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气象科技创新基金
- 作品数:20 被引量:198H指数:9
- 相关作者:胡新华吴琼黄少平聂秋生张建萍更多>>
- 相关机构:江西省气象局江西省大气探测技术中心江西省气象信息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上海台风研究基金江西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 南昌市近60年城市气象灾害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2
- 2014年
- 利用南昌站1953—2012年气候资料及城市发展信息,分析了南昌城市气象灾害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城市气象灾害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受城市化影响越来越大。南昌市暴雨日数存在2—4 a的振荡周期。近10 a以来暴雨日数明显减少,但城市短时强降水频数增加,暴雨强度较大。年雷暴日数呈现下降趋势,存在2—4 a的周期振荡,雷电频次和强度有所增加。城市大风主要发生在春、冬季,且日数明显减少。大雾在20世纪50—80年代呈现增多趋势,但在近20 a呈现减少的趋势;霾明显增多。高温日的年代际变化差异较大,危害性高温日数减少,存在10 a左右的振荡周期。
- 汪如良吴凡刘志萍徐芳
- 关键词:气象灾害城市化周期
- 东亚地区春冬季气溶胶化学成分特性的数值模拟分析
- 2010年
- 根据东亚监测网2007年观测资料,分析了东亚地区春冬季气溶胶化学成分特性,结果表明:(1)东亚地区春冬季气溶胶化学成分随地理分布而变化,其中:中国PM10、SO2浓度远高于其他国家,尤其是西北和西南地区;NO、NO2、NOx、NH3、HNO3高值区位于东南亚地区;菲律宾Na+、K+、Cl-含量高于其他地区;蒙古Ca2+居东亚地区之首;NH4+、SO42-高值区分别位于朝鲜、越南;东亚地区HCl、Mg2+、NO3-浓度分布较均匀。(2)东亚地区春冬季气溶胶化学成分中各离子浓度较低,但变化明显。(3)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运行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制的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NAQPMS),对东亚地区2007年气溶胶春、冬季典型化学成分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基本上反映了东亚地区气溶胶化学成分特性,气溶胶主要分布在工业相对较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实测资料基本相吻合。同时,模拟结果也反映出东亚地区气溶胶化学成分季节变化特征。
- 曹艳华叶小峰阮启亮刘立群段学礼
- 关键词:气溶胶化学成分特性分析数值模拟
- 新余雷电天气影响系统与雷达回波产品分析被引量:6
- 2010年
- 利用常规天气图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南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闪电定位资料,对2004—2008年新余雷电过程的气候概况、天气影响系统和雷达回波产品等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新余雷电具有明显月分布特征,主要集中在7—8月;雷电的日变化主要集中在13:00—20:00,17:00出现次数最多,而夜间到上午则很少出现。(2)有利于新余发生雷电的天气影响系统有:地面冷锋和西南倒槽、高空低槽和切变线、低空急流和副热带高压。(3)南昌站单站有利于产生雷电天气的物理量参数有10个,满足其中5个以上就有可能出现雷电天气。(4)雷电天气的雷达回波产品主要有:回波顶高度ET,基本反射率CR,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5)雷电天气预警信号的发布标准有3种:一般雷电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较强雷电发布雷电橙色预警信号;强雷电发布雷电红色预警信号。
- 傅文兵肖云马中元颜冰
- 江西省山地风场风能资源储量及特征分析被引量:12
- 2013年
- 论文利用数值模拟GIS空间分析法以及实测与野外勘察调研两种方法规划了江西省山地风能资源的具体分布并定量估算了其储量,此外,还利用山地2座测风塔资料,详细地分析了山地风能资源特性,结果表明:江西省高山地区风能资源呈沿山脉走向的线状分布或孤立山峰的点状分布,技术可开发量约为111×104kW,技术可开发面积约为136 km2,装机容量约为148×104kW。山地低层风速和风功率密度较大,随高度的增加略有增大,风切变指数很小,分别为0.017、0.098。山地风场风速和风功率密度日变化明显呈U型分布,正午前后风速最小,凌晨至清晨风速较大,最大风速与最小风速相差1~2 m/s;山地风场有两个接近相反的主导风向,集中在NW-N以及SSW-SSE扇区,对于风机机组布局较为有利。
- 吴琼聂秋生周荣卫徐卫民
- 关键词:风能资源储量GIS空间分析山地
- 江西省草面温度变化特征及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被引量:10
- 2009年
- 通过对江西省8个观测站连续2年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表明草面温度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江西省草面温度的年平均值为20.4℃,且由南向北逐渐降低;草面温度在1 d内有1个最高值和1个最低值;草面温度日较差的大小和纬度、季节、自然地理条件、天气等因素有关。草面温度与气象因子有着重要的关系:草面温度与气温呈现明显的正相关,且草面温度的绝对值大、振幅大,累积频率也不相同;草面温度与地面温度也为正相关,且草面温度低于地面温度,草面温度在不同季度的升温和降温速度与地面温度不一致;天空状况显著影响着草面温度的变化,而且影响程度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同。
- 周晓香黄少平刘冬梅
- 关键词:气象因子
- 1991~2005年环鄱阳湖区植被覆盖变化分析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分析环鄱阳湖区1991~2005年植被覆盖的变化。[方法]利用环鄱阳湖区1991和2005年两景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归一化植被指数像元二分模型对植被覆盖度进行估算,并通过转移矩阵,对该区植被覆盖等级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1991~2005年,环鄱阳湖区植被覆盖总体略呈上升趋势,林地面积有所增加,但同时耕地面积有所减少,沙地、裸地等也呈小幅增加趋势。[结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合理进行土地资源配置,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 祝必琴辜晓青陈晖
- 关键词:植被覆盖归一化植被指数
- 江西省风电场气象风险及其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为找出江西省风电场运营的气象灾害风险,保障其风电场的安全运营,本文利用江西省1959年-2009年87个气象站温度、雷暴、积冰、气象灾情、热带气旋等资料分析了江西省风电场的气象风险及其特征。研究表明:低温、台风对江西省风电场基本不构成危害;江西省风电场的主要气象风险是雷暴和积冰。江西省雷暴发生频率较高,年均雷暴日数由北向南逐渐增加,山地多平原少,沿江或沿湖地区较少,内陆较多。8月达到最高值,冬季最少;高山地区积冰日数、积冰直径、重量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庐山年均积冰日数为77天,极端最大积冰直径为175、266mm,最大积冰重量高达(3.4~5.4)kg/m。在影响风电场的诸多气象风险中,积冰是目前较难解决的问题。
- 吴琼贺志明聂秋生桂保玉邹海波
- 关键词:风电场雷暴积冰
- 南昌市2002-2006年酸雨变化规律研究
- 利用南昌市2002年至2006年连续5年的降水监测资料,分析了南昌市酸雨污染的现状,揭示了南昌市酸雨的形成因素。研究表明,南昌市酸雨酸度大,频率高,且近年来降水PH值有下降趋势,主要是硫酸型污染。
- 蔡哲唐春燕贺志明
- 关键词:酸雨污染
- 文献传递
- 不同品种水稻单叶的光合特性比较被引量:3
- 2015年
- 为探明超级稻与普通杂交稻、常规稻不同水稻品种的光合特性及其差异。江西省农业气象试验站于2008—2009年对‘金优458’、‘金优463’、‘两优287’、‘株两优211’和‘禾盛10’等早稻品种,以及‘淦鑫688’、‘岳优712’、‘两优培九’、‘欣荣优254’和‘赣晚籼37’等晚稻品种,在水稻生长的各生育期,利用LI-6400光合仪对试验水稻进行了叶片光合观测,并分别对光合观测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早稻的光补偿点为25.7-35.7μmol/(m^2·s),晚稻的光补偿点为29.5-35.3μmol/(m^2·s);早稻的表观量子效率为0.0401-0.0481,晚稻的表观量子效率为0.0387-0.0503;早稻的暗呼吸速率为1.0879-1.7975μmol/(m^2·s),晚稻的暗呼吸速率为1.2778-1.6051μmol/(m^2·s);早稻的CO2补偿点为66.6-75.4μmol/(m^2·s),晚稻的CO2补偿点为75.6-87.6μmol/(m^2·s);早稻的表观羧化效率为0.0594-0.1089,晚稻的表观羧化效率为0.0547-0.0764。进一步统计分析得出,同期栽培的不同试验水稻品种,叶片的暗呼吸速率、光补偿点、表观量子效率、CO2补偿点和表观羧化效率等光合参数值均无显著差异。
- 王尚明张崇华曾凯胡逢喜张清霞
- 关键词:水稻光合特性
- 鄱阳湖区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被引量:8
- 2009年
- 利用鄱阳湖区1961—2005年气温、降水资料和多年鄱阳湖遥感监测资料,从气候变化特征、气象灾害、鄱阳湖水域面积变化多个方面,分析气候变化对鄱阳湖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区年平均气温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转折点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其中冬季增温多;降水总体平衡,且有少量增加,但暴雨频次增加,在总降水量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鄱阳湖水域面积季节性变化较大,同期数据比较分析表明鄱阳湖水域呈缩小趋势;湖区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明显,大量的湖汊退缩和干涸,湖滨湿地退化、枯水期湖床沙化等生态问题更加突出。
- 樊建勇赵冠男张建萍
- 关键词:气候变化生态环境鄱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