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项目(2006GG1102020)

作品数:12 被引量:26H指数:4
相关作者:董晓光刘廷谢立信闵晓洁周庆军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血管
  • 10篇视网膜
  • 10篇网膜
  • 9篇新生血管
  • 8篇视网膜新生血...
  • 6篇小鼠
  • 5篇新生血管化
  • 5篇血管化
  • 5篇视网膜新生血...
  • 5篇小鼠视网膜
  • 3篇端粒
  • 3篇血管模型
  • 3篇细胞
  • 2篇蛋白
  • 2篇端粒酶
  • 2篇新生血管模型
  • 2篇新生血管形成
  • 2篇血管紧张
  • 2篇血管紧张素
  • 2篇血管紧张素系...

机构

  • 12篇山东省眼科研...
  • 2篇青岛大学

作者

  • 12篇董晓光
  • 8篇刘廷
  • 5篇谢立信
  • 3篇周庆军
  • 3篇程钧
  • 3篇闵晓洁
  • 2篇王晔
  • 2篇万磊
  • 2篇银红梅
  • 2篇孟丽娜
  • 1篇闫妍
  • 1篇刘延
  • 1篇王瑶
  • 1篇陈鹏
  • 1篇窦方方
  • 1篇张珊珊
  • 1篇李君
  • 1篇张静静

传媒

  • 6篇中华眼科杂志
  • 5篇眼科新进展
  • 1篇眼科研究

年份

  • 2篇2011
  • 3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中乙酰肝素酶及串珠素的表达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研究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过程中乙酰肝素酶(HPA)及其作用底物串珠素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方法将65只新生幼鼠于生后7d在体积分数(75±2)%高氧环境中饲养5d后,再置于相对低氧环境中诱导产生视网膜新生血管为高氧诱导组。另外65只新生幼鼠在正常环境中饲养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在小鼠生后第12、13、17、21、30天通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视网膜病理切片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态变化。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不同时间点视网膜组织中HPA和串珠素在mRNA水平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时间点视网膜组织中HPA在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高氧诱导组与正常对照组的HPA 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group=16.303,P=0.000),各时间点的HPA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time=18.614,P=0.000),生后第12、13、17、21天相应时间点2组小鼠视网膜HPA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0,P=0.000,P=0.001)。高氧诱导组与正常对照组HPA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group=458.134,P=0.000),各时间点的HPA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time=78.466,P=0.000)。高氧诱导组与正常对照组的串珠素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group=7.351,P=0.013),各时间点的串珠素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time=9.098,P=0.000)。生后第13、17、21天的高氧诱导组小鼠视网膜串珠素mRNA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应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8,P=0.000,P=0.003)。伴随着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增多和消退,HPA在基因和蛋白水平及串珠素在基因水平的表达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结论HPA及其作用底物可能是促进视网膜新生血管生长的重要因素。
万磊董晓光刘廷程钧谢立信
关键词:视网膜新生血管乙酰肝素酶串珠素
TERT基因siRNA抑制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研究
2009年
目的探讨小鼠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小分子干扰RNA(siRNA)对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用于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构建TERTsiRNA重组质粒pSIREN—mTERT-1和阴性对照质粒pSIREN—mTERT—N。选择7d龄C57BL/6J小鼠80只随机分为基因治疗组、阴性质粒组、高氧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20只。前3组置于75%±2%高氧环境中生活5d,然后回到正常氧环境中。于第12天出氧舱时,分别向基因治疗组、阴性质粒组两组小鼠玻璃体腔内注射上述两种质粒。正常对照组小鼠正常氧环境中饲养。高氧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不予玻璃体腔注射。第19天用2%Evens蓝灌注进行视网膜铺片,观察各组小鼠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反转录-PCR及Real—timePCR检测各组间TERTmRNA和新生血管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组织切片观察并计数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对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荧光造影视网膜铺片显示,基因治疗组整个视网膜血管分布网基本正常,走形较自然,基本接近正常对照组,未见明显的新生血管丛及大片荧光渗漏,只在视网膜中周部及周边部见少许荧光渗漏,但较阴性质粒组及高氧对照组明显减少。阴性质粒组及高氧对照组视网膜血管紊乱,中周部血管迂曲,伴大片荧光渗漏。RT—PCR及实时PCR显示基因治疗组小鼠视网膜TERTmRNA表达为0.56±0.32,明显少于阴性质粒组及高氧对照组(P〈0.05)。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基因治疗组仅见1处新生血管芽,偶见突出内界膜的细胞核;阴性质粒组及高氧对照组见散在突出内界膜伸向玻璃体腔的血管芽,内界膜下出现明显的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光镜下观察突破内界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基因治疗组(14.62±1.70)较阴性质粒组(32.38±7.50)及高氧对照组�
闵晓洁董晓光周庆军刘廷银红梅谢立信
关键词:端粒小分子干扰视网膜新生血管化
Twist基因干扰抑制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 通过RNA干扰技术抑制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Twist基因的表达,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变化和细胞转型规律,寻找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的新靶点.方法 实验研究.取健康C57BL/6J新生小鼠建立高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小鼠生后第12天,分别给予Twist干扰质粒和无关对照质粒玻腔注射治疗.第17天取材,行视网膜Evans蓝灌注铺片、组织病理学检查、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Real-Time PCR检测.对各组视网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和Real-Time PCR检测目标基因的表达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光镜下观察突破内界膜的视网膜新生血管,正常对照组、高氧诱导组、干扰质粒组和对照质粒组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平均每眼分别为0.34±0.11、32.73±6.38、4.56±2.02和20.17±6.49.小鼠视网膜Evans蓝灌注铺片观察和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显示Twist干扰质粒组小鼠第17天较高氧诱导组视网膜血管迂曲渗漏减轻,新生血管明显减少.Twist干扰质粒组视网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计数较高氧诱导组显著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见Twist干扰质粒组小鼠视网膜Twist和波形蛋白表达较高氧诱导组明显减少.使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各组小鼠第17天视网膜Twist基因和波形蛋白基因的表达,Twist干扰质粒组表达较高氧诱导组下调(F=27.214,31.211;P<0.05).结论 在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细胞转型调控的Twist基因发挥重要作用,通过RNA干扰技术抑制Twist基因的表达,可阻遏细胞转型的发生,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李君董晓光刘廷
关键词:RNA干扰视网膜新生血管化波形蛋白
重组canstatin蛋白抑制体外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重组血管能抑素(canstatin)蛋白对体外培养的恒河猴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F/6A)迁移、增殖及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hospho-extracellu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pERK)、磷酸化Akt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重组canstatin蛋白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RF/6A细胞系,在培养基中分别添加重组canstatin蛋白和等量的PBS,采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各组发生迁移的内皮细胞并计数;铺Matri-gel胶,行体外成管实验,观察canstatin蛋白对内皮细胞成管的抑制作用;用MTT法检测重组canstatin蛋白对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重组canstatin蛋白对血清刺激30min后RF/6A细胞pERK、磷酸化Akt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加入重组canstatin蛋白后,显著抑制了细胞的迁移,重组canstatin蛋白组迁移的细胞数每视野(7.75±1.50)个显著低于PBS组(25.25±2.36)个(t=12.505,P=0.000);两组内皮细胞成管数分别为重组canstatin组每视野(18.67±7.02)个,也显著低于PBS组每视野(44.67±2.52)个(t=6.036,P=0.004)。与PBS组相比,重组canstatin蛋白组的内皮细胞的增殖也受到抑制,后者48h后平均吸光度A490为0.2869±0.0140,低于前者0.3349±0.0217(t=3.723,P=0.01)。同时,重组canstatin蛋白降低了RF/6A细胞中pER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重组canstatin蛋白能通过下调pERK蛋白的表达抑制RF/6A细胞的迁移和增殖,具有潜在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
张珊珊王晔陈鹏孟丽娜董晓光
关键词:血管能抑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增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上皮-间质转化在眼科的研究进展
2008年
上皮-间质转化(EMT)是胚胎发育、肿瘤转移和组织修复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细胞转型机制。EMT主要表现为上皮细胞的极性、细胞间连接消失,上皮细胞表达间质成分并具有迁移的表型。在眼科疾病中,角膜细胞再生、纤维化以及创伤愈合过程存在EMT机制。EMT也是晶状体外伤、晶状体前囊混浊、后发性白内障以及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等疾病的重要发病机制,本文综述眼科领域中EMT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廷董晓光
关键词:上皮细胞间质干细胞细胞运动眼科发病机制
肾素(原)受体小干扰RNA对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 观察肾素(原)受体(PRR)小干扰RNA(siRNA)对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实验研究.将小鼠分为6组:A~E组建立高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其中A~D组分别给予PRRsiRNA质粒、对照质粒、PRRsiRNA质粒联合氯沙坦治疗和氯沙坦治疗,E组不予任何治疗,F组为空白对照组.各组分别于P17时处死小鼠,用视网膜铺片、HE染色方法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PRR及ERK1/2的表达情况.用实时PCR方法检测A、B、E、F组中TGF-β1的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比较各组视网膜新生血管及PRR、ERK1/2和TGF-β1表达的差异.结果 视网膜灌注铺片显示A、C和D组视网膜新生血管较E组和B组明显减少(F=17.218,P=0.000).A、C和D组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数分别为4.47±1.96、4.49±2.53和5.94±2.54,明显少于E组(32.73±6.38)和B组(21.04±5.39).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E组17 d时PRR表达明显高于F组;A组和C组PRR水平明显低于E组,而B组和D组PRR水平与E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584,P=0.000).E组P17时活化的ERKI/2水平明显高于F组;A、C和D组ERK1/2的活化率均明显低于E组;其中A组和C组降低更明显,与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177,P=0.000).实时PCR结果显示E组小鼠视网膜TGF-β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F组,A组表达明显降低,而B组与E组无差异(F=12.468,P=0.002).结论 PRR与肾素(原)结合后可独立激活ERK1/2通路,促进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长.PRRsiRNA可明显降低PRR的表达量,减少ERK1/2通路的激活,达到治疗新生血管的目的.
程钧董晓光
关键词:视网膜新生血管化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小分子干扰
TERT在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中的动态表达及与Bcl-2的关系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观察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RNV)模型中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的动态表达以及与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的关系,验证TERT对RNV形成的重要作用。方法选择生后7d龄C57BL/6J小鼠50只随机分为高氧模型组、正常对照组,每组25只,高氧模型组置于体积分数75%±2%高氧环境中生活5d,然后正常氧环境中饲养。正常对照组小鼠置于正常氧环境中饲养。于生后19d、24d、27d、30d,用20g.L-1伊凡思蓝灌注进行视网膜铺片,观察各组小鼠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RT-PCR检测各组生后19d、24d、30d TERTmRNA的表达变化及生后19d各组Bcl-2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灌注铺片显示,高氧模型组生后19d RNV最多,生后21-30d RNV逐渐减少。RT-PCR显示高氧模型组小鼠视网膜TERT mRNA灰度比值19-30d逐渐减少,生后19d(1.03±0.07)与30d(0.59±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32,P=0.010);生后19d,高氧模型组Bcl-2mRNA灰度值为1.25±0.14,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48±0.26(t=4.505,P=0.011)。结论TERT基因对RNV形成起重要调控作用,RNV的形成可能与抗凋亡基因Bcl-2高表达有关。
闵晓洁周庆军刘廷董晓光谢立信
关键词:BCL-2端粒酶逆转录酶视网膜新生血管凋亡
一氧化氮合酶与眼部血管疾病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0年
一氧化氮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它是信号转导系统的重要分子,一氧化氮也在炎症、血管病变、肿瘤形成及创伤等很多领域起关键作用,但是由于一氧化氮化学性质极其不稳定,因此催化其合成的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便成了研究的主要对象。目前,NOS与新生血管的研究很多,但具体作用机制还不是很清楚,本文就NOS与眼部血管病变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窦方方刘廷董晓光
关键词:一氧化氮合酶眼部新生血管
高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中端粒酶逆转录酶的表达变化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研究高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中小鼠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基因表达水平是否有变化,为进一步研究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实验研究。选取7d龄C57BL/6J新生小鼠32只,分高氧组和对照组,每组16只。高氧组小鼠以密闭氧箱内以75%±2%氧浓度饲养5d后置于正常氧浓度环境中,正常对照组小鼠于正常氧环境中饲养。于小鼠生后12、14及19d时分别取高氧组和对照组小鼠各2只(4只眼),经尾静脉行2%伊文思蓝溶液灌注并做视网膜铺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情况。高氧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生后19d幼鼠3只,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观察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取生后19d高氧组和对照组小鼠,分别取其视网膜组织并提取总RNA,反转录成cDNA后行反转录PCR,2%琼脂糖凝胶电泳并照相。提取视网膜总RNA,反转录成cDNA后(同RT-PCR),配制荧光定量实时PCR反应体系(总计20μl),在60℃检测荧光信号,分析图像。分别取高氧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P19小鼠行眼球切片,常规处理后TERT抗体孵育37℃60min,HRP酶标二抗孵育30min,DAB显色,中性胶封片,镜下观察并照相。结果高氧诱导模型小鼠生后12d眼底后极部出现大片无灌注区,生后14d眼底后极部出现新生血管迂曲、渗漏等视网膜血管病变。生后17—19d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达到高峰。正常小鼠视网膜组织切片HE染色基本看不到突出内界膜的血管芽及血管管腔,内界膜下视网膜内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散在分布、数量较少;高氧组见大量突出内界膜伸向玻璃体腔的血管管腔及血管芽,内界膜下视网膜内也有大量血管内皮细胞增生。19d高氧模型组小鼠视网膜TERT及bFGFmRNA表达较同日龄正常对照组小鼠明显提高,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
闵晓洁周庆军刘延银红梅董晓光谢立信
关键词:高氧症视网膜新生血管化端粒
高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中肾素(原)受体表达及意义的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高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肾素(原)受体[(pro)renin receptor,PRR]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将新生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2组:(1)对照组:正常氧环境中饲养;(2)实验组:高氧诱导小鼠缺氧性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待出生后第12天、第13天、第17天、第21天、第30天分别处死小鼠,通过视网膜血管灌注造影、铺片和HE染色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及转归,通过RT-PCR和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视网膜PRR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鼠视网膜中PRR的表达部位。结果 RT-PCR及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不同组别的PRR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43.324,P=0.000;F=20.235,P=0.000),不同时间点间PRR mRNA和蛋白表达差异也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14.071,P=0.000;F=12.236,P=0.000)。实验组小鼠视网膜PRR的表达水平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于新生血管生长最多的第17天达高峰,第13天、第17天、第21天的PRR mRNA灰度比值分别为1.08±0.18、1.14±0.19、0.97±0.2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64±0.10、0.65±0.09、0.65±0.09(P=0.000、0.000、0.008);第17天、第21天、第30天的PRR蛋白灰度比值分别为1.25±0.17、1.02±0.11、0.92±0.1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73±0.12、0.76±0.10、0.73±0.16(P=0.000、0.003、0.031),其表达变化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及严重程度关系密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2组PRR均表达于视网膜微血管壁,实验组较对照组表达增多。结论在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PRR发挥着重要作用,靶向抑制PRR的上调,可能是治疗威胁视力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新方法。
程钧董晓光谢立信万磊王晔
关键词:高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肾素(原)受体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