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科技攻关计划(2004B20101019)

作品数:4 被引量:28H指数:3
相关作者:陈科伟何余容黄寿山周靖龚静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玉米
  • 3篇玉米螟
  • 3篇玉米螟赤眼蜂
  • 3篇赤眼蜂
  • 2篇繁殖
  • 2篇繁殖力
  • 1篇敌对
  • 1篇生命表
  • 1篇生态
  • 1篇实验种群
  • 1篇天敌
  • 1篇年龄
  • 1篇种群
  • 1篇自然控制
  • 1篇自然控制作用
  • 1篇小菜蛾
  • 1篇卵量
  • 1篇交配
  • 1篇交配次数
  • 1篇高温

机构

  • 4篇华南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何余容
  • 4篇陈科伟
  • 2篇黄寿山
  • 1篇吕燕青
  • 1篇潘雪红
  • 1篇龚静
  • 1篇周靖
  • 1篇刘惠珍

传媒

  • 2篇昆虫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3篇2006
  • 1篇200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生态恢复状态下天敌对小菜蛾的自然控制作用被引量:4
2006年
通过组建不同防治措施下的小菜蛾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化学防治区小菜蛾自然种群趋势指数为52.52;在生态恢复区,天敌因子对目标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得到恢复和增强,连续4个世代的小菜蛾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16.9、7.16、3.71和4.02,其种群数量的发展得到有效地抑制.影响小菜蛾春季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代种群数量的重要因子分别为绒茧蜂寄生、4龄幼虫的捕食及其它、赤眼蜂寄生和绒茧蜂寄生,其相应的排除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1.39、1.56、1.74和1.54.从天敌与小菜蛾种群相互作用的过程来看,前者对后者的控制作用表现出明显的时滞效应,其种群数量的发展需要一个累积过程.能否采取积极的田间保护、增强措施,将是充分发挥天敌控害潜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陈科伟黄寿山何余容
关键词:小菜蛾天敌自然控制
高温对玉米螟赤眼蜂实验种群的影响被引量:19
2006年
以米蛾卵为繁育寄主,组建了玉米螟赤眼蜂在26、29、32和35℃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探讨了高温对玉米螟赤眼蜂生长和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32℃-35℃对玉米螟赤眼蜂各虫态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卵.幼虫的存活率在26℃和29℃分别为94.2%和88.6%,32℃时下降至80.2%,而35℃时仅为53.2%,蛹的存活率也表现出相应的下降趋势.玉米螟赤眼蜂羽化后12h内的抱卵量、体长及卵粒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或变小.26℃时,玉米螟赤眼蜂羽化后0-12h的抱卵量为37.9粒,随着温度的升高,抱卵量急剧下降,29℃、32℃和35℃的抱卵量分别为29.6、21.6和13.7粒,在26℃及29℃时,所有雌蜂均能进行正常交配和产卵,32℃时有6.7%的个体不产卵,至35℃时,则有60%的个体不能进行正常的生殖活动。
陈科伟周靖龚静何余容黄寿山
关键词:玉米螟赤眼蜂高温繁殖力生命表
玉米螟赤眼蜂雌蜂繁殖力与年龄的关系被引量:4
2005年
以米蛾卵作为繁育寄主,通过系统解剖不同发育期(0~144 h)玉米螟赤眼蜂的卵巢,探讨了雌蜂抱卵量、繁殖力与其年龄和个体大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螟赤眼蜂在羽化初期(0~3 h),卵巢中只有部分卵处于成熟状态,随着雌蜂年龄的增加,其抱卵量不断增加,至72 h时接近其卵巢容纳量.抱卵量与雌蜂年龄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y=a{1-exp[-b(x+c)]}.用后足胫节长度(HTL)来表示雌蜂个体大小时,HTL短于0.150 mm、介于0.150~0.159 mm之间以及长于0.160 mm的个体羽化后24 h的平均抱卵量分别为40.4、50.5和58.2粒,各占其卵巢容纳量的72.8%、79.3%和86.9%,占整个成虫期总产卵量的49.4%、47.9%及51.9%.玉米螟赤眼蜂羽化后24 h内的产卵量接近于羽化后24 h的抱卵量.雌蜂个体大小与抱卵量及总产卵量之间关系密切,抱卵量与总产卵量随着雌蜂个体的增大而不断增加,呈线性正相关.个体大小可以作为评估玉米螟赤眼蜂生殖潜能高低的一个良好的指标.
陈科伟刘惠珍何余容
关键词:玉米螟赤眼蜂抱卵量繁殖力
玉米螟赤眼蜂雄性生殖力的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根据膜翅目寄生蜂未受精的卵发育为雄性个体,受精卵发育成雌性个体这一性别决定机制,考察了玉米螟赤眼蜂雄蜂生殖力的大小,探讨了雄蜂授精能力与个体大小、年龄及交配次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螟赤眼蜂雄蜂在羽化时或羽化后很短的时间内其精巢就已发育成熟,成虫期不再形成新的精子。雄蜂在羽化后立即可与雌蜂进行交配,在雌蜂过量的情况下,24h内就可能将体内的精子或精液消耗尽,24h后的雄蜂虽能与雌蜂继续交尾,但雌蜂所繁育的子代中未见有雌性个体。同一雄蜂能与多头雌蜂进行交尾,授精8~23头雌蜂,平均能繁育出346.15头雌性后代。雄蜂的授精能力与交配次数密切相关,授精量随交配次数增加而逐渐下降。首次交配时,雄蜂能给雌蜂提供较多的精子,约能繁育出58.85头雌性后代,但随着交配次数的增加,雄蜂向雌蜂输送的精子越来越少,10次交配之后,雄蜂所能授精、繁育的子代雌性数将不超过10头。以后足胫节长度表示个体大小时,体型较大的雄性个体进行多次交配的能力强,能繁育更多的雌性后代。
陈科伟吕燕青潘雪红何余容
关键词:玉米螟赤眼蜂交配次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