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404014)
- 作品数:20 被引量:35H指数:4
- 相关作者:杨屹冯可芹王文娟白晨光吴金岭更多>>
-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重庆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化学工程冶金工程更多>>
- 电场作用下压力对Fe-Ti-C体系低温燃烧合成的影响被引量:3
- 2005年
- 采用Gleeble1500D热模拟机,对电场作用下压力对55%(wt)(Ti+C)-45%(wt)Fe体系低温燃烧合成过程和产物显微结构特征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电场和大热流密度作用下,体系的点火温度可以大幅降低,当压力为0~6MPa时,点火温度在310~464℃范围内。压力对体系的低温燃烧合成有较大影响,在加热过程中施加一较小的压力,不仅可以降低点火温度,还能获得细小的TiC颗粒;而过高的压力将会导致点火温度的提高,且所获得的TiC颗粒有所增大。压力对体系点火延迟时间的影响规律与点火温度相同,而对体系所达到的最高温度影响相对较小;但压力对燃烧合成产物的相组成影响不大,都由Fe、TiC和少量Fe2Ti组成。
- 冯可芹杨屹沈保罗林慧敏杨刚
- 关键词:电场热流密度低温燃烧合成
- 基于铸造法制备铁基表面复合材料:表面复合层的点火特征
- 2005年
- 对铸造烧结法制备铁基表面复合材料,表面复合层的点火特征进行研究。液态成形条件下,表面复合层燃烧行为的研究表明,金属液作为热场在满足一定温度条件时(金属液的浇注温度足够高),能够激发表面复合层体系内的化学反应;表面复合层被点燃的过程表现出典型的热平板点火特征;但由于体系内"稀释"剂的存在以及液态成形热交换的特殊环境,表面复合层体系内燃烧反应的点火延迟时间较长。
- 杨屹冯可芹杨刚
- 关键词:铸造法铁基表面复合材料燃烧合成
- 电场作用下金属元素对W-Cu合金快速烧结的影响被引量:1
- 2008年
- 采用Gleeble—3500D热模拟机,在电场和大热流密度条件下,研究了金属元素(Fe、Co和Ni)对W-20%Cu合金电场快速烧结的影响。结果表明:经800℃烧结3min,可获得晶粒较细小、显微组织较均匀的烧结体;添加金属元素能有效抑制晶粒长大。质量分数为0.35%的Fe、Ni和Co分别使其平均晶粒尺寸由1.0μm减小到0.6,0.6和0.3μm。金属元素的加入,对烧结体的致密化和硬度不利。
- 柯思璇冯可芹杨屹吴金岭文敏
- 关键词:金属材料电场金属元素致密化
- 基于电场燃烧合成三种典型放热体系的研究
- 2009年
- 研究电场作用下,电流强度1.5×104A,Fe-Ti-C、Fe-V-C和W-C-Co3种典型放热体系电场燃烧合成产物的特征。通过试样在加热升温过程中反映出的曲线特点,结合对产物的X射线衍射分析(XRD)以及扫描电镜(SEM)等的分析,得到的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条件下,放热量对体系反应有较为显著的影响,随着体系放热量的减少,点火温度升高。点火延迟时间增长,而产物中易出现中间相或不稳定相。
- 王宏亮杨屹冯可芹王文娟卢东
- 关键词:点火温度物相组成
- 电场作用下Fe-V-C体系燃烧合成的显微组织转变
- 2009年
- 采用Gleeble-3500D热模拟机,通过对Fe-V-C粉末压坯分别升温至400~1100℃的解析实验,研究Fe-V-C体系在电场作用下燃烧合成的显微组织转变。结果表明:在电场和热场的共同作用下,体系的点火温度可大幅度降低。在加热早期400℃之前,体系虽未发生化学反应,但显微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当加热温度在400~540℃范围内时,体系被点燃发生"热爆"现象,在燃烧合成反应前期,生成了V2C;当加热温度提高到540~650℃,碳化钒产物除了V2C,还有V8C7、V6C5生成;随加热温度进一步提高到650~1100℃,V2C逐渐消失,V和C的合成产物只有V8C7和V6C5。此外,通过合成反应得到的碳化钒产物颗粒细小,呈圆球状,均匀地分布在Fe基体中;在800℃之前产物颗粒随加热温度的提高而有所长大,在800~1100℃产物颗粒尺寸几乎无变化。
- 王文娟冯可芹杨屹连姗姗吴金岭
- 关键词:显微组织
- 电场作用下75wt%Fe-25wt%(Ti+C)体系燃烧合成的探讨被引量:7
- 2006年
- 采用Gleeble热模拟机对75Fe-25(Ti+C)体系在电场作用下的燃烧合成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这种不能采用普通SHS技术进行燃烧合成的体系,当预设升温速度为600℃/s时,在电场作用下仍不能实现燃烧合成;而当预设升温速度提高到1 000℃/s时,在电场作用下该体系能在743℃发生燃烧合成反应,合成产物由TiC和Fe组成,其中细小的TiC颗粒有一定程度的团聚现象。
- 冯可芹白晨光杨屹
- 关键词:电场燃烧合成
- 工艺参数对电场诱导Fe-Ti-C系燃烧合成的影响被引量:2
- 2007年
- 采用G1eeble热模拟机,利用电场诱导Fe-Ti-C系燃烧合成,针对保温过程和压力对体系燃烧合成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对体系燃烧合成过程的温度场和合成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电场作用可降低体系的点火温度,200℃保温压坯的点火温度及所达到的最高温度都比相对应的未保温压坯的高,未保温压坯的合成产物由TiC,Fe和Fe2Ti组成,而保温压坯的合成产物主要由TiC和Fe组成,经过200℃保温的合成产物中TiC颗粒比未保温的要小一些。在加热过程中对压坯施加一较小的压力不仅可以降低点火温度,还能获得细小的TiC颗粒,但压力对合成产物的组成影响不大,都由Fe,TiC和少量Fe2Ti组成。
- 计芳冯可芹杨屹连姗姗吴金岭
- 关键词:燃烧合成
- 电场诱导Fe-Ti-C体系低温燃烧合成显微组织演变被引量:3
- 2007年
- 采用Gleeble-1500D热模拟机,通过对质量分数55%(Ti+C)-45%Fe粉末压坯分别升温至250~800℃的解析实验,研究Fe-Ti-C体系在电场诱导下低温燃烧合成的显微组织演变。结果表明:在电场和大热流密度的共同作用下,体系的点火温度可大幅降低。当加热温度在250~350℃之间,体系虽未发生化学反应,但显微结构在一定程度随温度而发生变化;当加热温度在350~470℃范围内,体系被点燃发生“热爆”现象,而在燃烧合成反应前期,合成TiC的反应优先发生;当加热温度提高到470~670℃,合成TiC反应发生的同时还伴随有合成Fe2Ti的反应;然而随加热温度进一步提高到670~800℃,Fe2Ti会发生部分分解,进而使得合成TiC的反应继续进行。当温度达到800℃左右,该合成反应全部完成,产物由Fe、TiC和少量Fe2Ti组成。此外,通过合成反应所得呈圆球状、细小的TiC颗粒均匀地分布在Fe基体中,且随加热温度的提高而有所长大。
- 冯可芹白晨光杨屹
- 关键词:电场热流密度低温燃烧合成显微组织
- 电场作用下预设升温速度对Fe-V-C系燃烧合成的影响被引量:2
- 2007年
- 采用Gleeble热模拟机研究了预设升温速度对Fe-V-C体系在电场作用下燃烧合成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仪(XRD)以及扫描电镜(SEM)等研究了试样在不同预设升温速度下的相结构和显微组织。结果表明:在电场作用下,该体系的反应起始温度较低。预设升温速度对体系的影响呈阶段变化,当预设升温速度为600℃/s~1000℃/s时,合成过程以及合成产物的变化不大;当预设升温速度升至1400℃/s时,体系的点火温度降低、点火延迟时间缩短,合成产物颗粒变小,硬度提高。
- 林慧敏冯可芹杨屹白晨光王文娟王宏亮
- 关键词:电场燃烧合成
- 电场作用下Co含量对W-C-Co体系低温燃烧合成的影响被引量:2
- 2007年
- 采用Gleeble-1500D热模拟机,研究了电场作用下Co含量对W-C-Co体系低温燃烧合成过程和产物显微结构特征的影响。
- 曾静杨屹冯可芹王文娟王宏亮
- 关键词:电场燃烧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