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无)

作品数:3 被引量:137H指数:3
相关作者:邱泽奇张茂元张燕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上海市教委E研究院-上海高校网格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轻工技术与工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篇技术应用
  • 1篇社会基础
  • 1篇决定论
  • 1篇技术决定论

机构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华南师范大学

作者

  • 2篇张茂元
  • 2篇邱泽奇
  • 1篇张燕

传媒

  • 1篇社会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社会学研究

年份

  • 3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技术应用为什么失败--以近代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机器缫丝业为例(1860-1936)被引量:53
2009年
1860—1936年的近80年间,长江三角洲在技术、资本、管理等经济条件均有极大优势的条件下,其机器缫丝业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珠江三角洲。通过对机器缫丝业发展相关因素的研究发现,长三角机器缫丝工厂没有建立在蚕茧原料供应地,蚕农为了保持自己从家庭缫丝中获得的利益而不愿意出售蚕茧,从而导致长三角地区机器缫丝业因缺乏原料而发展迟滞。珠三角在引进机器缫丝技术之初则通过对技术的退步性改良使丝厂落户乡村,将蚕农直接卷入技术进步和技术应用的红利分配中。由此,技术应用活动成败的关键不在于社会结构或文化是否构成阻碍,甚至不在于技术是否先进,而在于是否惠及相关的利益团体。让相关利益群体从中受惠,既是技术影响社会变迁的基础,也是社会结构或文化塑造技术特征的前提。
张茂元邱泽奇
关键词:技术应用
技术应用的社会基础 中国近代机器缫丝技术应用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4
2009年
在近代中国,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机器缫丝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植桑养蚕和缫丝的专业分化以及职业分化:农民向工人的转变。研究发现,在长三角地区,专业分化发生在城市和农村之间,且表现为一种利益冲突型结构的变革。在新的社会结构中,传统蚕区成为纯粹的原料供应地,蚕农和士绅等群体利益受损,因而售蚕茧并抵制机器缫丝技术的应用。而在珠三角地区,专业分化则发生在家庭内部和乡村内部,蚕农和士绅等利益相关群体能够从技术应用中获益,因而积极支持机器缫丝技术的应用。在珠三角地区,机器缫丝技术应用所建构的社会结构也主要表现为一种利益共享型结构,而技术应用所建构的这种利益共享型结构又极大地促进了技术的应用。
张茂元
技术与组织关系的三个视角被引量:86
2009年
技术与组织的关系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形成了有代表性的三个视角。"技术决定论"突破了古典理论"惟一最佳组织方式"的局限,用技术因素解释组织间的结构差异,其局限在于将组织方式与技术简单对应;"技术结构化理论"引入了新技术使用过程中的结构变迁过程,展现了组织结构动态变化的一面。在"技术决定论"和"技术结构理论"之后我们提出了"互构理论"。"互构论"从技术的外源定制性以及技术自身的层级结构等应用性特质出发,分析技术与组织关系背后的行动者之间的互动,通过重视技术的应用环境,展现结构多样性以及结构变化的差异性。
张燕邱泽奇
关键词:技术决定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