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Q1-01)
- 作品数:7 被引量:108H指数:7
- 相关作者:刘禹蔡秋芳葛全胜郝志新郑景云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 公元1820年以来甘肃东大山地区树轮宽度对3—9月平均最低温度的响应分析被引量:9
- 2012年
- 本文以采集于甘肃东大山地区青海云杉树芯样品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公元1820年以来该地区标准宽度年表。通过响应函数分析发现,东大山地区树木生长明显受到上年最低温度的影响,树轮宽度较好地反映了东大山地区192年以来3-9月平均最低温度变化特征。东大山地区3-9月平均温度变化表现为两个大的阶段:1820—1950年期间温度变化趋势平稳,略有下降,以冷期为主;1950年以后升温趋势明显,以暖期为主,这一时段气温变化趋势与实际气象观测数据结果一致。功率谱分析显示该序列存在2~4年的准周期变化,与ENSO变化周期有一定的联系。宽度序列与近两百年来的火山喷发事件存在很好的一致性.反映出该地区树木径向生长对火山活动反映敏感.较大的火山喷发与低气温有一定的联系。
- 刘禹解利李强蔡秋芳
- 关键词:青海云杉树轮宽度最低气温火山活动
- 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的若干重要特征被引量:62
- 2012年
- 集成已有的高分辨率气候重建序列,分析了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区域差异和已有重建结果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秦汉以来中国温度变化经历了两汉(公元前200~公元180年)、隋唐(541~810年)、宋元(931~1320年)及20世纪4个暖期和魏晋南北朝(181~540年)、晚唐(811~930年)及明清(1321~1920年)3个冷期,其中宋元暖期与北半球存在的中世纪暖期基本对应,而魏晋南北朝和明清冷期分别与黑暗时代冷期和小冰期相当;13~15世纪为气候由干向湿发展的转折点,且中国西部在1500年以前降水变率较小;在温暖气候背景下,北旱南涝是中国东部主要的降水空间格局.此外,已有的温度变化重建结果在公元1500年前分歧较大,但1500年以后一致性较高.
- 葛全胜郑景云郝志新刘浩龙
- 关键词:不确定性
- 中国过去2000年温度变化速率被引量:12
- 2011年
- 利用24条温度变化代用序列,分析了中国过去2000年温度在百年与30a两个尺度上的变化速率及过去500年10a尺度的温度变化速率.结果表明:从全国平均看,在百年尺度上,20世纪的升温速率为(0.6±1.6)℃/100a(95%的置信区间,下同);在过去500年中,最大升温速率为(1.1±1.2)℃/100a,出现在小冰期向20世纪暖期的转换过程中,且这一升温速率可能也是过去2000年中最大的.在30a尺度上,尽管20世纪期间全国平均升温显著,但其最大升温速率仍小于历史时期的最大升温速率(分别出现在小冰期末至20世纪初及公元270s~320s).在10a尺度上,20世纪末的升温虽非常明显,但在过去500年中却并非空前.而且,最大升温速率的出现时间、持续长度与幅度大小存在区域差异;其中在百年尺度上,东北部地区过去2000年的最快升温出现在公元180s~350s,青藏高原出现在260s~410s和500s~660s.降温方面,小冰期期间出现的最快百年和30a尺度降温在过去2000年中也并非史无前例.20世纪期间,全国平均的10a尺度最快降温出现在1940s~1950s,速率为(-0.3±0.6)℃/10a,与20世纪前的最快降温大致相当;且各区域20世纪期间最大降温速率皆未超过历史时期的最大速率.
- 葛全胜张学珍郝志新郑景云
- 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伊敏河过去135年以来年径流总量的树轮重建被引量:8
- 2013年
- 依据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湿度敏感的樟子松树轮宽度年表与区域平均最高温度、降水量和年径流总量的相关分析结果,重建了该区域公元1868~2002年伊敏河年径流总量.统计检验表明模型稳定可靠,其方差解释量达52.2%.在135年的径流重建序列中,极端干湿年份相当,分别占总年份的15.6%(21/135)和14.1%(19/135).连续2年以上的极端干旱时段出现在1950~1951,1986~1987,1905~1909,1926~1928,1968~1969,1919~1920年;湿润时段为1954~1959,1932~1934,1939~1940,1990~1991年.区域水文序列对比显示,伊敏河年径流总量与蒙古高原中、东部树轮径流或年表序列具有同步变化趋势.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及其邻近地区水文气候要素变化与大尺度的气候驱动(PDO,ENSO及北大西洋海表温度变化)和太阳活动有一定联系.
- 包光刘禹刘娜
- 关键词:年径流
- 季风区边缘近500年的降水变化特征被引量:8
- 2011年
- 基于武都万象洞高分辨率石笋δ18O和高精度230Th定年数据,结合利用周边地区史料恢复的旱涝指数序列,重建季风区边缘近500 a以来降水变化。结果显示:在年际至百年时间尺度上,万象洞石笋δ18O变化指示亚洲季风带来的降水量信息。季风区边缘降水变化可分减弱期(1470~1700 A.D.)、平稳期(1701~1875 A.D.)和增强期(1876~2003 A.D.)三个气候段,其间季风降水的强弱变化响应史料记载的极端旱涝事件。在小冰期向20世纪暖期转换过程中,本区呈现阶梯式过渡降水模式,这是一种较大空间尺度上气候特征,在年代际至百年时间尺度上与北半球温度、中国温度变化具有同步性。
- 刘敬华张平中孟彩红张德忠杨勋林
- 关键词:旱涝指数
- 青藏高原中东部2485年来温度变化幅度、速率、周期、原因及未来趋势被引量:11
- 2011年
- 分析了根据树木年轮资料重建的青藏高原中东部过去2485年来温度变化幅度、速率、周期、原因及未来趋势,发现研究区极端气候事件与全球同步出现,如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和20世纪增温等.历史上最大的温度变幅和速率都发生在"东晋事件"(343-425AD)期间,而非20世纪后半期.过去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温度序列存在显著的1324,800,199,110,2-3a的准周期(P〈0.01),其中,1324,199和110a周期与太阳活动有关.温度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太阳活动:千年尺度周期决定了温度变化趋势长期走向,百年尺度周期控制了温度变化幅度,而太阳活动极小期对应冷期出现.预估结果显示未来这一地区温度将下降,到2068AD前后温度下降到谷底,2068AD后再次升温.
- 刘禹蔡秋芳宋慧明安芷生LINDERHOLM Hans W.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中东部温度速率周期
- 利用树轮宽度重建过去238年来内蒙古喀喇沁年降水量被引量:7
- 2011年
- 根据树轮气候学实验步骤,经过精确交叉定年,建立了内蒙古喀喇沁地区油松树木年轮宽度年表.相关函数分析表明,树轮宽度年表与上年8月至当年7月的降水总量显著相关,在此基础上设计转换方程,重建了该地区1771~2008AD之间上年8月至当年7月的降水总量,方差解释量达49.3%(调整自由度后为47.1%).重建序列可与邻近赤峰-围场地区已有的树轮降水序列进行良好对比.在1771~2008AD期间有8个降水量较多的时期(高于多年平均值)和7个降水量较少的时期(低于多年平均值),分别反映了东亚夏季风较强和较弱的时期.功率谱分析检测出重建降水序列含有120,80,8和2a左右的准周期.
- 刘禹王财勇郝文俊宋慧明蔡秋芳田华孙铂LINDERHOLM Hans W.
- 关键词:油松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