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2010-70)
- 作品数:6 被引量:20H指数:3
- 相关作者:王达利魏在荣龙艳郭常敏朱晶晶更多>>
- 相关机构: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遵义医学院贵州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体外培养的人创面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 探讨人创面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增殖活力、CD分子表型、部分因子及相关蛋白表达和体外诱导分化能力等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成纤维细胞在创面愈合早期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机械法和酶消化法相结合分离培养创面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增殖情况;绘制原代及第3代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原代及第3代细胞表面CD分子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波形蛋白、角蛋白19、CD31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进行成脂、成骨及成软骨细胞诱导分化能力的鉴定.结果 原代细胞呈短梭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传代后细胞主要以长梭形为主,排列规则,呈平行状、放射状、漩涡状生长;细胞增殖能力良好,有明显的对数生长期.在体外培养第1~4天,原代及第3代细胞增殖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第5天开始第3代比原代细胞增殖能力强(P<0.01).细胞高表达CD105、CD73、CD90及C D44间充质干细胞阳性表面标志,不表达CD34、CD45、CD19、CD11b及HLA-DR间充质干细胞阴性细胞表面标志.原代细胞表达间充质干细胞阳性表面标志物比例分别为:CD105 55.22%、CD7399.03%、CD90 54.75%、CD44 98.62%,表达间充质干细胞阴性表面标志物CD34、CD45、CD19、CD11b及HLA-DR为0.65%.第3代细胞分别是CD105 98.28%、CD73 99.83%、CD90 99.52%、CD44 99.56%,CD34、CD45、CD19、CD11b及HLA-DR为0.61%.第3代表达间究质干细胞阳性表面标志的细胞比例呈现增高趋势.波形蛋白、CD31阳性表达;不表达角蛋白19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成脂、成骨及成软骨细胞诱导分化阳性.结论 体外培养的人创面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表现出间充质干细胞样细胞生物学特性;且表达内皮细胞部分生物学标志物,创面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内皮向间质转化(EndMT)可能是人创面愈合早期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
- 龙艳王达利魏在荣郭常敏
- 关键词: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间质干细胞
-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鉴定与诱导分化的初步研究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分离培养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观测表型及表达特异性蛋白与多向诱导分化的能力。方法取人脂肪组织,机械法与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观察细胞形态及增殖活力,免疫细胞化学和FCM检测其标志蛋白。第9代ADSCs向成脂、成软骨和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结果原代细胞贴壁后多呈多角形,传代后呈均一梭形。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ADSCs不表达CK19,而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CD105、CD90、CD44、CD73均高表达,CD45+34+11b+19+DR为0.48%。第9代ADSCs诱导培养后分别出现脂肪、软骨、骨细胞特征性染色阳性。结论酶消化法可有效分离ADSCs,第9代生长状态好,仍保持良好干性,经诱导可多向分化,表明ADSCs可作为良好的细胞治疗或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来源,且有潜在广泛应用前景。
- 郭常敏王达利魏在荣龙艳
- 关键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
- 增生性瘢痕不同时期成纤维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初步研究
- 2013年
-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人肉芽组织、1年及2年增生性瘢痕不同时期的成纤维细胞,探讨其成骨、成脂、成软骨分化潜能,为创面修复治疗提供新的供体细胞来源。方法采用机械法结合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肉芽组织、1年及2年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增殖情况,并绘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曲线。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Vimentin和CK19的表达。通过向成骨、成脂、成软骨细胞诱导分化鉴定多向分化潜能。结果成纤维细胞主要以长梭形为主,呈放射状、旋涡状生长;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增殖活力最强。三种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均表达Vimentin,不表达CK19,经诱导可向骨、脂肪、软骨细胞方向分化。结论人肉芽组织到增生性瘢痕不同时期的成纤维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作为创面修复治疗及组织工程研究的理想供体细胞。
- 龙艳王达利魏在荣郭常敏
-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诱导分化
- 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间充质干细胞表型及多向分化潜能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探讨人增生性瘢痕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表型及分化潜能,以进一步研究其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从手术切除的增生性瘢痕中提取并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以倒置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形态及生长特点。待细胞培养传代至第3代,采用Vi—CELL细胞计数仪检测细胞生长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成纤维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表型标志CD73、CD44、CD105、CD90、CD34、CD45、CDl4的表达情况;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该细胞CKl9、Oct4、Vementin的表达情况及免疫荧光检测a-平滑肌肌动蛋白;诱导分化检测细胞向成骨、成软骨和成脂细胞方向分化能力。结果细胞原代培养初期贴壁散在分布,生长曲线显示细胞1~2d生长较慢,从3~5d左右细胞生长较快,6~7d细胞进入平台期;第2代第5天细胞多为长梭形,呈放射状、漩涡状排列。细胞流式结果显示细胞表型CD90、CD44、CDl05、CD73呈高表达,CD45、CD34、CDl4不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检测间充质细胞标记物Vementin、多能干细胞标志物Oct4均呈阳性表达,免疫荧光检测OL一平滑肌肌动蛋白呈阳性表达,上皮细胞标志物CKl9呈阴性表达,多向诱导分化实验该细胞可向成骨、成软骨和成脂细胞分化,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结论人增生性瘢痕来源成纤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样生物学特性,该生物学特性可能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以及创面修复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 赵小锋王达利魏在荣薛启元余丽梅
-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细胞培养技术
- 人瘢痕疙瘩来源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鉴定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分析人瘢痕疙瘩来源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该细胞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人瘢痕疙瘩为研究对象,采用酶消化法及传代培养法分离筛选瘢痕疙瘩于细胞。选取原代和(或)第3代贴壁细胞进行生物学特性鉴定:加入CD29-藻红蛋白(PE)、CD34-PE、CD44-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CD90-FITC、CD45-多甲藻黄素叶绿素蛋白抗体,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物CD29、CD34、CD44、CD45及CD90的表达及细胞周期;加入小鼠抗人细胞角蛋白19(CK19)即用型单克降抗体、鼠抗波形蛋白即用型单克隆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K19、波形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细胞Oct4的表达。取第1代细胞,应用成骨细胞、成脂肪细胞、软骨细胞诱导分化培养液进行诱导分化实验,观察细胞的多向分化能力。结果传代培养后,细胞形态较为均一,以梭肜为主,排列不规则。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该细胞高表达CD29、CD44、CD90等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低表达CD34、CD45等造血干细胞表面标记物。细胞周期分析显示67.66%的细胞处于G0/G1期,26.24%的细胞处于G2/M期,6.11%的细胞处于s期。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显示细胞波形蛋白表达呈阳性、CK19表达呈阴性。RT-PCR法检测显示细胞Oct4表达呈阳性。诱导分化实验表明,细胞可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成脂肪细胞分化,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结论人瘢痕疙瘩内存在间充质样于细胞,这种干细胞可能在瘢痕疙瘩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 王达利朱晶晶邓呈亮王波余丽梅
- 关键词:瘢痕疙瘩干细胞生物学特性
- 人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其CD分子、蛋白表达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建立稳定的人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体外分离、培养体系,并探讨其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成纤维细胞在人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机械法和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创面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增值情况;分别绘制第3、5、10代细胞生长曲线。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第3代细胞表面标志CD105、CD73、CD90、CD44、CD34、CD45、CD19、CD11b及HLA-DR的表达。取第3代细胞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vimentin和CK19的表达情况。结果原代培养出的成纤维细胞呈短梭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体外培养连续多次传代后获得形态较均一的成纤维细胞,以梭形为主,细胞呈放射状排列;细胞增殖良好,第3、5、0代细胞增殖能力无明显差异,有明显的指数生长期,体外能长期培养存活,并保持不分化状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高表达CD105、CD73、CD90、CD44等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不表达CD34、CD45、CD19、CD11b、HLA-DR等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免疫细胞化学检测vimentin阳性表达,CK19阴性表达。结论建立了稳定的人创面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体外分离、培养体系,获得的成纤维细胞表现出间充质干细胞的CD分子表型,有可能在皮肤创面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 龙艳王达利郭常敏
-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
- 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表现出间充质干细胞表型及多向分化潜能
- 目的探讨人体增生性瘢痕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表型及分化潜能,为进一步研究其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奠定前期研究基础。方法从1年人增生性瘢痕中提取体外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形态及生长特点,待细胞培养传...
- 王达利薛启元赵小锋
-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人成纤维细胞诱导分化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