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C18B01)

作品数:36 被引量:1,363H指数:20
相关作者:谢高地鲁春霞曹淑艳甄霖盖力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经济管理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天文地球
  • 3篇农业科学
  • 2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生态
  • 5篇可持续发展
  • 4篇土地利用
  • 3篇GIS
  • 2篇乙醇
  • 2篇英文
  • 2篇中国可持续发...
  • 2篇中国生态
  • 2篇人口
  • 2篇生态足迹
  • 2篇水足迹
  • 2篇土地利用变化
  • 2篇足迹
  • 2篇功能区划
  • 2篇碳足迹
  • 1篇低碳
  • 1篇低碳经济
  • 1篇低碳经济发展
  • 1篇地理信息
  • 1篇新经济

机构

  • 36篇中国科学院
  • 17篇中国科学院研...
  • 9篇北京石油化工...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德州学院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作者

  • 26篇谢高地
  • 13篇鲁春霞
  • 11篇曹淑艳
  • 7篇盖力强
  • 7篇甄霖
  • 7篇肖玉
  • 5篇张彩霞
  • 5篇封志明
  • 4篇李士美
  • 4篇张昌顺
  • 4篇杨艳昭
  • 4篇裴厦
  • 3篇魏云洁
  • 3篇安凯
  • 3篇冷允法
  • 3篇李芬
  • 2篇唐笑飞
  • 2篇陈龙
  • 2篇杨莉
  • 2篇祁悦

传媒

  • 24篇资源科学
  • 3篇地理学报
  • 3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Journa...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新视野
  • 1篇地理研究
  • 1篇中国人口·资...

年份

  • 6篇2012
  • 3篇2011
  • 13篇2010
  • 11篇2009
  • 3篇2008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地域发展格局演变与新发展格局的方向被引量:3
2011年
发展的格局不仅是人口社群和各种社会经济体系在地域上布局与聚集的物理状态,也是一种无形而重要的战略资源与发展要素。发展格局的合理性,关系全国发展的经济社会活力及其可持续性,关系发展的自然成本与代价,关系整个国家与民族的长治久安。本文系统分析了地理环境对中国发展格局的框架性制约作用,以及过去60年来我国资源环境格局、产业格局、人口与城乡格局的演变特征,认为塑造发展格局的驱动力已由"抑制自然优势"转变为"激发与响应自然优势",发展格局正在朝绿色化与本质均衡化方向发展。
谢高地鲁春霞曹淑艳
关键词:资源环境
中国甘薯乙醇的资源潜力及空间分布被引量:13
2010年
甘薯在我国分布广、产量高,作为燃料乙醇的非粮源料来源已受国内较多研究者重视,但甘薯在中国的乙醇资源潜力及空间分布尚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利用气候、土壤、地形和土壤等数据,运用ARCGIS的叠加分析功能,定量分析了中国甘薯的空间分布及乙醇生产潜力。结果表明,甘薯在中国可分布区极广,主要分布在我国北纬40°以南的东南部地区,其中,未利用地可分布的总面积为593.7×104hm2。适宜用于发展燃料乙醇原料来源的未利用地面积为29.7×104hm2,按照目前的生产技术水平计算,其乙醇生产潜力为(83.3~166.6)×104t/a,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和河北省,其次是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如未来提高生产、管理及储藏技术水平,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甘薯乙醇生产潜力可达391.6×104t/a,可满足我国目前E10乙醇汽油50%以上的乙醇需求。因此,甘薯是我国极具乙醇生产潜力的重要源料来源,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甘薯乙醇的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支持,同时甘薯乙醇产业布局也应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张彩霞谢高地李士美盖力强
关键词:甘薯燃料乙醇资源潜力
中国人口分布的密度分级与重心曲线特征分析被引量:157
2009年
依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将人口密度图分层显示,并形成中国人口分布图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人口重心曲线,根据人口重心曲线上点的邻近性实施人口密度再分级,由此获得了更具空间集聚特征的人口密度图。基于人口密度分级的多圈层迭加分析表明:随着人口密度增大,人口分布重心逐渐由西北向东南移动,由稀疏趋于稠密,中国人口分布多圈层集聚特征明显。人口重心曲线表明,人口分布总体上是从高密度向低密度分布过渡的,其中在低密度中也有高密度地区分布,高密度地区也有相对稀疏的地区。基于人口重心曲线的中国人口密度再分级表明,中国人口密度可以适度划分为9级,据此可以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划分为集聚核心区、高度集聚区、中度集聚区、低度集聚区、一般过渡区、相对稀疏区、绝对稀疏区、极端稀疏区、基本无人区等9大类型区。统计表明,中国3/4以上的人口集中分布在不到1/5的国土面积上,半数以上的国土面积上居住着不到2%的人口,研究结果较好地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规律性。
葛美玲封志明
关键词:人口人口密度人口重心GIS
中国能源作物甜高粱的空间适宜分布及乙醇生产潜力被引量:37
2010年
甜高粱作为能源作物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关注,但目前对于甜高粱的空间分布及乙醇生产潜力尚缺乏专门的定量研究。依据气候、土壤、地形和土地利用等空间数据以及相关文献资料,探讨了甜高粱在中国的空间适宜分布。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区域均可种植甜高粱;其中可种植的未利用地面积达5919.2×104hm2,主要集中于新疆和内蒙古等省区;而最适宜甜高粱种植的未利用地面积为286.7×104hm2,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山东和吉林等地。中国未利用地甜高粱乙醇生产潜力较大,在不考虑其它社会经济限制因素下,总乙醇生产潜力可达11838.5×104t以上。最适宜未利用地的甜高粱乙醇生产潜力为573.4×104-2637.8×104t,平均为1075.2×104t,可满足中国目前E20乙醇汽油84.8%的需求。如在适宜性较差和较适宜的未利用地种植甜高粱,应充分考虑开发成本和能源投入等问题。
张彩霞谢高地李士美盖力强祁悦
关键词:甜高粱生物乙醇
脆弱生态区生态系统服务消费与生态补偿研究:进展与挑战被引量:28
2010年
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和消费日益增加,对生态系统状态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供给产生了深刻影响。人类采取了一系列响应措施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其中通过生态补偿的途径来保护生态系统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的目的是结合脆弱生态区的研究结果,对近年学术界在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和生态补偿研究领域实质性进展进行论述,提出相关研究面临的挑战。分析表明,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正在向消费行为、消费方式、消费效用,以及对环境和社会经济综合影响的定量化研究发展;生态补偿研究在补偿标准厘定方面有了重要进展,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的应用使得补偿主客体界定更具科学性。但是,应当充分重视相关研究面临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为生态系统保护和满足人类福祉需求提供保障。
甄霖刘雪林李芬魏云洁Hannes Koenig
关键词: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分析生态足迹
1980年至2000年胶州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被引量:8
2009年
胶州湾以其独特的环境特征与自然属性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发展的优越条件,但其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发展空间也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条件。研究胶州湾地区1980年-2000年近20年以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对区域未来发展有较强现实意义。研究表明:①1980年-1995年,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特征是耕地绝对数量减少,城乡建设用地等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绝对数量增加,耕地主要向城乡建设用地和牧草地等转换;1995年-2000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城乡建设用地大幅增长,耕地少量增加,其它土地利用类型都在减少,其中牧草地减少最多;②其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可以从对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反映出来。今后需要进一步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最终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双赢的区域可持续发展。
张军岩于格于潇萌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可持续发展
基于元数据的区域功能信息与地理信息集成模式探讨被引量:3
2009年
区域功能信息与地理信息的集成,是实现区域功能信息的空间可视化分析、识别区域功能信息的空间模式以及有效的知识发现与合理的决策支持的必要前提。但是,区域功能信息与地理信息的集成存在技术异构和语义异构两个问题,使得集成难度较大。目前,代表性的信息集成模式主要有数据转换模式、联邦数据库模式、数据仓库模式和中介器模式,这些集成模式各有不足,难以从技术和语义两个层面同时满足区域功能信息与地理信息集成的需要。然而,基于元数据的区域功能信息与地理信息集成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该集成模式以元数据仓储为核心,包括业务元数据与技术元数据两部分:业务元数据抽象信息集成的业务规则,用于解决语义异构问题;技术元数据主要面向数据模式技术异构问题。在元数据仓储的基础之上建立元数据引擎,可以实现元数据和异构数据源的访问与集成,从而实现地理信息与区域功能信息的有效集成,为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
肖玉安凯谢高地
关键词:地理信息信息集成元数据
区域空间功能分区的目标、进展与方法被引量:76
2009年
本文主要回顾了我国功能区划的发展历程,指出已有区划在解决新问题时存在的不足。提出进行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区域空间功能分区,其目标是充分协调利用和保护区域空间多功能性即其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生态环境功能等。区域空间功能分区分为三个步骤:针对不同地区关键领域的功能识别与确定、区域空间功能发展目标导向确定和区域空间发展工具确定。区域空间具有多项功能,区域多种功能的识别和定量以及主体功能的选择可采用区域空间功能函数群方法,区域空间功能分区的整个流程可用决策树方法将区域空间功能分区结果表达在空间上形成一系列主题功能区图谱。
谢高地鲁春霞甄霖曹淑艳章予舒冷允法
关键词:功能区划
1961年至2007年全球粮食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地域格局被引量:21
2010年
通过对全球近50年来分析的粮食总产、单产、播种面积、人均产量等指标的深入剖析,定量揭示了全球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全球粮食生产格局具有明显的时间波动性和空间集中性特征。从时间格局上看,全球粮食生产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增速明显减慢,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粮食总产波动明显,主要原因是同期发达国家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减少和发展中国家粮食单产增速减缓。从空间格局上看,全球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和空间集中性,主要生产国集中在亚洲和北美洲,欧洲曾是世界粮食主要生产地区,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生产国粮食产量下降趋势明显;非洲和大洋洲历来是粮食生产最少的区域,其中非洲地区的粮食总产近年来呈稳定上升趋势,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的粮食生产则具有明显的波动性特点。从地区差距上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粮食单产和人均产量差异明显,二者之间的绝对差距呈扩大趋势。上述结果表明,巨大的时空格局差异不仅是造成区域粮食供求形势紧张的根源,也是引发全球粮食粮食危机的重要原因。
赵霞封志明杨艳昭
关键词:粮食生产
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状态与趋势——一个基于自然资源基础的评价被引量:16
2008年
对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评估,不同学者从各自专业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采用由自然资源基础、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总体协调发展5个系统构成的评估指标体系,对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过程的可持续性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估,分别论述区域不均衡发展的过程和理论原因,逐项评估资源基础可持续性、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社会发展可持续性和环境发展可持续性。结果表明:①中国经济发展展现出强劲的持续发展势头;②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可控和可接受的范围内;③中国尽管对环境保护比较重视,但环境保护的效果不佳,严重的环境污染已经开始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④自然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越来越强,经济发展的速度对自然资源提出的要求超出它所能持续供应的能力。
谢高地甄霖鲁春霞章予舒肖玉曹淑艳刘春兰
关键词:环境发展驱动力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