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11JCZDJC24100)

作品数:2 被引量:35H指数:2
相关作者:张彦刘红磊刘琼琼卢学强于丹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天津市辐射环境管理所天津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重金
  • 2篇重金属
  • 2篇表层沉积物
  • 2篇沉积物
  • 1篇粒度
  • 1篇核素
  • 1篇放射性
  • 1篇放射性核素

机构

  • 1篇天津市环境保...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天津市辐射环...

作者

  • 1篇于丹
  • 1篇郁滨赫
  • 1篇卢学强
  • 1篇刘琼琼
  • 1篇刘红磊
  • 1篇王中良
  • 1篇张彦
  • 1篇李小娟
  • 1篇赵峰

传媒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天津近岸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和放射性核素分布特征被引量:9
2013年
对渤海湾天津海域1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重金属和核素放射性活度测量,结果显示,沉积物组成以粉砂为主,其粒径在研究区横纵向上分别呈由南至北、由东至西逐渐变粗的分布特征.重金属元素含量为Cu:25.6-35.1mg/kg、Pb:44.1-67.7mg/kg、Zn:60-73.5mg/kg;210Pb活度为13.2-35.3Bq/kg,137Cs活度为0.05-1.28Bq/kg,重金属含量和放射性活度随粒径减小而增大,总体上呈由北至南逐渐增大的分布特征,在中部和南部分别呈由西北至东南和由西至东逐渐增大的分布特征.这主要是因为细颗粒组分对Cu、Pb、Zn、210Pb和137Cs的吸附作用大于粗颗粒组分,因此,其分布受渤海湾水流及其所导致的粒径变化所影响.
郁滨赫刘红磊卢学强王中良邵晓龙袁敏赵峰李小娟刘旭江文渊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粒度重金属
渤海湾天津段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来源解析被引量:27
2014年
2011年8月对渤海湾天津段沉积物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渤海湾天津段表层沉积物中常量重金属质量分数为w(Fe)>w(Al)>w(Mn),微量重金属质量分数为w(Cr)>w(Zn)>w(Cu)>w(Pb)>w(Cd).空间分布上,5种微量重金属在入海口海域和中部海域的质量分数较高.利用Igeo(地累积指数)法评价重金属污染程度,结果显示,Cd、Cr和Zn的Igeo处于2级(中度污染),而Cu和Pb的污染较轻,其Igeo处于1级(未污染到中度污染).多元统计结果表明:①渤海湾天津段表层沉积物中微量重金属质量分数与w(Fe)、w(Al)显著相关(P<0.01),说明微量重金属在海洋沉积过程中与常量重金属具有类似的地球化学行为;②在聚类分析中,所有重金属聚为一类,说明其具有相似的来源,都受陆源输入的影响;③所有重金属均在第一主成分上表现出较高正载荷,说明微量重金属与常量重金属具有相同的地球化学过程和环境行为.根据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和多元统计结果,结合渤海湾的环流等情况可以推测,渤海湾天津段表层沉积物中微量重金属主要来源于环渤海地区入海河流的外源输入,并且大部分来源于工业源;其在渤海湾中的分布和迁移受到Fe和Al等常量重金属的影响.
张彦卢学强刘红磊刘琼琼于丹
关键词:重金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