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1214)

作品数:7 被引量:33H指数:4
相关作者:段少银陈丽君荆晶林清池林长华更多>>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厦门市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颈内
  • 5篇颈内动脉
  • 3篇动脉
  • 3篇有限元
  • 3篇虹吸
  • 2篇有限元建模
  • 2篇三维CT
  • 2篇自然科学基金
  • 2篇流体力学
  • 2篇颈内动脉虹吸...
  • 2篇计算流体力学
  • 2篇国家自然科学
  • 2篇国家自然科学...
  • 2篇成像
  • 1篇动脉分叉
  • 1篇动脉分叉部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形态
  • 1篇断层扫描
  • 1篇血管

机构

  • 7篇厦门大学
  • 3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厦门市中医院

作者

  • 7篇段少银
  • 4篇陈丽君
  • 3篇荆晶
  • 2篇林长华
  • 2篇林清池
  • 1篇黄丽丹
  • 1篇吕绍茂
  • 1篇杨烈
  • 1篇钟华
  • 1篇邓丽珠
  • 1篇赵文俊

传媒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年份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构建颈内动脉瘤双向流固耦合模型的血流模拟被引量:7
2014年
背景:动脉瘤血液动力学变化为动脉瘤的治疗与其破裂的预防研究提供了前提与条件,有限元分析是一种很好的技术手段。目的:构建颈内动脉瘤的双向流固耦合模型,并进行相关血流模拟。方法:利用GE Lightspeed 64排螺旋CT扫描获得颈内动脉瘤CT血管造影数据,分别在mimics10.01软件上进行三维模型的实体构建,ansys+fluent软件进行流固耦合及血流模拟与仿真。结果与结论:构建了颈内动脉瘤瘤壁和流场的有限元模型,模型具有良好的解剖形态,并与实体模型一致。模拟展示整个心动周期的血流变化:瘤体血流呈漩涡样,瘤体部流速较瘤颈部慢;血流引起动脉瘤壁的形变、壁面剪切力、压力及应力以瘤颈部最大,瘤顶部最小。模拟值以0.16 s(快速射血期)时刻为最高值,0.74 s(舒张期)为最低值。结果显示基于CT血管造影扫描数据进行颈内动脉瘤的双向流固耦合建模,其方法简单、实用。模拟动脉瘤血流接近人体的生理状态,结果为研究动脉瘤发生、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吕绍茂钟华陈丽君段少银
关键词: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有限元建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基于CT数据颈内动脉虹吸部有限元建模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基于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扫描数据,构建颈内动脉虹吸段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利用GE Lightspeed64排螺旋CT扫描获得颈内动虹吸段CTA数据,将Dicom格式原始数据直接读入Mimics软件系统,采用阈值分割与手动分割相结合的处理方法,选择感兴趣部位,计算得到初步三维几何模型。调用FEA模块的Remesh功能,获取血管面网格,文件以流体网格格式保存并输出,再导入Gambit软件进行流体网格划分及网格质量检查,获取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构建了颈内动脉虹吸段有限元模型,模型具有良好的解剖形态,与实体相一致。其流体网格文件可直接导入流体力学有限元软件进行相关研究。结论基于CTA扫描数据进行颈内动脉有限元建模具有精确、快速及效率高的特点,为血管流体力学研究提供基础。
陈丽君荆晶林长华林清池段少银
关键词:颈内动脉计算流体力学有限元建模
颈内动脉-眼动脉区域常见病变的CT、MR影像表现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观察CT和MRI获取颈内动脉-眼动脉(ICA-OA)区域常见病变的影像特征,分析病变与ICA-OA的关系,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院2011年6月—2013年12月确诊的194例与ICA-OA区域相关的常见病变患者的影像资料,采用数字影像工作站对病变进行分析.采用五分区法进行研究,即以ICA-OA为轴,将周围分为眶区、鞍区、颞区、鼻窦区和眶颅交界区5个分区,对各区病变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并分析病变与ICA-OA的关系.结果 194例患者影像资料分析结果显示,ICA-OA区域病变发生率大于5%的常见病变有垂体瘤73例(37.63%)、动脉瘤21例(10.82%)、脑膜瘤18例(9.28%)、Rathke囊肿15例(7.73%)、海绵状血管瘤13例(6.70%)、视神经胶质瘤10例(5.15%)和颅咽管瘤10例(5.15%),分析病变对ICA-OA产生影响的情况显示,ICA-OA动脉瘤最容易对ICA-OA造成影响.结论 ICA-OA周围结构复杂,常见病变种类较多,通过CT和MRI可以很好地显示病变及其与ICA-OA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资料.
荆晶许兵强段少银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颈动脉分叉部的三维CT血管成像解剖测量被引量:8
2013年
背景:解剖测量是临床医学的基础,可为临床影像学诊断与外科手术提供依据与参考。利用三维 CT 血管成像技术进行相关解剖测量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与很好的应用前景。目的:应用 64 排螺旋 CT 血管成像对颈动脉分叉部的形态结构进行测量,为相关研究提供解剖基础。方法:查阅 2008 年 6 月至 2010 年 6 月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影像科行头颈部 64 排螺旋 CT 血管成像受检者的扫描图像,随机选取颈动脉分叉部无明显病变者 92 例。其中男 45 例,女 47 例;≤40 岁者40 例,> 40 岁者 52 例。利用其断面图像进行三维成像处理,获得满意的三维图像后,对颈动脉分叉部相关结构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与结论:三维图像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分叉部结构,实现其结构的单独和多结构、多方向观察及测量。测量结果显示受试者颈动脉分叉角为(43.5±12.3)°,颈总动脉远端内径(6.83±0.65) mm,颈内动脉膨大区近端内径(7.25±1.04) mm,颈内动脉膨大区最大内径(8.15±1.35) mm,颈内动脉膨大区远端内径(5.03± 0.55) mm,颈外动脉内径(4.22±0.60) mm。与≤40 岁组比较,>40 岁组颈动脉分叉角度、颈内动脉膨大区近端内径、颈内动脉膨大区最大内径、颈内动脉膨大区远端内径均明显粗大,颈外动脉内径明显细小(P < 0.05),而颈总动脉内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颈动脉分叉部各测量指标均显著细小(P < 0.05)。左、右侧组测量值比较,除颈动脉分叉角左侧明显大于右侧外,其他测量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三维 CT 可客观、准确测量颈动脉分叉部相关解剖值,具有个体化特征,可为相关应用解剖、疾病诊断及介入或手术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段少银林长华荆晶杨烈林清池
关键词:颈动脉分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三维CT
颈内动脉虹吸部血流动力学模拟与影响因素被引量:9
2015年
背景:颈内动脉虹吸部走行弯曲、周围结构复杂,解剖学、影像学测量研究较多,并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但目前对颈内动脉虹吸部血流动力学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利用有限元分析技术,为相关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基础。目的:明确颈内动脉虹吸部正常及狭窄血液动力学特点,探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64排螺旋CT扫描获得DICOM数据实现颈内动脉虹吸部有限元建模,分别在Mimics 10.01软件上进行三维模型的实体构建,用ANSYS 13.0 CFX软件模拟仿真人类颈内动脉虹吸部正常及狭窄后血流,观察正常血流及狭窄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分析其特点与差异。结果与结论:颈内动脉虹吸部正常血流在弯曲的虹吸部呈层流状态,但经过两个折角时血流发生旋动与湍流。血流经折角内弯区较快,外弯区较慢,速度越慢湍流越明显;折角处剪切力较小,同时折角外弯区剪切力较内弯区小。动脉狭窄后血流经狭窄区速度加快,狭窄下游形成湍流及低剪切力区;随狭窄程度增大,湍流、低剪切力区域扩大,中央性狭窄比偏心性狭窄影响大。结果证实,颈内动脉虹吸部弯曲、管腔狭窄直接影响湍流及低剪切力区形成,以外弯区及中央性狭窄影响明显。
黄丽丹邓丽珠赵文俊陈丽君段少银
关键词:颈内动脉计算流体力学有限元模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三维重建颈内动脉形态:虹吸部解剖测量与管壁钙化分布被引量:2
2015年
背景:颈内动脉虹吸部结构复杂,由于颅底骨结构的遮挡,二维影像学观察存在一定的困难。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有利于显示颈内动脉的行程,但缺乏解剖标志。CT三维成像有利于显示颈内动脉管壁、壁内外结构与测量,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新手段。目的:明确颈内动脉虹吸部相关形态及钙化分布特点,为相关医学临床与基础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50岁以上行头颈CT血管造影检查无明显病变或变异者20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无钙化组70例、钙化组136例。在图像工作站上重建颈内动脉虹吸部,观察其分型(根据虹吸部的解剖形态分为"U"型,"V"型,"C"型,"S"型)与钙化分布,测量C4、C5弯曲的折角及管腔内径。结果与结论:颈内动脉虹吸部无钙化组70例,年龄为(59.17±10.27)岁,虹吸部"U"型占35.7%、"V"型30.7%、"C"型占27.2%、"S"型占6.4%,其中两侧分型相同者占33.3%(25/70例);管腔内径为(4.92±0.63)mm,虹吸部C4、C5折角分别为(87.23±16.66)°、(49.21±16.01)°;钙化组136例,年龄为(67.39±9.32)岁,虹吸部"U"型占41.5%、"V"型33.1%、"C"型占24.3%、"S"型占1.1%,其中两侧分型相同者占43.4%(59/136例);管腔内径为(4.90±0.44)mm,虹吸部C4、C5折角分别为(84.44±17.20)°、(52.57±14.16)°。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年龄、S型分型有显著性差异(P<0.05),虹吸部管腔内径、C4、C5段折角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钙化组及钙化组C4折角内、外弯区钙化分别占13.60%、19.01%;C5折角占27.34%、16.52%;C6段占9.94%、13.60%。结果表明,颈内虹吸部形态以"U"、"V"、"C"型多见,两侧分型不同超过50%。管壁钙化以C5折角内弯区最多、C4折角外弯区其次,钙化随年龄增大而发生率增多,其中钙化虹吸部S型发生率较低,钙化与管腔、折角大小无明显关系。
周乐夫陈丽君段少银
关键词:三维CT影像解剖钙化
肺部炎症延缓吸收的CT征象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探讨肺部炎症延缓吸收的CT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住院治疗后复查肺炎延缓吸收、无吸收或进展的47例患者的CT表现,均经痰培养和/(或)临床经验性治疗后复查确诊。结果:47例诊断为肺部炎症延缓吸收,其中伴原发疾病22例,复查显示病灶吸收不明显或增多的患者为结核或真菌感染。肺部感染均累及多个肺叶,其中4个叶及以上28例,3个叶14例,2个叶5例;并发胸腔积液14例,其中单侧6例。肺部病变以斑片状阴影为主24例,结节伴晕征为主12例,支气管播散阴影为主11例。结论:肺部炎症延缓吸收患者多伴发其他疾病,CT表现以斑片状、结节伴晕征及支气管播散阴影为多。
周乐夫金贤德周杰王甄段少银
关键词:肺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