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EIA090393)
- 作品数:7 被引量:11H指数:3
- 相关作者:吴根洲于康平刘希伟朱姝郑灵臆更多>>
- 相关机构:南昌大学许昌学院厦门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 论江苏省新高考方案的创新之处被引量:3
- 2011年
- 在已经实施的新高考改革方案中,江苏省的方案得到了最广泛的关注也引起了最多的非议。江苏省新高考方案在科目设置、成绩表达这两个重要方面都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探索。尽管新方案还有种种的不足有待完善,但它是在"正确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性的步伐,后续的工作不是在片面舆论压力下倒退,而是要在不断完善的同时加强舆论的宣传与引导。
- 吴根洲
- 关键词:新高考方案高考改革
- 超越文理分合的争论——美国高中课程设置与“高考”对我国的启示被引量:4
- 2011年
- 考察美国高中课程设置与"高考制度"可以发现,是否取消我国现阶段高中文理分科这一问题其实是一个伪问题。我们没必要在坚持分科还是取消分科之间做出二选一的抉择。高校招生只有把高中阶段的学习情况纳入考察的视野,才能有效避开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使高中教育真正回归"基础教育"的轨道。关于文理分科争论的许多焦点问题,只有在文理分科还是合科的思维框架之外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 于康平
- 关键词:课程高考文理分科
- 简析“语文门”事件对中学教育的影响
- 2010年
- 高校在自主招生考试中选择考什么科目是高校的一种自主权,但是最近上海四所高校"抛弃"语文科目却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人们的指责之一就是这种做法会对中学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导致语文教育的边缘化。与过度重视外语科目相比,忽视语文科目的现象其实由来已久,然而这主要不是中学教育的问题。在应试教育的思维框架下,即使语文仍旧作为必考科目,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不会必然提升。"语文门"事件并不会对中学教育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 吴根洲
- 关键词:自主招生考试语文中学教育
- 高考统考科目的变革及其趋势分析
- 2010年
- 关于高考统考科目问题的探讨主要发生在"文革"以前,恢复高考后仅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有些许探索,但很快就被舆论"打压"了回去,直到2008年江苏省新高考方案的实施,高考统考科目的问题才重新显露出来。
- 吴根洲朱姝
- 关键词:恢复高考统考科目高考方案
- 民国时期高中文理分科问题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高中文理分科既是一个现实命题,也是一个历史问题。考察民国时期高中文理分科问题的演进脉络可以发现,高中文理科目的分与合在民国时期经历了多次的反复,最终走向了一种"合科"基础上的分科模式,亦即一种有限度的文理分科模式。这对改变当下高中教育现行"过早过度"的文理分科模式,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 吴根洲刘希伟
- 关键词:民国文理分科
- 高中文理分科焦点问题析论被引量:2
- 2009年
- 高中文理分科的争论主要聚焦在是否取消分科、能否解决民族素质问题、分科与高考制度的关系以及与学生的课业负担的关系。本文认为,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并不是一个必要、具可行性的问题,高中文理分科问题的改革方向在于淡化分科、选择适当的时机分科而非简单二元化的取消或维持分科。
- 吴根洲
- 关键词:文理分科民族素质高考制度学业负担
- 高考外语科目地位变革六十年
- 2012年
- 外语是目前受到非议最多的高考科目,也一直是高考科目改革的重点。高考60年改革历程也显示出外语是变化最大的高考科目。"文革"前高考外语地位变革主要体现在考生免考的范围,"文革"后高考外语地位变革主要体现在权重不断提高、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到1994年确立了与语文、数学同为权重最高的统考科目地位。近年来高考外语地位受到挑战,江苏省2008年新高考方案外语权重变化拉开了高考外语又一次变革的"序幕"。
- 吴根洲郑灵臆
- 关键词:高考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