;(3)南东段在断裂带右旋走滑的基础上,受到深部物质抬升、岩石圈拉伸减薄的影响,而表现出张扭应力场性质,断裂活动显现张扭特征。
李亚敏徐辉龙孙金龙丘学林施小斌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红河断裂带现代构造应力场分段性
Diagenesis and Evolution of the Holocene Coquinite from the Haishan Island,Eastern Guangdong,China
2009年
有超过 5 m 和将近 200 的一个分发区域的厚度的沿海的硬岩石哈在 Haishan 岛,华南,长拉了 researchers'attention。然而,在它的形成和分类上有争吵,并且这些争吵接着导致海水平变化的争论和这个区域的沿海的高举沉淀。为了调查,它标明日期的成岩作用和进化, petrographic 分析,元素的地球化学,同位素的分析,和放射性碳在现在的学习被使用。标明日期的放射性碳显示在中间的 Holocene 开始并且持续了 B.P Petrographic 分析到 ∼600 的 Haishan Coquinite 的免职证明 Haishan Coquinite 是由 low-Mg 方解石的 cemented,显示硬化发生在大气的环境。元素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的价值证明 coquinite 承受了强壮的沥滤,它被认为为 coquinite 的大气的硬化负责。根据这些结果, coquinite 的成岩作用被揭示:在浅环境在中间的 Holocene 开始的 Haishan Coquinite 的免职,起始的硬化发生了并且水泥可以是 high-Mg 方解石或霰石;最近地,由于相对的海水平降低暴露于大气的环境的 coquinite,和水泥改变了到 low-Mg,它拿了 bladed 方解石边界和 equant 圆材的形态学。一个四阶段的进化模型被建议:(1 ) 免职舞台,(2 ) 起始的硬化,(3 ) 暴露到和在大气的环境的硬化,并且(4 ) 侵蚀舞台。出版报告显示硬岩石应该被指定为 coquinite。把研究基于这些,在这个区域的 mid-Holocene 海水平被讨论,并且 Haishan 岛被建议在最后 ∼600 与 ∼5 mm/a 的率高举一。
SUN JinlongXU HuilongQIU XuelinZHAN WenhuanLI Yamin
关键词:成岩作用
浊流成因海底沉积波形成机理及其数值模拟被引量:8
2007年
近些年来,随着深水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对于深水沉积过程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虽然目前关于海底沉积波的形成机理还存在很多争议,但已有现代沉积实例证明至少浊流是可以形成海底沉积波的.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来研究海底沉积波的浊积形成机理,不但可以阐明海底沉积波的形成过程,而且对于海底工程、深水沉积动力学及深水油气储层预测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流体动力学模拟,计算了流体区域的基于时间平均连续性方程和雷诺平均N-S方程,研究了地形对浊流的影响,阐明了海底沉积波的形成机理.模拟结果表明:(1)首先在坡的下游方向开始沉积是由于流体的减速,导致密度增大,浊流携带固体颗粒物的能力(流体容量)降低和较长时间的流体经过所造成的;(2)在一个隆起的上坡处密度增大是由于隆起峰部流体的局部堵塞,导致上坡处流体速度降低和压力升高所造成的;(3)沉积首先从距浊流源头较远的地方开始,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即个体浊流事件的增多,沉积波向上游迁移;(4)随着颗粒粒径的减小,沉积越来越慢,但粒径并不影响地形对沉积的控制及沉积体的几何形态和沉积顺序.
姜涛解习农汤苏林张成杜学斌
关键词:浊流数值模拟
南海东北部南澳大地震(M=7.5)震中区的地壳结构特征与震源构造被引量:34
2006年
通过对1918年南澳大地震(M=7.5)震中区的地震地质考察和记录史料比较研究分析,该地震震中位于北东东向滨海断裂带与北西向黄岗水断裂带的交汇处,地震所产生的北东东向逆冲断层和北西向张性断裂反映了地震的震源应力场为北西-南东向挤压,北东-南西向拉张;烈度X度极震区为一呈北东东向和北西向延伸的“X”型面状分布,发震构造属北东东向与北西向相交切的断裂构造型式,以北东东向的滨海断裂带为主,北西向的黄岗水断裂为辅.根据穿越震中区的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的最新研究成果,滨海断裂带为一个上下连续倾向南东的低速破碎带,断裂带西北侧为正常型陆壳,厚30 km;断裂带东南侧为减薄型陆壳,厚25-28 km.滨海断裂带为华南亚板块与南海亚板块的分界断裂,是南海东北部的重要控震构造和发震构造.滨海断裂带与上地壳下部的低速层的交接构造部位形成南海东北部的重要应力集中带和应变能积聚带,是地震孕育、发生的深部动力学条件.
徐辉龙丘学林赵明辉孙金龙朱俊江
关键词:南海东北部滨海断裂带地壳结构低速层
日本信浓川地震带超压热水系的喷溢作用与地震活动
2006年
信浓川地震带位于日本大地沟北部,地壳运动十分强烈,区内地震主要沿信浓川流域发生,并密集成带,大地构造上处于日本海板块向本州板块俯冲的边界线上。该地震带大多数地震为中强震,且均为浅源地震,地震发生伴随着明显的地下水前兆异常,震中区有强烈的超压热水系的喷溢活动。震中区地下水的温度、电导率以及主要地球化学成分呈线性异常分布,并与地震强弱或地震断裂规模有关,地震断层的规模控制了超压热水系喷溢活动的强度和规模。地震发生与超压热水系喷溢活动有着密切的成生关系,超压热水系喷溢活动使断层发生活动所需应力条件降低,诱发地震发生,同时断层活动为超压热水系向上喷溢提供通道。
徐辉龙孙金龙丘学林赵明辉
关键词:活动断层地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