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0ZGLS31)

作品数:2 被引量:13H指数:2
相关作者:谭刚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战时
  • 2篇抗战
  • 2篇抗战时期
  • 1篇药材
  • 1篇人口内迁
  • 1篇生丝
  • 1篇桐油
  • 1篇猪鬃
  • 1篇内迁
  • 1篇大后方

机构

  • 2篇西南大学

作者

  • 2篇谭刚

传媒

  • 1篇近代史研究
  • 1篇重庆社会科学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西南土产外销与大后方口岸贸易变迁(1937—1945)——以桐油、猪鬃、生丝和药材为中心被引量:10
2013年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前,西南长江上游地区的土产主要外销路线是通过长江航线运往上海出口,而广西和云南土产则主要是通过西江航线和滇越铁路分别运往广州和越南海防再出口香港。全面抗战爆发后,由于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相继沦陷,西南土产外销转为通过桂越公路、滇越铁路和滇缅公路运送出口,后被迫改为通过驼峰航线空运出口。随着战时西南地区土产外销路线的变迁,西南土产外销从战前的沿海口岸逐步向内陆口岸转移。战时西南土产外销路线的改变,削弱了沿海港口与西南腹地间的经济联系,导致大后方土产业发展方向从战前的外向型开始向内向型转变,发展动力由战前的出口拉动为主开始向内需拉动为主转变。
谭刚
关键词:抗战时期
抗战时期人口内迁背景的西南大后方现代化被引量:3
2012年
抗战时期的人口内迁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内迁运动,至少超过一千万的沿海人口为躲避战乱纷纷迁入西部大后方。大量人口内迁,有力地推动了西南大后方城市化、教育现代化和社会习俗现代化。抗战时期西南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其动力因素主要来自于外部。抗战时期西部现代化属于中国的"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类型。
谭刚
关键词:抗战时期人口内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