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2833)

作品数:6 被引量:15H指数:3
相关作者:赵智刚王振玲王金焕王晓芳白丽萍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4篇干细胞
  • 3篇免疫调节
  • 3篇间充质干细胞
  • 3篇骨髓
  • 3篇充质干细胞
  • 2篇多向分化
  • 2篇自然科学基金
  • 2篇免疫调节功能
  • 2篇间充质
  • 2篇间质干细胞
  • 2篇国家自然科学
  • 2篇国家自然科学...
  • 2篇分化
  • 1篇动员
  • 1篇动员外周血
  • 1篇多发
  • 1篇多发性
  • 1篇多发性骨髓瘤
  • 1篇多发性骨髓瘤...

机构

  • 6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市肿瘤防...

作者

  • 6篇赵智刚
  • 5篇王振玲
  • 4篇王金焕
  • 2篇王晓芳
  • 2篇张莹
  • 2篇王金唤
  • 2篇白丽萍
  • 1篇王亚非
  • 1篇田晨
  • 1篇白丽萍
  • 1篇张翼鷟
  • 1篇袁田
  • 1篇陈冲
  • 1篇赵伟鹏
  • 1篇杨洪亮
  • 1篇赵志红
  • 1篇于泳

传媒

  • 2篇中华器官移植...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化疗药物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损伤作用被引量:3
2014年
背景:多种化疗药物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会产生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不仅仅损伤造血细胞,也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造成损伤,明确各种化疗药物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有利于合理选择、搭配化疗药物,实现高效、低毒的临床疗效。目的:探讨不同化疗药物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和支持造血能力的影响。方法:获取正常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n=8),用不同剂量化疗药物(环磷酰胺、马利兰、阿糖胞苷、柔红霉素、长春新碱、足叶乙甙、甲氨蝶呤、地塞米松)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处理。检测化疗药物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凋亡作用及化疗药物撤除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恢复能力;体外诱导药物处理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和骨细胞分化,通过油红O和Von Kossa染色鉴定;RT-PCR检测药物处理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因子的表达;集落形成实验检测药物处理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支持造血的功能。结果与结论:两种剂量的长春新碱、柔红霉素、足叶乙甙、阿糖胞苷和地塞米松不同程度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并且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其中长春新碱和地塞米松的抑制作用可以逆转,而柔红霉素、足叶乙甙和阿糖胞苷对间充质干细胞的抑制作用持续存在。化疗药物处理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仍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可以在体外分化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化疗药物处理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同正常细胞一样表达造血相关因子:干细胞因子、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6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柔红霉素、长春新碱、足叶乙甙和阿糖胞苷处理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支持造血能力明显下降。结果显示临床常用的一些化疗药物(长春新碱、柔红霉素、足叶乙甙、阿糖胞苷)可以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支持造血能力,而不影响�
王金焕王振玲王晓芳赵智刚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干细胞骨髓干细胞化疗药物多向分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异常免疫调节功能的研究
2013年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异常的骨髓微环境及免疫机能在其发病机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间充质干细胞(MSC)及其分化的细胞群体是骨髓微环境中最重要的组份。MDS骨髓MSC调节免疫的功能是否受到疾病状态的影响,以及其在MDS发病中是否发挥作用,目前尚不清楚。
白丽萍张莹王金唤王振玲赵智刚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免疫调节功能恶性克隆性疾病骨髓微环境
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4年
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和高增殖特性.由于MSC取材方便,可大量扩增,传递数代仍具有低免疫原性和较强的免疫调节功能,成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有效治疗手段.本文就MSC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王金焕王振玲袁田赵智刚
关键词:免疫调节作用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潜能免疫调节功能免疫排斥反应自我更新
14例孤立性髓细胞肉瘤临床特点及疗效评价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评价孤立性髓细胞肉瘤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征、治疗等并进行评估。结果:14例孤立性髓细胞肉瘤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1岁(17-62岁),好发于中青年群体,发病部位广泛,较常见于乳腺、睾丸、椎管、皮肤、胃肠系统等。形态学上,MS表现为弥漫分布、形态为相对一致的分化较差细胞,小至中等大小,核质比例较高,胞核呈圆形、卵圆形,染色质细腻,病理性核分裂象易见;表达MPO、Lysozyme和CD43,显示髓细胞系来源。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化疗及干细胞移植治疗等。14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2.5个月;平均无疾病进展(DFS)时间10.4个月(3.5个月-16个月),总体生存(OS)率35.7%(5/14),2年总体生存率(OS)50.3%。结论:孤立性髓细胞肉瘤发病率低,具有白血病进展倾向,蒽环类+阿糖胞苷化疗方案联合放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王金焕赵伟鹏田晨杨洪亮于泳王亚非王晓芳赵智刚张翼鷟
关键词:疗效评价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原性及其对免疫功能的调控作用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免疫原性及其调控免疫的功能和机制。方法获取MM患者的骨髓MSC,在低血清培养液中培养和扩增。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表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MSC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骨髓MSC抑制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MSC对树突状细胞(DC)吞噬功能的影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MM骨髓MSC抑制DC介导的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MM患者的MSC不表达HLA-DR和共刺激分子CD80、CD83、CD86和CD40。MM患者的MSC通过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抑制异体T淋巴细胞的增殖。MM患者的MSC具有抑制DC吞噬作用的功能;MM骨髓MSC抑制DC分泌白细胞介素12(IL-12),并可以抑制DC介导的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结论MM骨髓MSC具有低免疫原性及体外调节免疫的功能,该免疫调节功能与其分泌细胞因子有关。
白丽萍张莹王金唤王振玲赵智刚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间质干细胞免疫调节细胞因子类
正常成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被引量:4
2014年
背景:内皮祖细胞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特别是作为种子细胞参与组织工程血管构建及疾病治疗。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获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正常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同时获取8例正常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作为对照。将获取的细胞接种在预铺纤维连接蛋白的培养皿中进行体外培养。FACS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获取细胞的免疫表型;采用MTT比色法和黏附能力测定实验检测内皮祖细胞的增殖和黏附能力;实时定量PCR检测血管形成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荧光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吞噬实验鉴定内皮功能;将获取的细胞接种在含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基底膜胶中诱导血管生成。结果与结论:动员后外周血和未动员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具有相似的细胞形态和免疫表型,FACS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上述两种内皮祖细胞都表达内皮细胞特异性抗原CD34、CD31、FLK-1、ve-Cadherin、vWF和CD133。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在动员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增加;两种来源的内皮祖细胞都具有吞噬Dil-acLDL和在体外诱导血管生成的能力。但是,动员的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增殖能力明显强于未动员外周血中的内皮祖细胞。结果可见动员后的外周血中可以分离出具有内皮祖细胞特性的细胞群体,该群体具有体外诱导血管生成的能力;与未动员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相比,动员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并具有更好的增殖能力。
白丽萍赵志红陈冲王金焕王振玲赵智刚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动员外周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