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2011)

作品数:5 被引量:31H指数:4
相关作者:李建国刘耕武黎文本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8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孢粉
  • 3篇地层
  • 3篇化石
  • 2篇疑源类
  • 2篇疑源类化石
  • 2篇早白垩世
  • 2篇三叠
  • 2篇三叠世
  • 2篇土城子组
  • 2篇盆地
  • 2篇中三叠世
  • 2篇孢粉学
  • 2篇孢粉组合
  • 2篇雷口坡组
  • 2篇沟鞭藻
  • 2篇白垩世
  • 1篇地层对比
  • 1篇地层系统
  • 1篇地层学
  • 1篇新生代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南...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7篇李建国
  • 2篇黎文本
  • 1篇刘耕武

传媒

  • 2篇古生物学报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Scienc...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年份

  • 3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Palynomorph assemblages from the Fenghuoshan Group,southern Qinghai,China:their age and palaeo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被引量:7
2015年
The varicoloured Fenghuoshan Group occurs widely in the Qiangtang-Hoh Xil region of the north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Few fossils have been found to date in this sedimentary succession because lithological conditions are not conducive to their preservation. As a result, there has been a long-term disagreement among geologists about its age. Despite a few lists of fossil names in individual publi- cations, no detailed research on the palaeontology, including palynology, has been reported previously. In this study, we recovered many pollen grains and spores from two samples that were collected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Fenghuo Moun- tain. They indicate an age no younger than Maastrichtian for the upper part of the Fenghuoshan Group. It is considered likely that the entire Fenghuoshan Group represents deposi- tion between the late Early Cretaceous (possibly Albian) and the Maastrichtian. The palynoflora consists mainly of angio- sperm pollen, gymnosperm pollen and fern and bryophyte spores being subordinate. Pollen grains referable to the Ephedrales and the Taxaceae-Cupressaceae groups dominate the assemblage, implying a warm, arid climate and subtropical forest-shrub vegetation at the time of deposition.
李建国彭俊刚D.J.Batten
关键词:QIANGTANG
西藏海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地层的孢粉学研究及其意义
侏罗系-白垩系界线(JKB)是目前为止国际地质年表中少数几个尚未确定全球界线层型及点(GSSP)的纪级界线之一,也是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在长期以来一直试图解决的目标之一。目前,界线工作组聚集了数十位国际地质学家一起合力攻...
李建国
关键词:孢粉沟鞭藻地层学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晚中生代、新生代红层孢粉学进展
<正>一直以来,红层的孢粉分析一直是孢粉学家们面临的最为困难的挑战,其沉积时的原始植被、搬运埋藏和水介质条件等常常不利于孢粉的保存。青藏高原地区发育、出露有各种地质时期的红色碎屑沉积,其中尤以晚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普遍。这...
李建国
关键词:红层孢粉分析青藏高原晚中生代新生代
文献传递
辽西四合屯地区土城子组孢粉组合研究
<正>辽西四合屯地区土城子组为一套典型的陆相红层沉积,岩性主要为砂砾岩与泥岩。前人对该组地层产出的叶肢介、介形、昆虫、脊椎动物、大植物化石等不同门类进行了研究,但植物微体化石仅在其下部层段有过报道。本文研究材料采自辽西北...
林妙琴李建国张前旗
关键词:孢粉土城子组早白垩世地层对比
文献传递
辽西北票四合屯早白垩世土城子组三段孢粉组合及其意义被引量:11
2016年
本文研究了辽西北票四合屯脊椎动物化石产地附近土城子组三段的孢粉组合,共计32属9种及25未定种。孢粉组合以松柏类两气囊花粉占绝对优势,三缝孢子含量低。当前组合中见有Cicatricosisporites,Lygodioisporites,Jiaohepollis,Rugubivesiculites等早白垩世特征分子,同时未见被子植物花粉,推测其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这与同位素测年结果相一致。这一孢粉组合以松柏类两气囊花粉的高含量及Classopollis的低含量为特征,明显不同于以往报道的土城子组的孢粉组合,却与辽西地区义县组下部层段的孢粉组合非常相似,表明辽西地区土城子组沉积的末期区域植物群面貌与义县组已无本质差别,尽管两套地层在岩相和沉积上差异明显。这一发现提示我们,土城子组的横向对比对于正确重建中国北方侏罗纪—白垩纪早期的沉积演化史十分关键,有必要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开展其他地区土城子组的孢粉等生物地层及区域间的对比工作。
林妙琴李建国彭俊刚
关键词:孢粉土城子组早白垩世
重庆市统景镇中三叠世雷口坡组孢粉和疑源类化石
雷口坡组是四川省中西部中三叠世的一套沉积,前人在该组地层中已发现多门类海相动物化石,但其中的微体植物化石至今未有报道。本文首次揭示了该组微体植物化石组合面貌。研究材料采自重庆市渝北区统景镇雷口坡组顶部,化石包括陆源植物的...
彭俊刚黎文本李建国
关键词:孢粉疑源类雷口坡组中三叠世四川盆地
文献传递
西藏岗巴察且拉剖面白垩系孢粉组合被引量:9
2016年
雅鲁藏布江以南的藏南特提斯喜玛拉雅白垩系一直备受关注,但迄今仍缺乏有关白垩纪孢粉组合序列的系统报导。本文详细研究报导了岗巴察且拉这一代表性剖面的孢粉化石。根据重要孢粉类群的分布和发生情况,从下部的门卡敦组向上经岗巴东山组、察且拉组和岗巴村口组共计产出2个孢粉组合及3个亚组合,由下向上依次为Microcachryidites antarcticus-Crybelosporites带和Gabonisporis-Crybelosporites pannuceus带。前者还可进一步的细分为3个亚带,自下而上分别为:Cicatricosisporites-Crybelosporites stylosus亚带、Cyclosporites hughesii亚带和Crybelosporites striatus亚带。根据孢粉类群的分布和发育特征以及沟鞭藻等化石,Microcachryidites antarcticus-Crybelosporites带的时代被推定为早白垩世Berriasian期—Albian期,Gabonisporis-Crybelosporites pannuceus带时代则为Cenomanian期至Coniacian期甚至Santonian期。前者的3个亚带的时代则分别为Berriasian期—Barremian期(Cicatricosisporites-Crybelosporites stylosus亚带)、Aptian期(Cyclosporites hughesii亚带)和Albian期(Crybelosporites striatus亚带)。上述组合可以与印度南部Cauvery等盆地孢粉组合很好的对比,与同期的澳大利亚组合则在早期(Microcachryidites antarcticus-Crybelosporites带)相似、后期具有差异。
李建国彭俊刚张前旗
关键词:孢粉沟鞭藻白垩系
西藏南木林乌郁盆地中新世植物化石层位及相关地层问题被引量:7
2016年
西藏中部的南木林县乌郁盆地属于新生代山间盆地,新近纪沉积发育完整,富含植物和孢粉化石,在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及植被—气候演化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Spicer等(2003)研究层位进行了孢粉分析,发现这里的孢粉组合总体是以桦科花粉占统治地位、同时又含有大量的松科花粉和丰富的蕨类孢子,明显不同于宋之琛、刘金陵(1982)所报道的以山毛榉科高含量为特征的孢粉植物群。这一发现与李浩敏、郭双兴(1976)指出的芒乡组内存在两个不同的植物化石组合的意见一致。不仅如此,综合已知的植物和孢粉资料,芒乡组甚至可能含有三个植物化石组合(层位),即下部以桦科含量丰富的组合、中部以高山栎—高山绣线菊高含量为特征的组合、以及上部以单子叶草本植物和松科为主的组合。根据植物和孢粉化石资料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数据,芒乡组时代应属于早中新世到中中新世早期。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乌郁盆地的地层命名系统相当繁乱,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许多同义不同名或同名不同义现象,盆地名称也莫衷一是,给后人的研究带来了种种不便甚至误解。参照地层规范并结合近年来化石和放射性同位素年龄数据等新的研究进展对乌郁盆地新生界地层系统进行了梳理,明确了各地层单元的名称、涵义和时代,自下而上的序列为:日贡拉组(渐新世,上部可能进入中新世)、芒乡组(早中新世晚期至中中新世早期,约18~15 Ma)、来庆组(中中新世晚期至晚中新世早期,主体年龄为15~8 Ma)、乌郁群(晚中新世至上新世,8~2.5 Ma,不排除顶部进入更新世的可能)。
刘耕武李建国
关键词:地层系统孢粉化石植物化石新生界
重庆市统景镇中三叠世雷口坡组孢粉和疑源类化石被引量:1
2014年
雷口坡组是四川盆地内一套以灰岩、白云岩夹岩溶角砾岩及砂泥岩为主并含石膏、盐岩的沉积地层,产丰富海相动物化石,时代属中三叠世早期。本文从重庆市统景镇雷口坡组3块样品中获得了大量微体植物化石,是该组微体植物化石的首次发现,对其生物群具有重要的补充意义。组合中见有Aratrisporites granulatus,A.paraspinosus,Lundbladisporasp.和Taeniaesporites kraeuseli等常见于三叠纪的陆生植物孢粉以及海相疑源类Sulcusicystisechinatus,时代为中三叠世,与海相动物化石所示时代一致。后者或许可作为区域地层对比的标志化石。
彭俊刚黎文本李建国
关键词:孢粉疑源类雷口坡组中三叠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