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1771)

作品数:13 被引量:86H指数:5
相关作者:宋文华张金洋高敏苓丁峰刘艳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医药卫生
  • 3篇理学
  • 2篇化学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7篇纳米
  • 5篇毒性
  • 3篇色谱
  • 3篇相色谱
  • 3篇小鼠
  • 3篇纳米ZNO
  • 3篇急性毒性
  • 2篇大型溞
  • 2篇毒性研究
  • 2篇有机溶剂残留
  • 2篇有机溶剂残留...
  • 2篇溶剂残留量
  • 2篇三唑类
  • 2篇三唑类杀菌剂
  • 2篇色谱法
  • 2篇色谱法测定
  • 2篇杀菌剂
  • 2篇气相
  • 2篇气相色谱
  • 2篇气相色谱法

机构

  • 10篇上海交通大学
  • 10篇天津工业大学
  • 7篇天津理工大学
  • 3篇通标标准技术...
  • 2篇南开大学
  • 2篇内江师范学院
  • 1篇成都纺织高等...

作者

  • 11篇宋文华
  • 8篇张金洋
  • 7篇高敏苓
  • 6篇丁峰
  • 4篇张文佳
  • 4篇刘艳
  • 2篇孙婷
  • 2篇白茹
  • 2篇郭晶
  • 2篇连杰
  • 2篇张金花
  • 2篇李贞
  • 2篇陈小莹
  • 2篇王国峰
  • 1篇胡卫萱
  • 1篇刘芳
  • 1篇金星龙
  • 1篇陈铁红
  • 1篇李丽颖
  • 1篇高振毅

传媒

  • 5篇南开大学学报...
  • 3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微量元素与健...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内江师范学院...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生态毒理学报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0
  • 3篇2009
  • 6篇2008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纳米TiO_2经呼吸道暴露的毒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随着纳米TiO2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其将不可避免地进入环境和生命体中,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由于纳米颗粒属于超细颗粒,更容易长期漂浮于空气,因此呼吸道是纳米颗粒进入人体的重要途径.系统总结纳米TiO2颗粒经呼吸道暴露的毒性研究现状,为综合评价纳米TiO2的呼吸毒性提供基础.
张金洋张丽平
关键词:纳米TIO2呼吸道毒性
纳米铁材料对小鼠肺灌洗液中白细胞和羟脯氨酸的影响被引量:5
2008年
小鼠采用非暴露式气管内注人法注入不同浓度纳米铁颗粒物悬液,在第10d 处死小鼠,并进行肺泡灌洗,测定肺泡灌洗液(BALF)中各项指标、肺脏器系数.纳米铁10mg·kg^(-1)bw^(-1)组肺脏器系数、白细胞数目和羟脯氨酸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和纳米铁1mg·kg^(-1)bw^(-1)组,差异显著(P<0.01或 P<0.05),在本实验条件下,纳米铁对小鼠肺造成急性损伤作用,对生物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为研究纳米铁对人体及环境的潜在影响奠定实验基础.
丁峰宋文华白茹刘艳张文佳张金洋高敏苓
关键词:纳米铁肺损伤
纳米二氧化钛对小鼠肺部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为研究纳米二氧化钛对小鼠肺部的损伤,将小鼠采用非暴露式气管内注入法注入颗粒悬液建立动物模型,每隔2d 染毒一次,在第10d 处死小鼠,测定肺脏器系数及肺部组织中自蛋白、总蛋白、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的含量.结果显示:纳米 TiO_210 mg·kg^(-1)bw^(-1)组以上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和其它实验组,且差异显著(P<0.01或 P<0.05);纳米 TiO_21 mg·kg^(-1)bw^(-1)组的白蛋白、总蛋白、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也均高于对照组和微米 TiO_2实验组,差异显著(P<0.01或 P<0.05);微米组除碱性磷酸酶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总蛋白、白蛋白和酸性磷酸酶与对照组相比均没有明显差异.在本实验条件下,纳米 TiO_2颗粒对小鼠肺部损伤比微米级 TiO_2更严重,引起气血屏障的渗透性改变,肺泡细胞膜损伤或细胞发生死亡和溶解,以及早期纤维化,并表现出计量依赖性.
宋文华张文佳张金洋刘艳丁峰高敏苓胡卫萱
关键词:纳米二氧化钛总蛋白白蛋白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
多壁碳纳米管对小鼠肺部急性损伤的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小鼠采用非暴露式气管内注人法注入不同浓度多壁碳纳米管(MWNT)颗粒物悬液,在第10d 处死小鼠,并进行肺泡灌洗,测定肺泡灌洗液(BALF)中各项指标、肺脏器系数,并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MWNT 10mg·kg^(-1)bw^(-1)组以上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和纳米1mg·kg^(-1)bw^(-1)组,差异显著(p<0.01或 P<0.05);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MWNT 10 mg·kg^(-1)bw^(-1)组小鼠肺部损伤最重.在实验条件下,MWNT 对小鼠肺造成急性损伤作用,对生物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为研究 MWNT 对人体及环境的潜在性影响奠定实验基础.
宋文华丁峰白茹张文佳刘艳张金洋高敏苓
关键词:肺损伤
三唑类杀菌剂对斑马鱼急性毒性研究被引量:23
2010年
目的:了解三唑类杀菌剂对环境中鱼类的急性毒性效应。方法:采用静态实验法,参照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203方法测定17种三唑类杀菌剂对斑马鱼96h急性毒性。结果:该类农药主要为中等毒性和低毒污染物。其中,烯效唑、己唑醇、丙环唑、戊菌唑、噁醚唑、腈菌唑以及氟环唑对斑马鱼为中等毒性,其余化合物为低毒。结论:斑马鱼死亡率均随污染物浓度增加而增加,说明待测污染物与毒性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并且取代基的不同可能造成结果类似化合物毒性差异较大。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对三唑类杀菌剂水生生态风险评价,并为今后利用定量构效关系研究三唑类杀菌剂对斑马鱼致毒机制提供基础。
郭晶宋文华丁峰张金洋李贞陈小莹张金花连杰
关键词:三唑类杀菌剂斑马鱼急性毒性
纳米氧化锌的健康危害与生态安全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0年
随着纳米ZnO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其将不可避免地进入环境和生命体中,从而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安全性造成危害,因此纳米ZnO的生物安全性和生态毒理学问题已引起了普遍关注.论文系统总结了目前关于纳米ZnO的生物学效应的研究现状,综述了纳米ZnO对生物体、细胞、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探讨了纳米ZnO可能产生毒性的作用机制,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希望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纳米ZnO的毒性效应并建立完善的健康与安全评价系统提供参考.
张金洋宋文华
关键词:纳米ZNO生态安全细胞毒性毒性机制
纳米ZnO颗粒对小鼠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2012年
目的:研究纳米ZnO颗粒对小鼠肺泡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尺寸的纳米ZnO颗粒对小鼠肺泡巨噬细胞进行染毒,通过中性红法测定小鼠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炎性因子。结果:高浓度时(20μg/ml),小鼠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明显降低;浓度为5~20μg/ml时,TNF-α、IL-6和IL-8均显著升高,并且10~30 nm ZnO颗粒处理组TNF-α和IL-6升高显著高于其他ZnO颗粒处理组。结论:纳米ZnO颗粒降低小鼠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并引起炎性反应。
张金洋
关键词:纳米ZNO肺泡巨噬细胞炎症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药品硝酸硫胺中有机溶剂残留量的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建立了测定药品硝酸硫胺中含有的中国药典规定的前3类有机溶剂含量的方法,以确定它们在药物中的残留量和比例.实验方法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首先采用GC-MS对样品进行扫描定性,再应用离子火焰检测器(FID)对残留的有机溶剂进行定量,应用顶空和直接进样两种方式采集数据,以DB-624色谱柱(30 m×250μm×1.4μm)对样品进行分离,采取程序升温,载气为氦气,外标法计算含量.结果显示:在各色谱条件下,测得各溶剂的线性良好(R^2〉0.90),平均回收率为95.32%-99.25%,RSD为3.72%-7.35%,最低检出限为1.78×10^-6-1.45×10^-5;所测试药品中除甲醇、丁酮、乙酸3种有机溶剂有检出外,其他都未检出.
宋文华孙婷高敏苓高振毅
关键词:有机溶剂残留量气相色谱法
纳米ZnO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以大型溞为模式生物,研究了自然光照(光暗比为12 h∶12 h)和黑暗条件下纳米ZnO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在自然光照条件下,不同粒径纳米ZnO对大型溞的毒性顺序为(25±5)和(10±1)>(90±10)nm,其EC50分别为12.21,9.96和167.36 mg/L;黑暗条件下,(10±1),(25±5)和(90±10)nm ZnO对大型溞抑制的EC50分别为19.64,206.70和409.84 mg/L.由此可以看出,纳米ZnO在光照条件下对大型溞的影响大于黑暗条件,且粒径大小影响其毒性强弱.
宋文华刘艳高敏苓张文佳张金洋
关键词:大型溞纳米ZNO急性毒性
阴离子氨基酸表面活性剂调控下水热合成羟基磷灰石纳米片被引量:6
2009年
利用水热合成方法,在含有氨基酸结构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N-酰基十二烷基肌氨酸钠(Sar-Na)的控制下,合成具有较大长径比(aspect ratio)的片状纳米羟基磷灰石晶体.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和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表征,并分析了合成产物的形貌、结构和组成.结果表明,在Sar-Na的调控下合成了长度0.5-1.0μm、宽约30nm的片状羟基磷灰石晶体,其长径比约为20:1.考察了表面活性剂Sar-Na的用量对羟基磷灰石形貌的影响.随着Sar-Na的添加及用量的增加,羟基磷灰石由椭圆形变为长片状,并且片的两端逐渐变尖.结果显示了Sar-Na对羟基磷灰石形貌的控制作用,为合成具有较大长径比的羟基磷灰石纳米片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李丽颖宋文华陈铁红
关键词:羟基磷灰石纳米片形貌长径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