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99104)

作品数:3 被引量:17H指数:3
相关作者:吴维平徐树桐刘贻灿袁学诚张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省地质调查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地震剖面
  • 1篇地质
  • 1篇地质解释
  • 1篇蛇纹岩
  • 1篇剖面
  • 1篇矿物
  • 1篇矿物学
  • 1篇反射地震
  • 1篇反射地震剖面
  • 1篇薄皮构造
  • 1篇大别山南部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安徽省地质调...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安徽省地质实...

作者

  • 3篇刘贻灿
  • 3篇徐树桐
  • 3篇吴维平
  • 1篇袁学诚
  • 1篇陈晶
  • 1篇季寿元
  • 1篇肖万生
  • 1篇张勇
  • 1篇王华明

传媒

  • 1篇岩石矿物学杂...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地质通报

年份

  • 2篇2008
  • 1篇200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大别山黄石-六安反射地震剖面新的地质解释被引量:11
2008年
在大别山黄石至六安反射地震剖面上有很多近水平的反射体,表明大别山中心部位的中、下地壳内也有近水平的分层性,反映有流变性和动力学方面的差异,与大型薄皮构造理论对岩石圈性质的认识一致,因而在其运动过程中应服从薄皮构造的运动规律。结合以往对大别山区划分的岩石-构造组合,在前人对此反射地震剖面所作的地质解释的基础上,对反射地震剖面作了较为详细的地质解释,并建立了大别山造山带在此剖面上的两维几何结构。剖面南部为造山过程中形成的背斜构造,地表15km深度内为由碰撞混杂岩组成的扬子与中-朝大陆之间的主滑脱带。剖面中部为造山期后的侵入体。剖面北部为主滑脱带的根带(通常认为的缝合带),根带被中生代形成的晓天磨子潭断裂带切割。剖面最北端为变质复理石中略晚于主滑脱带的反向冲断带。推测下地壳的断开距离在扬子大陆俯冲时(三叠纪前)规模较大,然后逐渐缩小,直至保留到今天的规模。
徐树桐袁学诚吴维平刘贻灿
关键词:反射地震剖面地质解释
大别山南部天然碳硅石被引量:4
2006年
根据1975年的矿点检查报告,在大别山南部董家山蛇纹岩体的人工重砂和岩石薄片中,发现确有天然碳硅石存在。大部分碳硅石单晶为六方板状,一部分为不规则形,最大粒径450μm×100μm,一般250μm×150μm。薄片中的粒径较小。单晶的拉曼光谱位移峰值稳定,薄片中碳硅石的拉曼位移峰也都在误差范围内。单晶以二轴晶(+)为主,部分为一轴晶(+),薄片中晶体几乎都为二轴晶(+)。虽然天然碳硅石可以产出于任何岩石中,但是原位的天然碳硅石只见于陨石和金伯利岩中,本文发现的很可能是首例地球蛇纹岩中的原位天然碳硅石。天然碳硅石与人工合成的碳化硅在结晶行为、光学性质和红外光谱方面有明显不同,成分也有差异,但拉曼光谱虽有差别却不明显。由于碳硅石与金刚石有类似的四面体方向sp3异化键和相同的滑动面,可能有类似的变形条件。根据碳硅石有晶内变形,推测其形成于≥300km的深度,这对认识大别山南部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
徐树桐吴维平肖万生张青陈晶季寿元张勇刘贻灿
关键词:大别山南部矿物学
大别山的变质碰撞混杂岩——以东部为例被引量:3
2008年
大别山是中国东部中朝大陆板块与扬子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造山带。具有薄皮构造的性质。组成两个碰撞大陆之间的滑脱(冲断剪切)带的岩石就是碰撞混杂岩组合。大别山由于剥露较深,仰冲壳楔完全被剥蚀,超高压变质带大面积出露,识别出碰撞混杂岩组合是对大别山进行几何分析的必要步骤。大别山碰撞混杂岩组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条带状片麻岩-超镁铁岩组合,南部为云母斜长片麻岩-榴辉岩组合,这两个组合的大部分都经历过超高压变质作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宏观的"碎斑结构"和混杂作用。罗田穹隆是造山过程中早期形成的双冲式背斜,最后在造山晚期因东西向缩短的叠加而形成穹隆。
徐树桐吴维平刘贻灿王华明
关键词:薄皮构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