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8JA710032)

作品数:59 被引量:29H指数:3
相关作者:董四代王海林陈用芳杨江帆施建兴更多>>
相关机构:武夷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河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政治法律
  • 22篇哲学宗教
  • 7篇历史地理
  • 4篇社会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学

主题

  • 34篇主义
  • 30篇社会主义
  • 12篇文化
  • 10篇乌托邦
  • 10篇民生
  • 9篇中国特色社会...
  • 9篇特色社会主义
  • 8篇传统文化
  • 7篇以人为本
  • 7篇人为本
  • 7篇人学
  • 6篇科学发展观
  • 6篇发展观
  • 5篇执中
  • 5篇人学思想
  • 5篇社会
  • 5篇文化资源
  • 5篇小康
  • 5篇传统文化资源
  • 4篇中国社会

机构

  • 59篇武夷学院
  • 16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河北大学
  • 1篇福建商学院

作者

  • 56篇董四代
  • 20篇王海林
  • 4篇陈用芳
  • 3篇杨江帆
  • 2篇施建兴
  • 1篇武夷樵
  • 1篇李玉杰
  • 1篇沈慧芳

传媒

  • 4篇重庆工商大学...
  • 4篇保定学院学报
  • 3篇吉林师范大学...
  • 3篇山西大同大学...
  • 2篇辽宁师范大学...
  • 2篇湛江师范学院...
  • 2篇五邑大学学报...
  • 2篇绥化学院学报
  • 2篇大庆师范学院...
  • 2篇聊城大学学报...
  • 2篇重庆邮电大学...
  • 2篇重庆交通大学...
  • 1篇政治学研究
  • 1篇东南学术
  • 1篇长白学刊
  • 1篇江淮论坛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年份

  • 2篇2013
  • 5篇2012
  • 20篇2011
  • 25篇2010
  • 7篇2009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毛泽东对墨家思想的超越及其启示
2010年
墨家思想在近代的复兴是与中国社会变革和传统儒家思想的危机相联系的。墨子的社会理想和他主张的勤勉互助精神最容易为农民所认同,也与民粹主义有联系。毛泽东在领导农民进行革命的过程中,一方面注重解决土地问题,调动农民的积圾性;另一方面又强调纠正革命队伍内的错误思想,批判民粹主义,实现了对墨家思想的超越。这对认识现代社会的民粹思潮也有一定启示意义。
董四代王海林
关键词:农民墨家思想民粹主义新民主主义
现代乌托邦视角下的“礼运大同”再阐释
2010年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们对乌托邦的研究逐步深化,从不同角度上揭示了它的含义。这对认识《礼记.礼运》中提出的大同思想提供了启示。"礼运大同"以其概括性、包容性、超越性和能动性包含了许多深刻的命题,形成了持久的生命力,从而成为社会变革中批判封建主义、判断资本主义、追求社会主义的民族文化资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它又实现着实践转型,成为其中的主导性话语。
董四代
关键词:乌托邦社会主义
民生主义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被引量:2
2011年
孙中山以"执中鉴西"的理论风格,借鉴西方,创新传统,探索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提出了民生主义,为中国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民生主义不是民粹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萌芽。它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判断西方资本主义,重新阐释传统理想,以"社会主义"作为现代化的选择,为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贯的思想遗产。
董四代
关键词:民生主义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追求现代性到超越理性
2011年
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启动了起来,现代性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内在动力。但现代性是以市场逻辑与理性主义合谋而发展的,它在推动社会变革和现代化发展的同时,又造成了市场律令至上和工具理性独断,导致了社会断裂分化、道德理想失落、生态问题严重和人们精神家园荒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寻求共同富裕和提高发展质量抑制现代性悖论。科学发展观寻求人在社会发展中的终极意义,强调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对工具理性的规范和思维范式的超越,推动了和谐社会构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和路径选择。
董四代
关键词:现代性悖论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问题探论
2011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首先认同社会主义,而后在它与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内在统一中实现的。在这其中,传统理想现代转化是其前提,现代性判断与理想追求是其内在线索,实事求是是其动力,现代化追求和社会主义选择是其主题。必须从以上几个方面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才能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上正确总结过去、判断现在、追求未来,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其中的重大意义。
董四代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想主义实事求是
传统批判与现代困惑中的梁启超人学思想
2010年
人的解放是梁启超政治思想中的重要内容。面对中国的积弱落后,他在对传统的批判中追求人的解放;但在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判断中,他又有许多困惑。对现代性的判断成为他人学思想的核心命题。前者带有强烈的反封建色彩,后者又使之在传统创新中寻求答案。如何在批判传统、判断现代、追求未来中认识人在中国变革中的意义,是梁启超人学思想中未解的命题。
陈用芳董四代
传统理想创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术语探源
2010年
传统理想是在社会变革中形成生命力的,中国文化原创期的大同理想因其与小康相关联,并包容了民生、和谐和自强不息精神,在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中成为判断资本主义,追求社会主义的民族文化资源,形成了康有为的大同、小康论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毛泽东确立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但又对传统理想有一些误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把传统理想创新与现代化相联系,并使之成为其中的关键性术语。
董四代
关键词:社会主义
中国传统人论的去道德化审视
2011年
中国传统人学论说因与封建政治体制相融合而走向了道德化,使之包含的批判精神难于实践。因而必须从文化源头上探析中国传统人论的内涵,进而从儒学思想核心命题之转变及其与儒、墨、道各家的贯通中,揭示中华文化中包含的人学思想。对中国传统人论的去道德论的分析,就是走出人的论说的道德范围,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变迁中分析对人的认识和诉求,并把握其发展趋势,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把握人学思想的历史演进和时代要求。
董四代王海林
关键词:人论传统文化资源先秦
梁启超社会主义思想论略被引量:2
2011年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引入社会主义术语的第一人。在中西文明撞击和相互影响的时代背景下,他以贯古通今、执中鉴西的学术风格和思维范式,把先秦"轴心期"的大同思想与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相贯通,深刻揭示大同、小康、和谐、民生等传统命题与社会主义的密切联系,借以批判封建主义、判断资本主义和阐释社会主义,根据中国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进步要求对社会主义进行全面解读。这其中虽有一些误读和局限,但更包含着严肃的思考和独特的创造,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雏形,也为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文化前提,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王海林杨江帆董四代
关键词:传统文化资源历史评价
从五四启蒙到科学发展观
2011年
人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命题。启蒙是在批判传统中追求人的解放,这也曾是五四新文化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还没有从社会基础变革中全面展开,因而导致了"理性的缺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展开的背景下,现代性的迅速成长又使人面对着工具理性导致的异化和精神家园的荒芜。科学发展观在理想与现实、工具理性与价值追求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人的发展确立了切实的实践道路。
董四代
关键词:五四新文化科学发展观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