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1075)

作品数:14 被引量:29H指数:3
相关作者:王烈成张瑾吴芳许奇解敏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皖南医学院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睡眠
  • 4篇乳头
  • 4篇乳头体
  • 4篇细胞
  • 4篇下丘
  • 4篇下丘脑
  • 4篇觉醒
  • 3篇结节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神经元
  • 2篇睡眠-觉醒
  • 2篇癫痫
  • 2篇腺苷
  • 2篇小鼠
  • 2篇巨噬细胞
  • 1篇递质
  • 1篇电生理
  • 1篇电生理特性
  • 1篇信号

机构

  • 13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皖南医学院
  • 2篇安徽医学高等...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中医学院
  • 1篇安徽省立医院
  • 1篇蚌埠医学院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安徽中医药大...

作者

  • 11篇王烈成
  • 6篇张瑾
  • 5篇吴芳
  • 4篇许奇
  • 3篇解敏
  • 3篇江传玮
  • 3篇丁睿
  • 2篇尹豆
  • 2篇赵乐章
  • 2篇李敏
  • 2篇王媛
  • 2篇王海华
  • 2篇潘群皖
  • 2篇丁丁
  • 2篇张晨
  • 2篇丁正霞
  • 1篇孔德虎
  • 1篇祝延
  • 1篇章功良
  • 1篇刘伏元

传媒

  • 9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皖南医学院学...
  • 1篇中华行为医学...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6
  • 6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兴奋下丘脑腹外侧视前区对结节乳头体核c-Fos表达的影响及其受体途径
2015年
目的研究兴奋下丘脑腹外侧视前区(VLPO)对结节乳头体核(TMN)c-Fos表达的影响及其受体途径。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LPO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m GluR5)和TMNγ-氨基丁酸A受体β1亚型(GABAARβ1)的表达;采用脑立体定位技术,观察微量注射谷氨酸(L-Glu)兴奋VLPO后对TMN c-Fos表达变化的影响。结果 m GluR5于VLPO存在阳性表达,同时GABAARβ1于TMN存在阳性表达;与对照组相比,VLPO内微量注射L-Glu后,大鼠的TMN区域c-Fos表达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存在于VLPO和TMN的m GluR及GABAAR介导VLPO-TMN的通路调节,VLPO可通过GABAAR抑制TMN神经元活动。
丁睿王媛丁正霞吴芳许奇张瑾王烈成
关键词:C-FOS
光通过自主感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调节睡眠活动
2016年
目的 利用不同基因型小鼠,探讨有无自主感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ipRGCs)的小鼠在光的调节下对睡眠-觉醒活动的影响。方法 四种不同基因型小鼠,分别为野生型(C57BL/6,WT),ipRGCs不感光型(MKO),仅保留ipRGCs型(MO)和视杆、视锥细胞缺失且ipRGCs不感光型(TKO)。记录小鼠在12h∶12h明暗交替下24h睡眠量和觉醒量以及在关灯后1h(即21:00)给予3h光照,观察其在光照期间(21:00~24:00)睡眠量和觉醒量的变化。结果在12h∶12h明暗交替下,WT、MKO和MO小鼠的觉醒、快动眼睡眠(REM)、非快动眼睡眠(NREM)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并且这3种时相的分布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TKO小鼠的3种时相无稳定相位,表现为自由运转。与12h∶12h明暗交替的相应时段比较,在3h光照期间,WT小鼠觉醒总量减少(P〈0.01),REM总量增加(P〈0.01),NREM总量增加(P〈0.01)以及总睡眠时间(TST)增加(P〈0.01);MO小鼠觉醒总量减少(P〈0.01),REM总量增加(P〈0.05),NREM总量增加(P〈0.05)以及TST总量增加(P〈0.01);MKO和TKO小鼠的3种时相均无显著变化。结论表达视黑素的ipRGCs在小鼠光诱导睡眠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王媛吴芳李晓凤洪艳丁正霞许奇张瑾薛天鲍进王烈成
关键词:生物节律睡眠
白藜芦醇对慢性癫痫大鼠脑组织中氨基酸类递质含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测定慢性癫痫大鼠脑组织谷氨酸(Glu)和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分析白藜芦醇抗癫痫作用机制。方法:动物分为生理盐水组(NS组)、癫痫组(KA组)、低剂量白藜芦醇组(L-Res组)和高剂量白藜芦醇组(H-Res组)。利用立体定位技术,在大鼠右侧海马CA3中心区注射海人草酸,建立癫痫大鼠模型,以高、低剂量白藜芦醇干预10 d,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慢性癫痫大鼠海马和皮层Glu和GABA含量。结果:与NS组比较,KA组大鼠海马和皮层Glu含量、Glu/GABA比值均明显升高(P<0.05);与KA组比较,L-Res组大鼠海马Glu含量、Glu/GABA比值均明显降低(P<0.05),但皮层Glu含量、Glu/GABA比值却明显高于NS组(P<0.05);H-Res组大鼠海马和皮层Glu含量、Glu/GABA比值均明显高于NS组(P<0.05)。结论:白藜芦醇通过维持海马Glu/GABA平衡达到抗癫痫作用效果。
李敏潘群皖王海华孔德虎王烈成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癫痫白藜芦醇
足底电击诱导树鼠句条件恐惧记忆模型的建立及抹除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索足底电击诱导树鼩条件恐惧记忆模型的建立及抹除方法。方法测定在无刺激条件下,树鼩在明暗箱中的活动规律;然后用梯度刺激实验测定合适的足底电击电压;最后用合适的电压通过足底电击诱导并建立实验组树鼩条件恐惧记忆模型并抹除其记忆。结果正常条件下,树鼩(n=4)在暗箱中的停留时间明显多于明箱中的停留时间(P<0.01);在两明箱中,足底电压梯度刺激实验显示,随着刺激电压的增加,树鼩(n=6)在有刺激的隔间中的停留时间逐渐减少。12 V以后树鼩在有刺激隔间与无刺激隔间的停留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 V(P<0.05)、16 V(P<0.01)、20 V(P<0.01)];实验组(n=4)暗箱用16 V刺激电压足底电击能够形成明显的恐惧记忆(P<0.001)。在形成明显的恐惧记忆后,在明箱中给予相应的足底电击4 d,实验组(n=4)树鼩在明箱中停留的时间逐渐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树鼩更趋于停留在暗箱中;16V为较为适合的足底电击电压;条件恐惧记忆能够被诱导并且被新的刺激完全抹除。
郭呈斌张晨王烈成
关键词:树鼩
光信号对Fmr1 KO小鼠睡眠-觉醒的调控作用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光授时信号对脆性X智力低下基因型(Fmr1 KO)小鼠睡眠-觉醒的影响。方法采用小鼠脑立体定位技术埋置脑电和肌电电极,记录和分析在不同光照条件下Fmr1 KO小鼠和野生型(WT)小鼠的睡眠-觉醒节律的变化。结果Fmr1 KO小鼠和WT小鼠在正常光照(12 h∶12 h明暗,即8:00 am开灯,8:00 pm关灯)条件下的觉醒和睡眠均呈现一致的昼夜节律现象,且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光照的同样时间段相比较,9:00 am^11:00 am关灯期间,Fmr1 KO小鼠和WT小鼠的觉醒量均显著增加(P<0.05),且在9:00 am^10:00 am变化极显著(P<0.01),但Fmr1 KO小鼠觉醒的增加量明显低于WT小鼠(P<0.05);与正常光照的同样时间段相比较,9:00 am^11:00 am关灯期间,Fmr1 KO小鼠和WT小鼠的慢波睡眠(SWS)-觉醒(W)、W-SWS和SWS-快波睡眠(FWS)时相转换量都显著增加(P<0.05),其中在9:00 am^10:00 am极显著增加(P<0.01)。结论相比于WT小鼠,Fmr1 KO小鼠的睡眠-觉醒受光信号改变的影响有所减弱。
李晓凤王媛李磊许奇张瑾王烈成
关键词:睡眠-觉醒FMR1基因光信号
检测癫痫大鼠脑组织中Glu、Gly、GABA含量的异硫氰酸苯酯柱前衍生HPLC技术的建立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建立检测癫痫大鼠脑组织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Gly)含量的异硫氰酸苯酯(PITC)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并验证其检测效果。方法将海人藻酸(KA)或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入大鼠海马CA3区建立癫痫模型或对照,2周后分别取其海马和皮层组织,采用PITC柱前衍生法处理样品,采用醋酸钠缓冲液和乙腈梯度洗脱,Venusil-AA氨基酸分析柱结合紫外检测器检测,计算Glu、GABA、Gly含量。结果在30 min内3种氨基酸完全出峰。在0.20~12.50 mg/L范围内Glu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3,日内精密度为1.46%,日间精密度为1.84%,加样回收率为97.12%±2.98%;在0.01~6.25 mg/L范围内Gly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8 4,日内精密度为1.17%,日间精密度为1.62%,加样回收率为96.63%±1.28%;在0.10~6.25mg/L范围内GABA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4,日内精密度为1.00%,日间精密度为1.53%,加样回收率为99.25%±2.98%。模型组海马和皮层中Glu含量均高于对照组相应组织(P均<0.05)。结论成功建立了检测癫痫大鼠脑组织Glu、Gly、GABA含量的PITC柱前衍生HPLC技术检测效果较好。
李敏潘群皖王海华王烈成
关键词:癫痫异硫氰酸苯酯柱前衍生
大鼠下丘脑腹外侧视前区和结节乳头体核的直接神经纤维投射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促睡眠调节中枢下丘脑腹外侧视前区(VLPO)与促觉醒调节中枢结节乳头体核(TMN)之间是否具有双向调节的直接通路。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CSF组)与实验组(TMN+ACSF&VLPO+DiO组,TMN+DiO&VLPO+ACSF组),采用脑立体定位技术,核团内微量注射、冰冻切片等方法观察和记录大鼠VLPO和TMN分别注射细胞膜荧光探针Fast DiO后的TMN和VLPO的荧光信号。结果 TMN+ACSF&VLPO+DiO组大鼠注射Fast DiO术后72 h,TMN脑区神经细胞可见明显的绿色荧光;TMN+DiO&VLPO+ACSF组大鼠注射Fast DiO术后72 h,VLPO脑区神经细胞也可见明显的绿色荧光。结论 VLPO与TMN间有双向直接神经纤维投射。
丁丁丁睿吴芳张瑾许奇解敏王烈成
关键词:突触
腺苷对大鼠下丘脑视前正中核神经元调控睡眠的作用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研究腺苷(AD)对下丘脑视前正中核(MnPN)神经元调控大鼠睡眠-觉醒周期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人工脑脊液(ACSF)组、AD组和硝基苯硫嘌呤核苷(NBTI)组,每组5只。采用脑立体定位、微透析和多导睡眠描计技术观察MnPN区给予AD、NBTI对大鼠睡眠-觉醒周期的影响。结果 MnPN区微透析AD后,大鼠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增加19.4%(P<0.01)、觉醒(W)减少26.1%(P<0.01)、快速眼动(REM)睡眠无明显改变,总睡眠时间(TST)增加17.7%(P<0.01)。MnPN区微透析NBTI后,大鼠NREM增加11.6%(P<0.05),W减少16.7%(P<0.05),REM睡眠无明显改变,TST增加11.0%(P<0.05)。结论 AD在MnPN区参与睡眠-觉醒周期的调节并具有促睡眠作用。
尹豆张瑾江传玮赵乐章章功良王烈成
关键词:腺苷睡眠觉醒
剥夺小鼠睡眠后促觉醒中枢TMN内小胶质细胞在睡眠-觉醒中的变化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剥夺小鼠睡眠后促觉醒中枢结节乳头体核(TMN)内小胶质细胞的变化规律。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自然睡眠组(NS-TODS)、腹腔注射米诺环素自然睡眠组(mino-TODS)、睡眠剥夺生理盐水组(NSSD)和腹腔注射米诺环素后睡眠剥夺组(mino-SD)。采用脑立体定位埋放电极、多导睡眠描计技术和免疫荧光法观察4组小鼠的睡眠和觉醒时间以及小胶质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1)NS-TODS组和mino-TODS组小鼠在觉醒(W)、快速眼动(REM)睡眠以及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时间呈昼夜节律变化,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与NS-TODS相比,NS-SD组可见明显的睡眠增加,主要表现在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总量增加(P<0.05),觉醒时间减少(P<0.05);(3)与NS-SD组相比,mino-SD组在ZT 5~6时间段内,其觉醒总量增多(P<0.05),睡眠总量减少(P<0.05),但在ZT 6~11时段内,无显著性变化;(4)与NS-TODS相比,NS-SD组睡眠剥夺5 h后,TMN区的小胶质细胞直径明显增大(P<0.01),其荧光强度增强(P<0.05);而mino-SD组睡眠剥夺5 h后,小胶质细胞体积有变小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MN内的小胶质细胞可能参与睡眠-觉醒稳态的调节。
洪艳施伍梁悦李晓凤王媛许奇伍龙军王烈成
关键词:小胶质细胞觉醒
小鼠海马CA1和CA3神经元基本电生理特性的比较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制备急性小鼠海马脑片,观察并分析海马脑片CA1和CA3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方法将急性制备的小鼠海马脑片,应用红外微分干涉相差技术结合电荷耦合成像系统和脑片膜片钳技术,对小鼠海马CA1和CA3神经元结构特点和电生理特性进行观察和检测。结果海马CA1和CA3神经元立体结构清晰,胞体突起明显,细胞死亡少且容易封接。海马CA1和CA3神经元自发放电电流和动作电位的幅度、频率,静息膜电位和峰峰间距,二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去极化脉冲电压与钠和钾离子通道电流密度,步阶脉冲电流与动作电位发放数二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马CA1和CA3神经元的一些基本电生理特性存在异同,这结果为记忆和神经疾病等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张玉松祝延郭呈斌解敏王烈成张晨
关键词:膜片钳技术小鼠脑片海马神经元电生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