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6JA770003)

作品数:3 被引量:7H指数:2
相关作者:李帆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刘师培
  • 2篇经学
  • 1篇夷夏
  • 1篇夷夏之辨
  • 1篇文字
  • 1篇解说
  • 1篇今文
  • 1篇古文
  • 1篇汉代经学
  • 1篇何人
  • 1篇《春秋繁露》
  • 1篇春秋
  • 1篇春秋繁露

机构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李帆

传媒

  • 1篇近代史研究
  • 1篇晋阳学刊
  • 1篇史学史研究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刘师培对康有为变法理论的经学驳难被引量:1
2010年
刘师培对"古文伪经说"的驳难主要在两个层面上进行,一是从梳理今古文经的关系入手,阐发自己的看法;二是以《左传》研究为核心,批驳今文学家的说法。整体而言,驳难确在某些方面击中了要害,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中发挥了应有作用。但这一驳难毕竟是在传统领域中进行,缺乏经学以外的现代学术资源的介入,加之受制于双方固有的学术门户,所以存在较为明显的局限性。
李帆
关键词:刘师培经学
“夷夏之辨”之解说传统的延续与更新——以康有为、刘师培对《春秋繁露》两事的不同解读为例被引量:3
2011年
晚清最后十余年,民族国家认同问题成为各派人士特别是学术、思想界关注的焦点,"夷夏之辨"命题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康有为、刘师培通过对《春秋繁露》中"晋伐鲜虞"和"邲之战"两事的各自解读,展现出不同的夷夏观。观念的背后,则是经学传统的各自继承与阐发,以及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特别是民族国家认同理论的不同影响。分析康、刘的解读,可了解"夷夏之辨"之解说传统在他们那里的延续与更新,从而对思想观念导源于学术资源这一思想、学术史上的通例,以及这一通例在某种情形下的变化,有更清晰的认识。
李帆
关键词:夷夏之辨
今古文分派之说始自何人——从刘师培的一则文字谈起被引量:3
2012年
经学有今文、古文之别,是为常识。但将今文、古文分为两大派,则似乎并非很久远的事情。李学勤先生曾经指出:"晚清以前的历代学者,虽常论及今文、古文,却没有以今文为一大派,古文为另一大派的。用这样分派的观点来看汉代经学的,实始于四川学者廖平先生的名著《今古学考》。
李帆
关键词:古文刘师培文字汉代经学今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