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基金(XK100100435)

作品数:10 被引量:30H指数:3
相关作者:李宏光刘振娟臧灏封子文成慧禹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化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篇神经网
  • 3篇神经网络
  • 2篇递阶
  • 2篇模块化
  • 2篇PETRI网
  • 1篇递阶控制
  • 1篇独立分量分析
  • 1篇多目标
  • 1篇多目标优化
  • 1篇多目标优化问...
  • 1篇性能评价
  • 1篇预测控制
  • 1篇约束多目标优...
  • 1篇智能体
  • 1篇神经网络预测
  • 1篇神经网络预测...
  • 1篇数据划分
  • 1篇统计量
  • 1篇人工智能
  • 1篇自适应神经

机构

  • 11篇北京化工大学
  • 1篇宁夏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化

作者

  • 11篇李宏光
  • 2篇刘振娟
  • 2篇况丹
  • 1篇丁辉
  • 1篇吴重光
  • 1篇胡俊
  • 1篇周培建
  • 1篇臧灏
  • 1篇廖一波
  • 1篇辛晓乐
  • 1篇陈兰朋
  • 1篇张天翔
  • 1篇林晓琳
  • 1篇郭辉
  • 1篇成慧禹
  • 1篇封子文

传媒

  • 2篇化工学报
  • 1篇计算机集成制...
  • 1篇石油化工自动...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控制理论与应...
  • 1篇计算机仿真
  • 1篇系统仿真学报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控制工程
  • 1篇2009年中...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一类赋时模糊Petri网的化工过程异常事件监控被引量:1
2008年
化工生产中出现的异常事件往往导致系统出现故障,甚至发生重大事故,因此,建立预测和诊断异常事件的监控系统对生产过程的有效和稳定操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提出了一类赋时模糊Petri网(tFPN)模型,用于化工过程异常事件的预测与诊断,tFPN的变迁与产生式规则的可信度和时间相关联,可自动进行模糊推理。建立了基于tFPN的异常事件综合监控方案,并以聚丙烯反应为例进行了详细讨论。
刘振娟周培建李宏光林晓琳
DMF回收过程专家区域协调控制系统设计被引量:5
2008年
Aiming at an industrial DMF recovery plant, a kind of region expert coordination control system (RECCS) based on expert inference mechanism was proposed.With an S7-300 PLC based distributed control architecture, the expert control system can identify the operation states of regions from coupling data of the plant.The regional PID controllers were coordinated with the expert coordinating rules to realize plant-wide automation of the DMF recovery process.Simulation results on distillation models illustr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ordination control system.Easily integrated with DCS,the proposed expert region coordination control technique could be widely used in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辛晓乐李宏光
关键词:S7-300
用于控制图模式识别的广义神经网络系统被引量:3
2009年
面向过程控制图的模式识别,提出了一个广义神经网络系统.该系统基于广义过程对象模型发生数据,离线训练后能够在线识别各类工业过程常见的控制图模式,模块化的设计使得神经网络系统的结构相对简单,有效地提高了网络的训练速度和模式识别的准确率.首先研究了广义过程对象模型参数对神经网络控制图模式识别率的影响,并基于此影响规律设计了包含模式识别分类模块与模式参数估计模块的集成化神经网络系统结构;其次使用基于广义对象模型产生的数据对神经网络系统进行了训练和验证,讨论了学习训练方法,并进行了控制图模式识别性能的仿真测试,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在TE过程仿真平台上进行了实验,给出了对上升阶跃模式和下降阶跃模式的识别结果,表明了具有较高的识别率.
李宏光况丹
关键词:神经网络模块化
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切换动态矩阵控制被引量:3
2010年
工业生产中某些过程对象的特性会随着操作区域的改变而发生较大的变化,目前,这类系统的有效控制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本文提出采用线性切换系统状态方程对过程进行描述,同时定义了离散切换律变量和切换模式变量.基于模型预测控制思想,推导出了一种有效的切换动态矩阵控制算法,其显著的特点在于考虑了对象特性发生变化时对预测控制输出产生的影响,从而有效地减小了控制扰动,能够获得较好的控制效果和较强的鲁棒性.为了验证控制算法,在TE(Tennessee Eastman process)过程的汽液分离器液位控制系统上进行了仿真实验,得到了比串级PID控制更满意的结果.
李宏光廖一波
关键词:TE过程
基于PETRI网递阶监控器的间歇过程故障诊断被引量:3
2009年
基于混杂系统理论的Petri网递阶监控器设计方法,对间歇过程的故障传播和诊断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具有两层递阶结构的Petri网故障诊断系统,上层采用赋时Petri网协调间歇时序操作步骤,下层采用混合模糊Petri网进行故障监测和诊断。针对一个实验级应用例子建立了故障传播和诊断的混合模糊Petri网模型,实验和仿真结果表明了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刘振娟李宏光吴重光
关键词:故障诊断PETRI网
管式加热炉多模型神经网络预测控制被引量:6
2012年
管式加热炉具有典型的非线性、多变量、大时滞、强耦合和时变特性,传统的控制策略很难获得理想的控制性能。为此,提出了基于一类多模型的自适应神经网络预测控制方法,首先基于不同负荷下加热炉的运行情况建立多个自适应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变负荷、大扰动时的加热炉输入输出状况,然后通过自适应调整神经网络模型的结构和参数跟踪加热炉由于参数时变或其他干扰引起的系统漂移,最后应用粒子群算法对基于多模型自适应神经网络进行滚动优化,获得加热炉操作变量的次优控制律。此方法可以有效地跟踪多路进料、多燃烧器加热炉的控制指标,提高了加热炉的整体热效率,并且能够节约燃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开发的控制系统成功应用于某炼厂常减压加热炉装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李宏光臧灏
关键词:管式加热炉自适应神经网络预测控制
独立分量分析结合数据划分的故障检测方法被引量:1
2007年
针对多变量系统的各个变量之间往往相互影响,且一般不能严格服从高斯分布的特点,通过运用独立分量分析的方法对正常状态下观测的数据进行处理,从中提取出统计独立的独立分量,为简化后续分析,对得到的独立分量按照向量范数的概念划分为两部分:主部和余部,并分别计算两类统计量:I2统计量和SPE统计量,反映系统变化和偏差,确定其置信界,与在线数据进行对比,用于检测运行系统中发生的故障。最后给出的多变量过程仿真实例,快速准确地检测到了运行中发生的异常,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靠性。为广泛应用于监控多变量系统的运行,检测故障的发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
郭辉李宏光
关键词:独立分量分析数据划分统计量故障检测
工业分层递阶控制中Petri网协调器的设计与实现
2007年
分层递阶控制结构虽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实践中,但因其刚性的多层结构往往难以适应现代工业控制中多任务集成化和协调控制的要求。为此,提出了在工业过程分层递阶控制中采用扩展Petri网实现协调功能的方案,设计开发了可集成于工业组态系统中的EPN-Tool控件,它能够实现从控制逻辑到控制指令序列的直接转换,从而达到协调操作任务的目的。以工业聚丙烯生产开车过程为实例,给出了扩展Petri网协调器的设计和实现方法,并且在仿真平台上进行了实验,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胡俊李宏光
关键词:分层递阶控制PETRI网
用于控制图模式识别的广义神经网络系统
面向过程控制图的模式识别,提出了一个广义神经网络系统.该系统基于广义过程对象模型发生数据,离线训练后能够在线识别各类工业过程常见的控制图模式,模块化的设计使得神经网络系统的结构相对简单,有效地提高了网络的训练速度和模式识...
李宏光况丹
关键词:神经网络模块化
文献传递
基于PID控制器性能评价被引量:5
2012年
在化工过程中,90%以上的控制器类型为PID类型,对PID控制器进行性能评价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PID控制器的性能评价多以理论计算的最小方差作为基准,但由于控制器受自身结构的限制,实际上根本无法达到这个数值。提出采用PID控制器能够达到的最小方差作为标准,来评价常规操作下的PID控制器性能,使得PID控制器性能评价结果具有实际意义。在求取PID可达最小方差过程中根据输入输出数据拟合ARMAX过程模型,采用SOS(Sums Of Squares)方法解决了非凸优化问题,保证了全局最优解。将该方法应用在TE(Tennessee-Eastman)过程仿真平台上,实验结果表明了其有效性和实用性。
封子文李宏光陈兰朋成慧禹张天翔
关键词:PID控制器最小方差控制器性能评价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