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03239)
- 作品数:12 被引量:60H指数:5
- 相关作者:杨晔尹登科焦放邢昕姚玮更多>>
- 相关机构: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省教育厅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 基于尤斯室技术研究黄连水煎液中微粒体系对小檗碱肠黏膜透过特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采用尤斯室(Ussing Chamber)技术考察黄连水煎液中微粒体系对小檗碱(berberine,Ber)离体肠黏膜透过特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方法常规煎煮黄连,高速离心得黄连水煎液中的微粒体系;采用尤斯室技术,考察Ber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情况以及黄连水煎液中微粒体系对Ber肠黏膜透过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肠黏膜中紧密连接相关蛋白ZO-1、Occludin、claudin-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Ber在大鼠小肠全肠段均有吸收,空肠吸收最好;黄连水煎液中的微粒体系显著促进Ber的吸收;微粒体系可显著下调小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相关蛋白ZO-1与Occludin的表达水平,且与加入微粒体系的剂量呈正相关。结论基于尤斯室技术建立动物离体实验模型,黄连水煎液中微粒体系能显著增加Ber的肠黏膜透过性,这可能与其下调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有关。
- 张青青陈青青任蓉蓉杨晔尹登科
- 关键词:小檗碱
- 血清学标志物及核酸检测结果在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中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6
- 2017年
-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定量值与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拷贝数之间的关系,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乙型肝炎的173例患者的血清标本,HBeAg定量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检测,HBV-DNA载量利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测定,统计学分析HBV-DNA病毒载量和HBeAg定量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73例乙型肝炎患者中HBeAg阳性90例,HBeAg阴性83例;HBV-DNA阳性70例,HBV-DNA阴性103例;HBeAg阴性组HBV-DNA载量小于1.0×103 copies/mL构成比为77.1%;HBeAg阳性组S/CO 1~<10﹑10~<100的标本中,HBV-DNA载量小于1.0×103 copies/mL构成比为83.9%和52.4%;HBeAg阳性组S/CO 100~1 000﹑>1 000的标本中,HBV-DNA载量大于1.0×106 copies/mL构成比为36.8%和63.2%;HBeAg阳性组中,随着HBeAg定量值的升高,HBV-DNA病毒载量呈增长趋势,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716)。结论乙型肝炎患者HBeAg定量值与HBV-DNA病毒载量有较好的一致性,但不能完全根据HBeAg阴性与否判断HBV的复制状态,需结合HBV-DNA检测结果。
- 王庆保姚玮邢昕朱俊余金芸卜素陈影杨晔
- 关键词:乙型肝炎HBV-DNA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 地高辛口服吸收及药动学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20年
- 地高辛是常用强心苷类药物,临床使用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但其在体内作用复杂,安全范围狭窄,患者个体差异大,使用时常产生不良反应和中毒现象。地高辛的药动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对其安全使用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地高辛口服吸收的药动学性质和影响地高辛血药浓度可能的机制,为地高辛安全使用提供帮助。
- 徐莉杨晔尹登科
- 关键词:地高辛口服吸收药物动力学血药浓度
- 黄芪水煎液中固体微粒对活性成分吸收的调节作用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研究黄芪水煎煮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微粒对活性成分黄芪甲苷在体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黄芪经常规水煎煮后除净药渣,以3 000、6 000、12 000 r/min梯度离心法分离水煎液中的固体微粒,以在体肠循环灌注试验评价固体微粒对黄芪甲苷肠吸收的影响。结果:经梯度离心所获固体微粒粒径分别为455.2±22.51 nm、382.7±21.76 nm、218.8±20.43 nm;将不同粒径的固体微粒加入含黄芪甲苷的K-R液中作为灌流液,可显著提高黄芪甲苷的单位肠面积吸收量、单位肠面积吸收率与肠壁通透性,并且随着粒径的降低,黄芪甲苷的单位肠面积吸收量、吸收率与肠壁通透性都显著性提高(P<0.05)。结论:黄芪水煎煮过程中形成的固体微粒可显著影响活性成分黄芪甲苷的肠吸收性能,且微粒粒径越小促活性成分吸收作用越强。
- 杨晔尹登科蔡汉须王飞
- 关键词:固体微粒粒径黄芪甲苷
- 壳聚糖纳米粒对小檗碱经Caco-2细胞单层膜转运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2
- 2018年
- 目的:考察壳聚糖纳米粒对难吸收药物小檗碱经Caco-2细胞转运与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粒,根据跨膜电阻和荧光素透过率验证Caco-2细胞模型的完整性,利用MTT法确定壳聚糖纳米粒和小檗碱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合适浓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小檗碱含量,以计算小檗碱的表观渗透系数(apparent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s,P_(app))。结果:壳聚糖纳米粒粒径为(577.07±14.89)nm,电位(24.7±0.8)mV。所建Caco-2细胞模型完整性与紧密性良好。以10μg·mL^(-1)壳聚糖纳米粒和10μg·mL^(-1)小檗碱进行细胞转运和摄取实验。纳米粒子组P_(app)(AP→BL)和P_(app)(BL→AP)分别为1.67×10^(-6)和1.48×10^(-6)cm·s^(-1);不加纳米粒子组P_(app)(AP→BL)和P_(app)(BL→AP)分别为0.55×10^(-6)和1.67×10^(-6)cm·s^(-1)。纳米粒子组AP→BL和BL→AP药物摄入量分别为(0.617 5±0.052 7)和(0.529 2±0.025 0)mg·g^(-1);不加纳米粒子组AP→BL和BL→AP药物摄入量为(0.604 7±0.061 6)和(0.406 3±0.075 6)mg·g^(-1)。结论:壳聚糖纳米粒有利于小檗碱在细胞AP→BL的转运,但不影响BL→AP的转运,这可能因为纳米粒吸附在细胞膜上,扰乱了细胞膜的稳定性,激活了膜上的离子通道或蛋白转运体,使小檗碱容易透过。
- 袁秀妍徐慧慧邵福平尹登科杨晔
- 关键词:壳聚糖纳米粒小檗碱CACO-2细胞表观渗透系数
- 黄连水煎液中固体微粒对小檗碱在体肠吸收特性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考察黄连水煎液中不同固体微粒组分对有效成分小檗碱在体肠吸收的影响。方法以高速离心法去除黄连水煎液中较大粒径固体微粒;以大孔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对上清液中固体微粒进一步分离;以大鼠在体肠吸收模型评价黄连水煎液中固体微粒对小檗碱肠吸收特性的影响。结果小檗碱在小肠各肠段均有吸收,空肠段吸收最好,吸收速率常数(Ka)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分别为(3.587 9±0.005 2)×10-4/s和(4.529 4±0.009 7)×10-5 cm/s;黄连水煎液经高速离心分离和离子交换色谱柱分离后,得到粒径相近、电位差异较大的微粒P1[粒径(272.7±25.2)nm,电位(-6.85±0.16)m V]和P2[粒径(264.8±21.4)nm,电位(-18.20±0.71)m V];在体肠循环灌注实验表明,微粒P1可显著提高小檗碱的在体肠吸收[Ka为(5.853 6±0.970 1)×10-4/s、Peff为(8.082 4±1.004 2)×10-5 cm/s]。结论黄连水煎液中固体微粒可以显著增加小檗碱的肠吸收,其中微粒表面电位可能是微粒影响小檗碱肠吸收的因素之一。
- 焦放侯子言尹登科杨晔桂双英
- 关键词:小檗碱固体微粒在体肠吸收粒径
- 两种铜卟啉金属有机框架对小鼠乳腺癌细胞的光动力作用
- 2021年
- 以5,10,15,20-四(4-吡啶基)卟啉为原料,分别采用分层法与溶剂热法制备了两种铜卟啉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1和MOF2),其结构及形貌大小经UV-Vis,IR,XRD,TEM和SEM表征。采用1,3-二苯基异苯并呋喃(DPBF)考察材料在光照下生成单线态氧(1O2)的能力;在细胞水平上,采用MTT法评价了材料对小鼠乳腺癌细胞(4T1)的体外抑制活性;并采用活性氧探针(DCFH-DA)考察其在光照下产生活性氧的能力。结果表明:两种材料均具有过氧化氢催化能力,可有效改善4T1细胞的缺氧状态,且在光动力作用下MOF1对4T1细胞的毒性作用强于MOF2(P<0.001)。
- 江倩倩邵福平张孟孟杨晔尹登科
- 关键词:分层法溶剂热法光动力疗法
- 基于小肠M细胞模型研究黄连多糖对小檗碱经小肠吸收的影响及相关机制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基于肠道M细胞模型,研究黄连多糖对小檗碱经小肠吸收的影响及相关机制,为研究中药多糖类成分影响活性成分吸收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Caco-2细胞与淋巴细胞分别构建小肠Caco-2细胞单层膜模型与小肠M细胞模型;考察不同浓度黄连多糖溶液(浓度分别为20、40和80μg·mL^-1)分别对小檗碱经两种小肠细胞模型转运的影响;以荧光素经小肠细胞模型吸收的Papp值反映黄连多糖对小肠细胞通透性的影响;以Western blot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水平,分析黄连多糖对小肠细胞模型完整性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小肠Caco-2细胞单层膜模型与小肠M细胞模型;在小肠M细胞模型中,黄连多糖溶液浓度与小檗碱转运率和细胞膜通透性成正相关、与紧密连接蛋白ZO-1表达水平成负相关。当黄连多糖溶液总糖浓度为80μg·mL^-1时,小檗碱转运率、细胞膜通透性以及紧密连接蛋白ZO-1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在小肠Caco-2细胞单层膜模型中,黄连多糖对小檗碱的转运率、细胞膜通透性以及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黄连多糖可通过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和降低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来促进小檗碱经小肠M细胞模型的转运,推测这可能与黄连多糖经M细胞摄取后对小肠相关免疫的调节作用有关。
- 吴晶晶袁秀妍杨晔
- 关键词:小檗碱跨膜转运
- 壳聚糖粒子对小檗碱在体肠吸收的影响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模拟中药汤剂微粒体系,探讨不同粒径的壳聚糖粒子(CS-Ps)对中药活性成分小檗碱在体肠吸收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高压静电喷雾法制备不同粒径壳聚糖粒子,检测粒子粒径与Zeta电位。利用在体肠灌流模型考察壳聚糖粒子粒径特征对小檗碱肠吸收速率常数及表观渗透系数的影响。结果:CS-P_1,CS-P_2,CS-P_3粒径分别为(163.9±2.3),(456.0±76.6),(903.4±131.1)nm,Zeta电位依次为(25.2±7.0),(27.9±4.3),(28.4±5.7)m V,各组粒子间表面电位无显著性差异。与空白组比较,CS-P_1和CS-P_2组粒子对小檗碱肠吸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CS-P_3组则无显著的促进作用。结论:壳聚糖粒子对小檗碱肠吸收具有促进作用,这种吸收促进作用与壳聚糖粒子的粒径相关。
- 侯子言焦放杨晔尹登科
- 关键词:壳聚糖小檗碱在体肠吸收
- 两亲性多糖自组装胶束给药系统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4年
- 天然的多糖是亲水性高分子,经疏水化修饰后,可以形成两亲性聚合物,通过分子间和分子内疏水部分的相互作用,形成具核-壳结构的自聚集胶束,而且两亲性多糖自组装胶束给药系统具有生物可降解性、低免疫原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为药物传递系统带来了积极的前景。本文综述了两亲性多糖衍生物作为自组装载体的生物活性,聚合物胶束自组装的机理,以及近年来对几种天然多糖疏水修饰的研究进展。
- 闫雪霏杨晔尹登科
- 关键词:两亲性给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