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S02346)

作品数:6 被引量:18H指数:3
相关作者:洪葵周素贞胡金柱熊琴梅吴延庆更多>>
相关机构: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心律
  • 3篇心律失常
  • 2篇心力衰竭
  • 2篇心源性
  • 2篇性猝死
  • 2篇源性
  • 2篇室性
  • 2篇室性心律
  • 2篇室性心律失常
  • 2篇衰竭
  • 2篇猝死
  • 2篇恶性心律失常
  • 1篇电生理
  • 1篇电生理特征
  • 1篇电图
  • 1篇心电
  • 1篇心电图
  • 1篇心电图表现
  • 1篇心房
  • 1篇心房颤动

机构

  • 6篇南昌大学第二...

作者

  • 6篇洪葵
  • 2篇周素贞
  • 2篇胡金柱
  • 1篇李菊香
  • 1篇鲍慧慧
  • 1篇刘燕娜
  • 1篇吴清华
  • 1篇张威
  • 1篇肖新兰
  • 1篇俞建华
  • 1篇周慧
  • 1篇邬涛
  • 1篇熊琴梅
  • 1篇程晓曙
  • 1篇吴延庆

传媒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新医学
  • 1篇中国医药生物...

年份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心力衰竭分子治疗机制探讨被引量:7
2011年
过去的20余年中,由于人们对心力衰竭(心衰)发病的细胞分子机制的理解,并相应制订出了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使心衰逐渐转变成一种慢性病。但是,心衰尤其是慢性心衰仍然是心源性死亡的主要原因。
熊琴梅洪葵
关键词:细胞分子机制心力衰竭治疗机慢性心衰心源性死亡
心肌致密化不全2例确诊报告被引量:1
2010年
心肌致密化不全(noncompaction of ventricular myocardium,NVM)疾病的概念于1990年由Chin等提出。曾于1995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归为未分类的心肌病,现被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欧洲心脏病学会(ACC/AHA/ESC)将其归为具有遗传因素的心肌病独立类型。
邬涛洪葵俞建华刘燕娜肖新兰李菊香鲍慧慧张威吴延庆吴清华程晓曙
关键词:心肌疾病心肌致密化不全
心电早期复极改变的临床意义
2009年
心电早期复极改变(early repolarization variant,ERPV)是半个世纪前提出的概念,是一种常见的心电图表现,通常被认为是良性的。近10年来发现其与恶性心律失常有关心,并因新英格兰杂志3篇文献的发表,使ERPV与心原性猝死相关性的论题成为当今心脏科医生的热点话题和研究方向。在此,本文就ERPV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了解当今ERPV的研究进展和一些意见分歧。
洪葵周慧胡金柱
关键词:心电图表现复极改变恶性心律失常心原性猝死
遗传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心房颤动并存的临床、遗传和电生理特征被引量:1
2009年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长期以来,科学工作者们一直对房颤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对房颤的认识逐步加深。近10年来,对心脏结构正常房颤的基础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已发现10个离子通道和非离子通道基因变异(包括KCNQ1、KCNJ2、KCNH2、KCNE2、KCNA5、SCN5A、CACNA1C、CACNB2b、
洪葵胡金柱
关键词:遗传性室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电生理特征快速型心律失常病理生理机制离子通道
心力衰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被引量:6
2011年
心力衰竭易并发室性恶性心律失常,约85%心力衰竭患者发生的心源性猝死是由室性恶性心律失常所致,但其发病机制一直不详。近年的研究进展,从多方面阐述了其发生机制。临床医生了解心力衰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研究进展,可以及早发现并处理心力衰竭性心律失常,从而降低心力衰竭性室性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进一步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周素贞洪葵
关键词: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
先天性心脏病发育遗传学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0年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具有家族性或遗传性,因其致残和致死率高,给患儿及家庭带来严重的身心伤害。先心病主要涉及胎儿期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这些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以多种形式出现。近10年的研究,对先心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形成过程的分子调节有了新的认识。
周素贞曹青洪葵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遗传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