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卫生厅科研基金(H200608)
- 作品数:3 被引量:18H指数:2
- 相关作者:谭钊安吴岩峰曾彦英郑大同茆正洪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色氨酸羟化酶2基因多态性与反社会人格障碍及其冲动行为的关联研究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 探讨色氨酸羟化酶2(Tryptophan Hydroxylase-2,TPH2)基因多态性与反社会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ASPD)及其冲动行为的关系.方法 选取TPH2基因启动子上游多态-703G/T(rs4570625),采用PCR-RFLP基因分型技术测定117例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和142名健康人的TPH2基因启动子上游多态-703G/T分布,运用Barratt冲动量表(BIS-11)评估其冲动行为.结果 ASPD组TPH2-703G/T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和对照组间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分别为x2=7.73,P<0.05;x2=5.12,P<0.05).基因型GG和等位基因G与ASPD间存在显著正关联[分别为比数比(OR)=1.458,95%可信区间(95%CI)=1.080~1.968;OR=1.479,95% CI=1.045~2.094].ASPD患者GG、GT、TT三组基因型间BIS总分、注意因子、运动因子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无计划因子差异无显著性.两两分析显示GG基因型组BIS-11总分及各因子分[分别为(71.28±7.50)分,(19.60±3.41)分,(25.73±4.92)分,(25.95±4.77)分]均高于GT基因型组[分别为(66.23±8.06)分,(17.79±3.02)分,(23.06±3.84)分,(25.38±4.97)分]和TT基因型组[分别为(66.55±8.49)分,(18.50±3.35)分,(23.45±4.08)分,(24.97±4.90)分],其中BIS-11总分、注意因子、运动因子差异有显著性(P<0.05).G等位基因组BIS-11总分及各因子分[分别为(69.38±8.04)分,(18.92±3.36)分,(24.73±4.69)分,(25.73±4.82)分]均高于T等位基因组[分别为(66.41±8.22)分,(17.98±3.26)分,(23.27±3.94)分,(25.15±4.89)分],其中BIS-11总分、注意因子、运动因子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中国汉族人群中TPH2-703G/T多态性可能与ASPD存在遗传关联,GG基因型和等位基因G可能与ASPD正关联,并且和冲动行为相关.
- 吴岩峰郑大同谭钊安柯晓燕张建平茆正洪曾彦英
- 关键词:反社会人格障碍基因多态性冲动行为
- 245名男性罪犯冲动行为特征分析被引量:12
- 2009年
- 目的探讨男性罪犯冲动行为的特征,为心理矫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南京地区某监狱因暴力、强奸、抢劫等人狱服刑的男性罪犯245名为研究组,某医院健康体检男性187名为对照组,运用Barratt冲动量表(BIS-11)评估其冲动行为。结果男性罪犯BIS总分及各因子分[分别为(64.63±9.34)分,(18.16±3.36)分,(25.79±4.18)分,(20.69±3.93)分]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7.07±7.48)分,(16.67±2.60)分,(22.20±3.75)分,(18.20±3.17)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多重犯BI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其他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累犯组BIS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分别为(68.59±14,54)分,(19.68±4.92)分,(27.5±6.61)分,(21.37±4.50)分]均高于初犯组[分别为(64.81±10.35)分,(18.01±3.69)分,(25.86±4.60)分,(20.83±4.25)分],其中BIS总分及注意因子得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年龄组间BIS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男性罪犯冲动水平较高,不同案由、犯罪次数、年龄罪犯冲动行为表现不同,评估罪犯的冲动行为有利于了解罪犯的人格特征及心理活动状态。
- 吴岩峰张建秋谭钊安杨建伟李树明
- 关键词:冲动行为
- 冲动行为候选基因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0年
- 冲动行为是指在缺乏考虑的情况下,草率地进行一些不恰当或冒险的行为,这些行为多与环境不相协调并且经常导致令人不愉快的结果,常表现为行事鲁莽,甚至自伤、破坏和攻击等.冲动是许多精神疾病共有的行为特征,如人格障碍、多动症、物质滥用、自杀以及伴有自杀行为的抑郁症等.遗传因素在冲动行为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冲动行为的候选基因较多,包括5-羟色胺系统基因、多巴胺系统基因、单胺氧化酶(MAO)基因、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脑源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等.
- 吴岩峰谭钊安
- 关键词:候选基因冲动行为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自杀行为多巴胺系统单胺氧化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