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C751030)

作品数:10 被引量:24H指数:3
相关作者:雷鸣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文学

主题

  • 6篇小说
  • 4篇叙事
  • 4篇边疆
  • 2篇叙事小说
  • 2篇文学
  • 2篇故事
  • 2篇故事模式
  • 1篇新世纪小说
  • 1篇叙事主题
  • 1篇学史
  • 1篇原生态
  • 1篇原乡
  • 1篇神话模式
  • 1篇审美
  • 1篇生态文学
  • 1篇生态文学研究
  • 1篇诗意
  • 1篇十七年小说
  • 1篇题材
  • 1篇奇观

机构

  • 10篇河北大学

作者

  • 10篇雷鸣

传媒

  • 1篇小说评论
  • 1篇浙江社会科学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西藏研究
  • 1篇党政干部学刊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玉溪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沈从文湘西书写中的恋城情结
2015年
沈从文对城市文明并不是一味的批判,而是具有认同与接受的倾向。在湘西题材小说中,沈从文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自由、理性等现代启蒙思想来揭示湘西世界的麻木、愚昧、残忍与封闭,隐秘地泄露了自己的恋城情结。这反映了沈从文在时代巨变中的情感纠结与文化焦虑。在城与乡的相互对照中,沈从文展开了自己对本民族文化的反思。
高露洋雷鸣
关键词:城市文明湘西世界文化反思
民族国家想象的需求与可能——论十七年小说的边地书写被引量:2
2013年
边地乃边疆地区之谓,远离内地,长期处于"边缘"状态,动员和加强生活在边地的各少数民族对共和国的认同或忠诚,是新生国家政权的迫切任务之一。十七年小说的边地书写,成为了建构民族国家想象与认同的表意工具。它通过建构与内地共享的革命历史记忆,叙写边地新貌,承担着论证民族国家的合法性与光明现实和未来远景的任务,同时通过对边地独异性的某种遮蔽,彰显着民族国家的文化领导权。
雷鸣
关键词:十七年小说民族国家想象
“外来者故事”模式与当代汉族作家的“边疆叙事”小说被引量:5
2013年
"外来者故事"模式是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学中常见的叙事模式,当代汉族作家的边疆题材小说亦有类同的模式安排。这种"外来者入边疆"的故事类型,在20世纪50-60年代的小说中是"拯救苦难"与"文明使者"的形象,隐含的是民族国家话语植入的功能;新时期之初,则是一种外来落难者沐浴着边疆人性温情的模式,它既是书写者历史记忆的复现,又是国家重启现代性工程进行社会动员的需要。从1980年代中后期直至新世纪,"外来者入边疆"主要是寻求精神救赎和对边疆异质文化的膺服,以此缓解现代性的逼迫和挤压。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成了汉族作家进行现代性思考的各取所需的一种资源,而它们很少以"自己"主体性地进入汉族作家的书写视野。
雷鸣
“外来者故事”模式与当代汉族作家的“边疆叙事”小说被引量:2
2013年
"外来者故事"模式是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学中常见的叙事模式,当代汉族作家的边疆题材小说亦有类同的模式安排。这种"外来者入边疆"的故事类型,在20世纪50~60年代的小说中是"拯救苦难"与"文明使者"的形象,隐含的是民族国家话语植入的功能;新时期之初,则是一种外来落难者沐浴着边疆人性温情的模式,它既是书写者历史记忆的复现,又是国家重启现代性工程进行社会动员的需要。从1980年代中后期直至新世纪,"外来者入边疆"主要是寻求精神救赎和对边疆异质文化的膺服,以此缓解现代性的逼迫和挤压。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成了汉族作家进行现代性思考的各取所需的一种资源,而它们很少以自己主体性进入汉族作家的书写视野。
雷鸣
共同的精神还乡 不同的生命原情——王蒙与红柯的新疆题材小说比较被引量:3
2012年
王蒙与红柯同为汉族作家,都曾以"自我放逐"的方式从内地来到新疆,且都在新疆驻留数年(王蒙16年,红柯10年),他们都视"新疆"为他们的"第二故乡"。两人都创作过为数不少的新疆题材小说,
雷鸣
关键词:红柯小说题材还乡
论当代汉族作家“边疆叙事”主题的流变被引量:2
2013年
边疆对汉族作家来说具有"异域文化"的特质,时代历史语境之不同,汉族作家的"边疆叙事"寄寓着不同主题内涵。在1950—60年代的边疆叙事中,多写边疆的革命化历史与现实美景及光明未来,隐含的是民族国家想象的需求与可能;新时期之初的边疆人性温情故事,它既是书写者历史记忆的复现,又是国家重启现代性工程进行社会动员的需要。从1980年代中后期直至新世纪,边疆叙事主题,则是寻求边疆文化的异质活力以改造国民性和精神救赎。汉族作家"边疆叙事"主题不断变迁,表明汉族现代知识分子对边缘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复杂态度,亦透递出中国现代性的复杂与暧昧。
雷鸣
关键词:民族国家国民性精神原乡
论迟子建小说的神话模式
2015年
迟子建的小说深受神话的影响,小说潜存的"失(复)乐园"模式、"寻找"模式、"女爱男"模式,与中西神话的共同性结构相一致,且在具体意向上与某一类神话的主题相似。这些具有神话模式的原型意义的存在,表明迟子建对当代人的处境及人类的悲剧性命运,有着自己的独特思考。
雷鸣
关键词:小说神话模式
新时期以来汉族作家“边疆叙事”的文学史意义被引量:1
2014年
边疆对于内地主流文化区域内的汉族作家,具有"异域文化"的特质。新时期以来,汉族作家在对边疆异域的想象中,流溢出不同于内地中原或东部沿海文学的异质元素,彰显出独特的文学史意义。他们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及宗教生活的描写,使特殊的边缘文化群落和宗教题材进入了当代文学的表现领域。通过对边疆大自然的复魅书写与动物重塑,树立了自然伦理的尊严;通过对边疆神性文化的推崇,表达了一种对过度理性的反思。同时,他们的边疆叙事小说,也为当代文学带来了更加丰盈的想象力,具有超越性的精神容量和刚健的风格等诸多新的审美气象。
雷鸣
关键词:文学史意义
生态文学研究:急需辩白概念与图谱被引量:4
2012年
国内学界存在着把生态文学无限泛化的现象,生态文学的概念和在中国的整体发展状况,需要明晰的厘定和清理。真正的生态文学是在现代性困境凸显和现代生态学成熟的特定社会历史和知识语境下产生的,并有着特定价值吁求。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学产生是在新时期以后,与中国30多年呈现的"现代性"快速发展的历史语境相呼应,表现出明显阶段性特征。
雷鸣
关键词:生态文学
汉族作家书写西藏几个问题的反思——以新世纪小说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5
2013年
"西藏"①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想象和诗性建构空间,持久地吸引着汉族作家进行各自的表述书写。就以新世纪以来的小说为例,对西藏书写呈现集约式的"井喷"。但由于依赖奇观化的展示,导致西藏日常生活的遮蔽;同时对西藏全面的诗意化,也显示书写主体的理性批判精神的明显缺失。对西藏抱持"原生态"的理解和期待,是一种西方中心观的"东方主义"的话语在中国的复制。惯以一种"探险寻宝"悬疑小说模式表现西藏,亦遮蔽了西藏丰盈的文化意蕴与精神向度,是一种大众文化的消费品。
雷鸣
关键词:新世纪小说奇观诗意原生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