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7604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76047) 作品数:13 被引量:199 H指数:9 相关作者: 徐兆礼 刘守海 高倩 蔡萌 陈佳杰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上海海洋大学 厦门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上海市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更多>>
浙江三门湾冬夏季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化 被引量:29 2009年 利用2007年12月和2008年6月三门湾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三门湾鱼类密度的时空分布,分析优势种、地形地貌和水文等因素对鱼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2月和6月鱼类重量和尾数密度分别为51.47 g/km2、4.62(103ind./km2)和175.32 g/km2、28.88(103ind./km2)。12月的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6月的莱氏舌鳎(Cynoglossus(Areliscus)lighti)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分别是本海域最重要的优势种。去除个别鱼类的影响,鱼类重量密度与尾数密度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呈调查水域密度东南部水域高于西北部水域的趋势。两季平均幼体比例高达63.74%,且大部分属于体型较小的鱼类。夏季鱼类比冬季种类数有所增加。三门湾鱼类数量的变化动力来自主要优势种对鱼类数量变化的回归贡献。 蔡萌 徐兆礼关键词:鱼类 优势种 瓯江口水域夏、秋季浮游动物数量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6 2009年 依据2007年6月和9月瓯江口水域浮游动物调查资料,研究了瓯江口水域夏季与秋季浮游动物总丰度和总生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优势种组成特点,同时探讨了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其优势种对总丰度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两个季节优势种具有明显更替现象,夏季(6月)主要优势种为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和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秋季(9月)主要优势种是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 aculeatus)、太平洋纺锤水蚤和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夏季和秋季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分别为82.05mg·m-3和649.10mg·m-3,丰度分别为47.0ind·m-3和298.3ind·m-3。就水平分布而言,生物量与丰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调查水域北部高于南部的特点。就季节变化而言,秋季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显著高于夏季。瓯江径流的季节变化、瓯江南口和北口冲淡水势力差异、台湾暖流和浙闽沿岸流势力的强弱是影响瓯江口水域浮游动物优势种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通过进一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温度和盐度是影响浮游动物丰度季节变化的重要因素,其中盐度是决定浮游动物丰度水平变化的关键因子。瓯江口水域浮游动物丰度的变化来源于主要优势种丰度的变化对总丰度的回归贡献。 高倩 徐兆礼关键词:浮游动物 优势种 盐度 三门湾海域冬夏季口足目和十足目虾类的种类组成、时空分布及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6 2011年 根据2007年12月和2008年6月三门湾海域的2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三门湾海域口足目与十足目中虾类在冬季和夏季的密度、优势种及多样性的时空分布,并结合该调查海区的地形地貌和水文等因素对虾类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门湾海域虾类以广温、广盐种为主,其夏季种类数高于冬季,且夏季虾类质量和尾数密度均值亦高于冬季,夏季与冬季的虾类质量分别为93.32 kg/km2和31.97 kg/km2,而尾数密度分别为32.34×103 ind/km2和19.32×103 ind/km2。依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的计算,得出该海域冬季最主要的优势种为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夏季为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夏季虾类种间分配较为均匀,致使该海域冬季虾类质量及尾数多样性指数值H'均值(1.58,1.33)皆低于夏季质量和尾数H'均值(1.78,2.18)。在冬季,三门湾口外海域水温较高,导致较多数量虾类出现。在夏季,湾口水域有不同盐度水团混合交汇,也使此处虾类的种类和数量较多。依据本文调查资料,三门湾海域十足目虾类种类数占浙江近海游泳虾类的25.00%,其种类丰富度要小于浙江近海。 赵蒙蒙 徐兆礼关键词:虾类 多样性 小黄鱼育幼期吕泗渔场的饵料浮游动物特征 被引量:8 2010年 根据2008年6月在吕泗渔场(31.90°N-32.10°N、121.70°E-121.95°E)海域生态环境调查资料,分析了该区饵料浮游动物种类分布、优势种、数量分布、多样性等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共出现饵料浮游动物31种(不含浮游幼体和腔肠动物),种类数和丰度均以桡足类占据优势;该区总生物量均值为845.54mg.m-3,其中大潮时为895.58mg.m-3,分布趋势为北部高于南部,小潮时为795.49mg.m-3,分布趋势为中部较高;6月吕泗渔场饵料浮游动物优势种分别是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长轴螺(Peraclis reticulata)、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大潮时真刺唇角水蚤和中华哲水蚤优势度最高均为0.19,小潮时真刺唇角水蚤优势度最高为0.40;在吕泗渔场,6月饵料浮游动物生物量较高,优势种数较多,反映出该渔场小黄鱼饵料环境的稳定性,为小黄鱼幼体生长提供了良好的饵料条件。 张海景 徐兆礼关键词:浮游动物 小黄鱼 官井洋大黄鱼夏季食物组成和摄食习性 被引量:5 2012年 2010年6月在福建省官井洋海域收集579尾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标本进行胃含物分析,同步采集取样点附近水域浮游动物及张网样品,比较大黄鱼胃含物种类与水域中生物种类组成的相似性。结果表明:大黄鱼食物种类共32种,种类广泛。大黄鱼主要摄食十足类(相对重要性指标百分比%IRI=49.14%)、鱼类(%IRI=20.47%)、磷虾类(%IRI=18.31%)和糠虾类(%IRI=2.34%),具有以游泳动物、浮游动物为主要食物对象的肉食性摄食习性。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相对重要性指标IRI=976.10,%IRI=35.38%)和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IRI=505.27,%IRI=18.31%)为大黄鱼食物组成中最重要的食物种类。海区中,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主,占所有浮游动物总丰度的45.03%,主要优势种为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优势度Y=0.14)、双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bipinnata,Y=0.09)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Y=0.06);张网渔获物共鉴定91种,主要为细螯虾、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蟳、双斑(Charybdis bimaculata)、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ulatus)、银鲳(Pampus argenteus)鮻和棱(Liza carinatus)。研究表明,大黄鱼对食物种类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主要体现在喜好追逐捕食海区中的小型虾类和仔、稚、幼鱼以及体型相对较大的浮游动物磷虾类和糠虾类。 徐佳奕 陈佳杰 田丰歌 徐兆礼关键词:大黄鱼 官井洋 食物组成 摄食习性 瓯江口夏、秋季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其多样性 被引量:19 2009年 依据2007年6和9月瓯江口水域两个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资料,研究瓯江口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并探索水团等因素对浮游动物优势种及物种多样性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查水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76种(不含18种浮游幼体和仔鱼),隶属于7门8纲20目41科,其中桡足类是最主要的优势类群;瓯江口水域浮游动物主要由亚热带种构成;就盐度适应而言,浮游动物种类数以外海种居多,而近海种在浮游动物总丰度中占有明显优势;秋季浮游动物种类数显著高于夏季;秋季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2.89)明显高于夏季(2.23),这与秋季物种数较高有关;夏季水团交汇处的大门岛邻近水域多样性指数最高,秋季该水域多样性指数呈现从河口到外海逐渐增加的趋势。 高倩 徐兆礼关键词:浮游动物 多样性 群落 生态类群 Effect of hypoxia on the blood of large yellow croaker (Pseudosciaena crocea) 2011年 Large areas of hypoxic water have recently been reported in the East China Sea. It is hypothesized that hypoxia may be partially responsible for the decline of some fish stocks. We evaluated the effect of hypoxia on large yellow croaker (Pseudosciaena crocea). The fish were exposed to three concentrations of dissolved oxygen (DO; 1.5 mg/L and 2.0 mg/L, and 6.5 mg/L control). We collected blood after 6, 12, 24, 48, and 96 h exposure.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red blood count, hematocrit,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and 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in the group exposed to 1.5 mg/L DO after 6 h or 12 h, and a delayed increase (only elevated after 48 h and 96 h) in these indices in the group exposed to 2.0 mg/L DO. Plasma glucose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both hypoxic groups after 24 h. Furthermore, plasma lactate and lactate dehydrogenase activit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first 6 h exposure in both hypoxic group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large yellow croakers could not maintain the aerobic pathway and instead use anaerobic metabolism for survival when DO levels fall below 2.0 mg/L. We conclude that the occurrence of hypoxia (<2 mg/L DO) in the East China Sea could cause metabolic stress for large yellow croakers and may be partially responsible for the population decline of this species. 顾孝连 徐兆礼关键词:HEMATOLOGY GLUCOSE LACTATE 兴化湾海域鱼类多样性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15 2011年 利用2009年1月、2008年4月和9月兴化湾海域(位于福建省沿海中段)鱼类学调查资料,研究兴化湾海域鱼类种类组成、种类数和多样性的时空分布,探索当地地形、地貌、水文环境等因素对鱼类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次调查中,共鉴定鱼类123种,其中1月47种、4月48种和9月81种。鲈形目种类有51个,占总种类数的41.46%。1月、4月和9月,鱼类质量H′值分别为2.59、1.78和2.65,尾数H′值分别为2.84、2.42和2.42,其中质量H′值的季节变化特征与种类数相同,而尾数H′值冬季最高。1月鱼类的尾数多样性仅与种类数相关(r=0.69,P=0.0145);4月尾数H′仅与尾数密度相关(r=0.62,P=0.0238),9月尾数多样性与种类数和尾数密度均不相关,显示出1月的种类数,4月尾数密度分别是影响鱼类多样性分布的主要因素。种类季节更替率从1月到4月为79.75%。从4月到9月为82.41%。从9月到次年1月为77.88%。兴化湾内湾潮滩地形和径流,不同潮流在中湾交汇,洄游性鱼类去留是影响兴化湾海域鱼类种类和多样性分布的主要因素。 徐兆礼 沈盎绿关键词:鱼类 多样性 季节更替 依据大规模捕捞统计资料分析东黄渤海白姑鱼种群划分和洄游路线 被引量:19 2010年 根据我国10多个主要渔业公司1971-1982年间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捕捞统计资料,从产量分布,鱼群移动等方面,研究了东黄渤海白姑鱼的种群划分和洄游路线。结果显示,我国沿海白姑鱼可分为2个种群。其中,黄渤海种群越冬场主要在黄海中部34°00'N以北水域。每年3-4月份,鱼群陆续进入山东半岛的乳山沿海、渤海各海湾、黄海北部沿岸和海州湾产卵。栖息在渤海的白姑鱼9-11月份在渤海中部索饵,形成越冬群体,11月后绕过成山头向越冬场洄游,12月至1月份到达越冬场;东黄海种群越冬场主要是在东海外海和中南部近海。每年3-4月份东海外海白姑鱼向西进入舟山渔场。在舟山渔场,这部分鱼群与从东海中南部近海北上的产卵群体汇合,向西进入舟山群岛沿海水域产卵。到了5月份,在浙江北部近海形成索饵群体。6-8月份,索饵群体经过长江口北上黄海南部近海索饵,9月份,索饵群体前锋到达34°00'N禁渔线外侧。此后,索饵场的白姑鱼向南做越冬洄游,并在10月份回到长江口。从这里,一部分群体游向外海越冬场,一部分群体继续南下回到东海中南部近海的越冬场。另外,在东海中南部近海越冬群体,部分就近游向沿岸的海湾,河口产卵,产卵后在产卵场外侧索饵,冬季回到就近的越冬场。 徐兆礼 陈佳杰关键词:洄游 长江口和杭州湾凤鲚胃含物与海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比较 被引量:18 2011年 2009年6月—8月期间在长江口及杭州湾水域收集了1355尾的凤鲚(Coilia mystus)标本,对其胃含物进行分析,同步采集了取样点附近的浮游动物,比较了凤鲚胃含物食谱与该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的相似性。结果表明:对浮游动物主要种类而言,河口性的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的相对重要性指数(IRI)为703.25,占相对重要性指数总和百分比(%IRI)为39.65%,远远超过其它种类,包括任何一个桡足类优势种,因而是凤鲚食谱中的最重要的种类。凤鲚摄食的其它主要种类包括: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IRI=261.04),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IRI=107.53)、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IRI=27.27)。以上4种浮游动物%IRI合计为61.96%。在被摄食种类中占优势。因而是凤鲚饵料中最重要的优势种。胃含物和海域浮游动物之间的相似度值大致在0.363—0.365之间;而两者桡足类之间的相似度值在0.521—0.575之间。由此推测凤鲚对个体较小的桡足类采用过滤性摄食,对这些种类的选择性较低。而对个体较大的糠虾则是有选择性追逐摄食。 刘守海 徐兆礼关键词:凤鲚 长江口 胃含物 饵料组成 浮游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