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20B04)

作品数:45 被引量:776H指数:19
相关作者:郑殿峰杨晓光冯乃杰赵晶晶崔洪秋更多>>
相关机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农垦总局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8篇农业科学
  • 5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9篇玉米
  • 13篇气候
  • 12篇气候变化
  • 11篇干旱
  • 10篇气候变化背景
  • 9篇气象
  • 9篇大豆
  • 7篇调节剂
  • 7篇夏玉米
  • 6篇生长调节剂
  • 6篇黄淮
  • 6篇DTA-6
  • 5篇植物
  • 5篇植物生长
  • 5篇植物生长调节
  • 5篇植物生长调节...
  • 5篇作物
  • 5篇黄淮海
  • 5篇黄淮海地区
  • 5篇春玉

机构

  • 24篇黑龙江八一农...
  • 22篇中国农业大学
  • 5篇中国气象局
  • 5篇河南省气象科...
  • 4篇黑龙江省农业...
  • 3篇广东海洋大学
  • 3篇江西农业大学
  • 3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黑龙江省农垦...
  • 1篇甘肃农业职业...
  • 1篇甘肃省农业科...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扬州大学
  • 1篇四川文理学院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龙江县农业技...
  • 1篇天津市气候中...
  • 1篇沈阳市气象局
  • 1篇河北省气象灾...

作者

  • 17篇郑殿峰
  • 15篇杨晓光
  • 13篇冯乃杰
  • 8篇崔洪秋
  • 8篇刘春娟
  • 8篇赵晶晶
  • 7篇刘志娟
  • 7篇孙福东
  • 6篇赵锦
  • 6篇董朝阳
  • 5篇孙爽
  • 5篇杜吉到
  • 5篇韩毅强
  • 5篇何天明
  • 4篇刘荣花
  • 4篇张盼盼
  • 4篇解文娟
  • 4篇李克南
  • 4篇薛昌颖
  • 3篇刘涛

传媒

  • 7篇黑龙江八一农...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农业工程学报
  • 4篇中国农业气象
  • 3篇生态学报
  • 3篇干旱地区农业...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气象与环境科...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玉米科学
  • 1篇中国糖料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作物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农业网络信息
  • 1篇东北农业科学
  • 1篇The Cr...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6篇2017
  • 12篇2016
  • 14篇2015
  • 9篇2014
  • 5篇2013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植物生长调节剂S3307和DTA-6对大豆荚的生理代谢及GmAC的影响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荚是为大豆籽粒发育过程中提供同化物的暂存源器官。大豆荚脱落率高是制约大豆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进一步探讨化学控制技术提高大豆产量的内在机制,通过研究叶面喷施2种调节剂对大豆荚生理代谢及离区脱落纤维素酶基因(Gm AC)表达的影响,为大豆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豆品种抗线6号(Glycine max)为材料,在R1期叶面喷施60 mg·L^(-1)促进型调节剂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和50 mg·L^(-1)延缓型调节剂烯效唑(S3307),以喷施清水为空白对照,于喷药后35、42、49和56 d选取处理和对照中的大豆豆荚,测定荚中可溶性糖、蔗糖、淀粉、丙二醛(MDA)、过氧化物酶(POD)、脱落纤维素酶(AC)等生理指标。喷药后第5天用剪刀剥取同一处理大豆荚基部与茎相连离层区组织,采用RT-PCR方法测定脱落纤维素酶基因(Gm AC)的表达量。【结果】除喷DTA-6后35 d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对照外,其余取样时期DTA-6和S3307处理均显著降低了荚中可溶性糖含量。在喷药后35—49 d,DTA-6和S3307处理荚皮中蔗糖含量低于对照,而在喷药后56 d高于对照。除喷S3307后42 d处理的淀粉含量低于对照外,其余时期DTA-6和S3307处理均增加了荚皮中淀粉含量。在喷药后35、49和56 d DTA-6和S3307处理降低了荚皮中MDA含量。在喷药后35、42和56 d DTA-6和S3307处理提高了荚皮中POD活性。S3307处理在喷药后35、49和56 d降低了荚皮中AC活性,DTA-6处理在喷药后42—49 d降低了荚皮中AC活性。DTA-6处理下调了大豆离区Gm AC的表达量,而S3307处理大豆离区Gm AC的表达量上调。DTA-6和S3307处理均有效地改善了大豆单株荚数、荚粒数、百粒重等产量性状,2012年和2013年产量分别比对照高6.23%、1.41%和4.83%、5.30%。【结论】DTA-6和S3307处理有利于大豆荚皮中同化物的转运和积累,提高保护酶活性,减少膜脂质过氧化产
孙福东冯乃杰郑殿峰崔洪秋刘春娟何天明赵晶晶
关键词:大豆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理代谢基因表达
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淮冬麦区冬季长寒型冻害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16
2015年
冻害是影响我国北方冬小麦生产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冻害发生规律和演变特征,对防御冻害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黄淮冬麦区为研究区域,利用1960—2010年47个气象台站逐日气温资料,在分析越冬期负积温和越冬期长度变化特征基础上,以越冬期负积温为指标分析了黄淮冬麦区冬季长寒型冻害发生频率及站次比演变特征,并利用冻害实际灾情资料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黄淮冬麦区越冬期负积温绝对值在过去50a平均为17.3—240.8℃·d,空间上呈南少北多的纬向分布特征,且近50a呈减少趋势,全区负积温绝对值每10年减少1.8—38.3℃·d,这种变化趋势表现为南低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2)研究时段内全区越冬期长度呈波动性缩短趋势,尤其是研究区域北部地区,南部地区越冬期长度年际间变化不显著,且个别站点有些年份没有稳定越冬期,多集中在1985年以后;(3)黄淮冬麦区较轻冻害发生频率较高,为40%以上,空间上由北向南逐渐增大,站次比年代际呈增加趋势;中度冻害和较重冻害发生频率较低,多数站点在10%以下,空间上由北向南逐渐减小,站次比呈减少趋势;全区无严重冻害和极严重冻害风险。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淮冬麦区冬季长寒型冻害风险较小,各站点冻害程度随年代变化逐渐减轻,较轻冻害的站点逐渐增多。
郑冬晓杨晓光赵锦慕臣英龚宇
关键词:气候变化黄淮冬麦区冬小麦
改良磷酸二铵对绿豆植株生长、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以绿豆品种绿丰2号和绿丰5号为材料,研究了P0(无磷)、P1(磷酸二铵,225 kg/hm2)、P2(双活力二铵,225 kg/hm2)和P3(1/2双活力二铵,112.5 kg/hm2)4种磷水平对绿豆植株干质量、根系形态、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改良磷肥双活力二铵(主要成分为磷酸二铵+木质素等辅剂)在绿豆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P0和P1处理相比,P2和P3处理均明显增加V3—R6期绿豆植株的干质量,且均以R6期P3处理干质量最大,其中绿丰2号地上部干质量较P0和P1处理分别显著增加57.55%和34.31%,根系干质量分别显著增加19.63%和11.84%;绿丰5号地上部干质量分别显著增加30.29%和21.62%,根系干质量分别显著增加36.66%和34.56%。与P0和P1处理相比,P2和P3处理均显著增加两品种R4期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明显增加V5期平均根系直径和R4期总根体积,显著增强R6期绿丰2号和绿丰5号净光合速率;P2和P3处理均明显增加R4期和明显降低R6期绿丰2号植株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增加R4期绿丰5号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生育后期(R2、R6期)绿丰5号叶片和根系的酸性磷酸酶活性。与P0和P1处理相比,P2和P3处理可明显增加绿丰2号茎粗和绿丰5号株高,明显增加两品种单株粒数、百粒质量和单株粒质量,其中绿丰2号P3处理单株粒数、百粒质量和单株粒质量分别较P0和P1处理增加14.85%和48.28%、15.41%和13.26%、16.94%和44.16%;绿丰5号P3处理则分别较P0和P1处理增加46.51%和11.35%、3.34%和8.70%、51.20%和28.20%。可见,改良磷肥双活力二铵能够有效促进绿豆植株的生长,通过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植株抗逆性,提高光合能力促进植株后期同化物的积累,最终达到增产目的。
刘雅蔡光容牟保民李冰王诗雅刘美玲郑殿峰冯乃杰
关键词:绿豆可溶性蛋白含量酸性磷酸酶活性
黑龙江省未来41年气候变化趋势与突变分析被引量:10
2014年
选用由英国Hadley中心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构建的基准时段(1961-1990年)和未来时段(2010-2050年)A2、B2情景气候数据,应用线性倾向估算法、累积距平及Mann-Kendall法对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中A2和B2情景下黑龙江省2010-2050年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和突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基准气候(1961-1990年),未来41 a平均气温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A2、B2情景下年均气温分别升高1.63℃和1.94℃,突变分别发生在2031年和2033年;相对于基准气候,A2、B2情景下未来41 a降水量分别增加5.3%和1.1%,降水量变化趋势不同,A2情景下为4.03 mm/10a,B2情景下为5.94 mm/10a,但趋势均不显著,且没有突变发生。总体上,黑龙江省未来41 a的气候为向暖湿变化的趋势。
张婧婷冯利平潘志华
关键词:气候变化
S_(3307)和DTA-6对大豆叶片生理活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化控技术是提高作物产量的一项重要技术,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鼓粒期至成熟期叶片生理活性及产量的影响,旨在探讨调节剂提高大豆产量的作用机理,为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3-2014年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林甸试验基地,进行叶面喷施烯效唑(S3307)和2-N,N-二乙氨基乙醇酯(DTA-6)田间试验。试验于初花期(R1期)叶面喷施1次,设3个处理:1)CK,喷施清水;2)喷施DTA-6浓度60 mg/L;3)喷施S3307,浓度50 mg/L。大豆盛荚期(R4期),用叶绿素仪测定大豆倒3叶和倒9叶的叶绿素值;大豆鼓粒始期(R5期)开始第一次取样,以后每隔5d取样一次,共取样7次,测定叶片中的可溶性糖、蔗糖、淀粉和淀粉酶总活性。大豆成熟期测定产量。[结果]在喷植物生长调节剂后22 d,调节剂极显著增加了大豆植株不同部位,尤其是下部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3307和DTA-6处理的倒3叶叶绿素含量比CK增加9.32%、7.02%,倒9叶叶绿素含量比CK增加11.12%、10.38%,各处理倒3叶和倒9叶的叶绿素含量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均达到正相关。DTA-6和S3307在喷植物生长调节剂后40、45和50 d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CK;DTA-6和S3307处理的蔗糖含量分别在喷植物生长调节剂后4050 d和3550 d达到了最大增加量,S3307对蔗糖积累的作用效果较好;DTA-6和S3307处理在喷植物生长调节剂后50、55和60 d叶片中的淀粉含量均高于CK;不同调节剂处理对淀粉酶总活性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喷植物生长调节剂后第45 d时,调节剂作用的淀粉酶总活性达到最大值,各处理淀粉酶活性的高低顺序为S3307、DTA-6〉CK均与CK处理差异显著。不同调节剂处理均增加了单株荚数、粒数、粒重,S3307处理的单株荚数和粒数与CK相比,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DTA-6处理的各产量因素与CK相比,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2013年S3307和DTA-6处理
刘春娟冯乃杰郑殿峰孙福东刘涛崔洪秋赵晶晶
关键词:烯效唑大豆生理活性
华北地区夏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干旱时空特征
<正>【研究背景】全球变暖背景下,华北地区降水年际波动大,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夏玉米生长季内常出现季节性干旱,过去60a该区域玉米因旱损失不断增加,阶段性干旱已成为限制华北地区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
万能涵杨晓光刘志娟何斌
关键词:夏玉米农业干旱
文献传递
水分胁迫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光合等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在甘肃榆中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水分胁迫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叶片保护酶系活性、膜脂过氧化、根系活力、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生育前中期水分胁迫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大幅度增加,随干旱持续和强度加剧,使SOD、CAT、POD活性降低,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增加。播后126 d,严重水分胁迫处理的SOD、CAT、POD活性分别降低到充分供水处理的61.2%、62.5%和76.1%,MDA含量较充分供水处理增加18.4%。短期水分胁迫能提高玉米根系活力,但随着受旱时间延长根系活力迅速下降。水分胁迫使玉米光合产物合成与转运量显著下降,致使百粒重、穗粒数和收获指数分别降低15.1%、54.1%和47.4%,减产达45.7%。
赵晖李尚中
关键词:水分胁迫玉米全膜双垄沟播生理特性
中国冬小麦需水量时空特征分析被引量:62
2013年
作物需水量是科学确定灌溉时期和灌溉量的重要依据。该文基于中国冬小麦种植区22个省(市、自治区)356个气象站点的气候资料以及冬小麦生育期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和作物系数计算了中国冬小麦1961-2010年全生育期及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量,明确了研究区域内冬小麦需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并结合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综合分析冬小麦生长季内水分满足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除播种-越冬(出苗)生育阶段冬小麦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不明显外,全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冬小麦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均为东南沿海地区高西北内陆地区低的分布特征;除返青(出苗)-拔节生育阶段冬小麦需水量空间分布特征不明显外,全生育期及其他各生育阶段空间分布特征均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趋势;冬小麦全生育期和各生育阶段需水量近50a来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全生育期及开花-成熟生育阶段内需水量下降趋势更明显,返青(出苗)-拔节生育阶段下降速率较少;若不考虑灌溉条件,从全国尺度来看,华南冬麦区和长江下游冬麦区水分满足情况较好,其他区域冬小麦各个生育阶段的降水条件均不能满足水分需求。比较各区域典型站点冬小麦水分满足情况,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新疆冬春麦区和西南冬麦区水分亏缺比较严重,比较水分亏缺严重区域的冬小麦各个生育阶段的水分满足情况看出,相对水分亏缺程度较轻的为播种-越冬生育阶段,开花-成熟生育阶段冬小麦的水分亏缺程度最严重,该生育阶段是决定冬小麦千粒重的关键期,有灌溉条件地区适时灌溉,对保证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孙爽杨晓光李克南赵锦叶清解文娟董朝阳刘欢
关键词:降水量气象灌溉冬小麦需水量
利用播期研究气候条件对黑龙江春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被引量:12
2016年
不同播期致使作物所处的气候条件不同,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本文以哲单37(特早熟,生育期113 d)、先玉335(中早熟,118 d)、郑单958(中熟,120 d)等3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2年到2014年在黑龙江林甸县进行了为期三年分期播种试验,分析了玉米产量相关性状与各个生育阶段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分期播种对3个玉米品种均有影响,其中对早熟品种影响最大。播期主要通过影响玉米百粒重、穗长和秃尖引起产量的变化,贡献最大的因素是百粒重,总效应为0.847,其次是穗长,总效应为0.840,秃尖为负效应,总效应为-0.213。产量性状与气候条件相关性分析发现,玉米产量与抽雄~成熟期的日均温度、降雨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在黑龙江第二积温带播种中早熟和中熟玉米品种(先玉335和郑单958)适当早播可增加抽雄~成熟期的日均温度,增加积温以达到增产的效果;晚播有利于避开早春易发生的干旱、冷害等自然灾害。采用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PLS-PM处理分析结果显示,播期对产量性状有较大的直接作用(0.763),同时通过影响各生育期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间接影响产量。综上所述,在黑龙江西部地区影响玉米产量最关键的气象因子是抽雄~成熟期的温度和降雨,此时适量的灌溉更有利于增加产量。
韩毅强高亚梅郑殿峰杜吉到
关键词:玉米分期播种气象因子
S_(3307)和KT对春玉米叶片碳代谢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探讨叶面喷施烯效唑(S_(3307))和激动素(KT)对玉米叶片碳代谢及产量的影响,为S_(3307)和KT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大田栽培条件下,以‘德美亚1’和‘德美亚2’为试验材料,于玉米7叶期喷施S_(3307)和KT,喷施清水为对照,研究其对玉米叶片碳代谢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_(3307)和KT均显著增加了2个品种的穗重、粒重、穗行数、行粒数和单粒重,最终提高了玉米籽粒产量。其中,KT对‘德美亚1’产量的调控效果较好,S_(3307)对‘德美亚2’产量的调控效果较好。喷施调节剂后第21~30天,2种调节剂均降低了叶片淀粉含量和淀粉酶活性,‘德美亚1’的叶片淀粉含量下降幅度为0.16%~31.10%,淀粉酶活性下降幅度为7.58%~45.83%;‘德美亚2’的叶片淀粉含量下降幅度为2.68%~42.01%,淀粉酶活性的下降幅度为3.97%~39.82%。喷施调节剂后第21天,2个品种叶片蔗糖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大小依序为KT>S_(3307)>CK,‘德美亚1’的2个处理蔗糖和可溶性糖含量比CK分别增加84.64%、31.28%、67.38%和52.74%,‘德美亚2’的2个处理蔗糖和可溶性糖含量比CK分别增加14.21%、3.92%、49.34%和37.50%。2种调节剂均显著促进了生育后期玉米叶片的生理活性,延缓了叶片衰老,进而提高了玉米产量。
李东郑殿峰冯乃杰赵晶晶张盼盼蔡光蓉赵海东周行齐德强
关键词:玉米烯效唑激动素叶片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