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908专项(908-01-ST12908-02-05-04)

作品数:15 被引量:187H指数:9
相关作者:管华诗王长云邵长伦傅秀梅李国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908专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10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药用
  • 7篇资源状况
  • 3篇药物
  • 3篇物种
  • 2篇代谢产物
  • 2篇药物开发
  • 2篇药用资源
  • 2篇中国海
  • 2篇中国海洋
  • 2篇生活性
  • 2篇生态
  • 2篇生态功能
  • 2篇生态价值
  • 2篇物种分布
  • 2篇活性
  • 1篇多糖
  • 1篇学成
  • 1篇洋药
  • 1篇药物资源
  • 1篇银鲳

机构

  • 15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青岛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作者

  • 12篇王长云
  • 12篇管华诗
  • 11篇邵长伦
  • 8篇傅秀梅
  • 7篇李国强
  • 5篇刘光兴
  • 5篇韩磊
  • 4篇曾晓起
  • 4篇叶振江
  • 3篇刘新
  • 3篇方玉春
  • 2篇王亚楠
  • 2篇王英俊
  • 2篇刘海燕
  • 2篇孙世春
  • 2篇孙雪萍
  • 2篇武云飞
  • 2篇孙玲玲
  • 2篇钱树本
  • 1篇金京

传媒

  • 15篇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 1篇2011
  • 14篇2009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紫菜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09年
紫菜是1种营养丰富的红藻,而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在抗肿瘤、抗氧化、抗衰老、免疫调节以及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功效。本文综述了紫菜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其潜在的应用价值,并简要阐述了今后紫菜开发利用的研究发展方向。
吕钟钟罗建光管华诗
关键词:紫菜紫菜多糖藻胆蛋白生物活性
一种南海鼠尾藻次级代谢产物及其克生活性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在卤虫致死活性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正、反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制备HPLC等分离技术,对褐藻马尾藻属鼠尾藻Sargassumthunbergii进行了克生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从鼠尾藻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相中分离获得11个单体化合物,运用NMR,MS,IR等波谱技术鉴定了结构,分别为:2-[(3S,7S,11S)-3-hydroxy-3,7,11,15-tetramethylhexadecyl]-3,5,6-tri methylcyclohexa-2,5-diene-1,4-dione(1),5-脱氢豆甾醇(2),盐藻甾醇(3),马尾藻甾醇(4),盐藻甾酮(5),过氧化麦角甾醇(6),1-(hexadecy1oxy)-propane-2,3-diol(7),1-(15-methylheptadecy1oxy)-propane-2,3-diol(8),3,7,11,15-tetramethyl-hexadecane-1-ol(9),植醇(10),3-[(1-oxohexadecyl)oxy]-2-[[(9Z,12Z)-1-oxo-9,12-oc-tadecadien-1-yl]oxy]propyl(11)。其中,除化合物10外均为首次从马尾藻属中分离得到。对化合物进行了卤虫致死活性和斑马鱼胚胎毒性评价,结果显示,化合物1,5和6具有中等强度的卤虫致死活性;化合物6具有中等的斑马鱼胚胎毒性,EC50值为21.7μg/mL。
金京邵长伦崔怡迪管华诗魏玉西王长云
关键词:鼠尾藻次级代谢产物
黄海南部春季银鲳渔场分布与温度之间的关系被引量:9
2009年
以国家973项目研究调查所获得的资料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黄海南部水域渔业海洋学特征、银鲳洄游行为及与渔场形成、渔期更迭关系。着重分析了2006年与2007年春季水温变化对渔场、渔期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水温的空间分布是春季南黄海银鲳鱼群分布与渔场形成的重要因子,相对于2006年春,2007年黄海南部水域升温较快,鱼群进入渔场的时间较2006年更早;2007年渔汛盛期从5月上旬开始一直持续到5月中旬结束,比2006年鱼群更为密集,规模更大,12℃是春季渔汛盛期开始的重要环境因子;同时,文中分析了南黄海大沙和吕泗渔场的性质特征,以为银鲳渔情预报提供基础资料。
袁杨洋叶振江刘群王英俊杨永桓
关键词:黄海南部春季银鲳
中国海洋药物资源及其药用研究调查被引量:33
2009年
对中国海洋药物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和评价。结果显示,历经3 600余年,中国海洋药物应用经验不断积累,特别是现代海洋药物的研究成果显著。截至2008年,中国近海已记录的海洋药物及已进行现代药理学、化学研究的潜在药物资源已达684味,其中植物药205味,动物药468味,矿物药11味;涉及海洋药用动植物1667种(植物272种,动物1395种),另有矿物18种。加强现代药学研究,保护现有药用生物资源,开拓新的资源领域,是未来海洋药物持续发展的保障。
王长云邵长伦傅秀梅兰东兰克信李国强武云飞钱树本管华诗
关键词:海洋药物资源状况
中国珊瑚礁资源状况及其药用研究调查 Ⅰ.珊瑚礁资源与生态功能被引量:23
2009年
对中国珊瑚礁生物物种组成、资源状况、分布特征及其生态功能进行了调查和评价。中国珊瑚礁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海诸岛海域和唬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近岸海域。中国造礁石珊瑚已记录21科,56属295种,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结构与生态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八放珊瑚亚纲中柳珊瑚已记录7科,28属,75种,软珊瑚有6科,23属,113种,是现代海洋药物研究的热点生物资源。中国珊瑚礁具有造礁与消波护岸、维持珊瑚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提供生物资源和材料、生物地球化学与科学研究、文化教育与生态旅游等多种生态功能与价值。
傅秀梅王长云邵长伦韩磊李国强曾晓起管华诗
关键词:珊瑚礁物种分布资源状况生态功能生态价值
中国珊瑚礁资源状况及其药用研究调查 Ⅱ.资源衰退状况、保护与管理被引量:13
2009年
对中国珊瑚礁资源衰退状况和原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南海珊瑚礁资源衰退状况严重,珊瑚礁破坏率高达90%以上,其中,占全国珊瑚礁总面积98%的海南,80%-95%的珊瑚礁受到破坏。除自然因素外,对珊瑚礁资源的不当的、过度的开发利用,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海洋环境污染等人为因素,是珊瑚礁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建立南中国海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国际合作机制,正确评估珊瑚礁的生态功能与价值,建立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及监测网络系统,是中国珊瑚礁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的可行对策。
傅秀梅邵长伦王长云韩磊李国强刘光兴管华诗
青岛海域小眼绿鳍鱼耳石形态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2
2009年
利用2002年6-12月期间采自青岛海域商业渔获的286尾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标本,以耳石长、耳石宽、周长、面积、矩形趋近率、充实度为基本形态学参数,结合其中傅里叶变换获得的形态特征变量,研究了小眼绿鳍鱼幼鱼生长过程耳石形态的逐月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小眼绿鳍鱼耳石为不规则卵圆形或近四边形,背部弧状隆起,腹部相对略平,前部有一明显缺刻,后部常呈锯齿状尖突。小眼绿鳍鱼耳石长、耳石重、耳石面积皆与体长呈显著相关,耳石长宽比与体长不呈显著相关。随着小眼绿鳍鱼生长,该鱼耳石形态特征随月份变化差异显著;经多因子方差分析和判别分析表明,研究期间小眼绿鳍鱼耳石形态可分为3个特征区间:6月份与其他月份间形态差异显著;7-9月耳石形态特征处于变化间状态;10-12月各方面形态特征趋于稳定。
张晓霞叶振江王英俊高东奎杨永桓
关键词:FOURIER系数
中国珊瑚礁资源状况及其药用研究调查 Ⅲ.民间药用与药物研究状况被引量:8
2009年
对中国珊瑚药用状况和研究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有造礁石珊瑚、柳珊瑚、软珊瑚等珊瑚物种490种,民间药用的仅有22种。目前,已经对100种南海软珊瑚和柳珊瑚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其中,软珊瑚以豆荚软珊瑚Lobophytum,肉芝软珊瑚Sarcophyton,短指软珊瑚Sinularia,柔荑软珊瑚Nephthea和异花软珊瑚Xenia等属研究较多,柳珊瑚以小月柳珊瑚Menella,竹节柳珊瑚Isis和灯芯柳珊瑚Junceella等属研究较多。主要化合物结构类型包括二萜、甾体、倍半萜,含氮化合物等,其中部分化合物显示较强的抗肿瘤、抗菌、抗氧化、防生物附着等多种生物活性,具有潜在的药物开发应用价值。
邵长伦傅秀梅王长云韩磊刘新方玉春李国强曾晓起刘光兴管华诗
关键词:药用资源药物开发
中国红树林资源状况及其药用研究调查 Ⅰ.生态功能与价值被引量:10
2009年
对中国红树林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红树林具有6项主要生态功能,包括提供生物栖息地,维护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生物资源和材料,预防和减少风浪灾害,促淤保滩与造陆,净化大气与海洋环境和维护海岸景观;其生态价值体现在10个方面,主要有保持土壤价值(46.45%),消波护岸价值(40.01%),文化与科研价值(4.01%),生物资源生产价值(2.79%)等,总生态价值484.16×106美元。本文首次对中国红树林总体生态价值进行了评估。
王亚楠傅秀梅邵长伦王长云李国强刘光兴孙世春曾晓起叶振江管华诗
关键词:生态功能生态价值
中国红树林资源状况及其药用研究调查 Ⅱ.资源现状、保护与管理被引量:16
2009年
对中国红树林物种组成、资源状况和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和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红树林天然分布南界为海南三亚(18°12′N),北界为福建福鼎(27°20′N)(人工引种北界为浙江乐清28°25′N)。中国红树林区系有红树植物20科26属37种。广东、广西和海南沿海是中国红树林的主要分布地区。近50年来,红树林面积先是锐减(1950年,48266 hm2;1997年,14877 hm2),2000年后略有回升(2002年,22024.9 hm2;2008年,23081.5 hm2)。合理评估红树林湿地生态效价,完善红树林保护区制度,推进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构建红树林湿地保护网络系统,是中国红树林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的可行对策。
傅秀梅王亚楠邵长伦王长云李国强刘光兴孙世春曾晓起叶振江管华诗
关键词:物种分布资源状况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