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04016)

作品数:3 被引量:18H指数:3
相关作者:王凯英马胜利马瑾刁桂苓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地震
  • 3篇汶川地震
  • 2篇应力
  • 2篇应力状态
  • 2篇源区
  • 2篇前震
  • 2篇强震
  • 2篇库仑应力
  • 2篇库仑应力变化
  • 1篇地震触发
  • 1篇应力触发
  • 1篇余震
  • 1篇震源
  • 1篇震源机制
  • 1篇青藏高原
  • 1篇青藏高原北部

机构

  • 4篇中国地震局
  • 1篇河北省地震局

作者

  • 4篇王凯英
  • 2篇马胜利
  • 2篇马瑾
  • 1篇刁桂苓

传媒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震地质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2008年汶川地震的破裂模型及引起的余震活动分析被引量:8
2011年
用两种发震构造的破裂位移分布模型对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的区域主要断裂的库仑应力变化进行了模拟.通过对这两种破裂位移模型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破裂位移模型的逆冲兼右旋滑动的位移模式及南北两段分别有两个滑动量高值区这样的特点控制了区域库仑应力变化的总体分布特征.汶川地震的余震分布和计算结果还显示:所获得的区域主要断裂的库仑应力变化分布和正应力变化分布同时控制了该地震发生后余震的分布,库仑应力变化增强同时断层面受到主震断层位错拉张的区域和余震的分布强烈吻合,而库仑应力变化增强但是相应部位断层面受到主震的挤压作用却没有余震发生,显示了强震后区域断层受到的正应力变化和库仑应力变化均对余震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不仅仅是库仑应力变化增强是触发余震的机制;两种模型计算结果的细微差异显示了倾角向下变缓的震源破裂模型能更好地解释余震在破裂断层北部的分布特点.对昆仑山断裂、鲜水河断裂等周边强震多发断层的库仑应力变化及对未来地震活动的可能影响进行了初步评价.
王凯英马胜利
关键词:汶川地震库仑应力变化地震触发
2008年汶川地震前震源区的异常应力状态
<正>运用基于震源机制资料、岩石破裂实验结果、强震区的地形和应力降等资料所开发的评价地震危险区应力状态参数的CAM方法(Rebetsky,1997,2003)对2008年汶川强震发生前震源区附近的小震震源机制资料进行了分...
王凯英马瑾
文献传递
2008年汶川地震前震源区的异常应力状态被引量:6
2012年
我们收集了紫坪铺水库区域台网记录到的2004年8月16日至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前发生在震中区及附近区域的486个小震震源机制资料,运用碎裂分析法对这些震源机制数据进行分析,获得了汶川地震前3年多时间内震源区应力水平随时间的演化过程。结果显示,强震发生前震源及附近区域约在2007年6月发生了应力突变,出现了2个应力异常高值区,其形成过程同时伴随着龙门山中央断裂的应力水平降低,最终强震发生在高应力区和低应力区之间的应力梯度带上。汶川地震前应力状态的演化过程,类似于实验研究中出现的非均匀断层失稳前的地震成核现象,符合地震成核的宏观表现。巴颜喀拉块体的南边界-鲜水河断裂的短基线测量也显示出,在同一时间段鲜水河断裂南段由左旋滑动转为异常的右旋错动,反映了汶川强震前整个巴颜喀拉块体有向东加速运动的异常过程。
王凯英Yu. Rebetsky刁桂苓马胜利马瑾
关键词:震源机制
断-块模型中走滑型地震应力触发研究--以青藏高原北部几次强震为例被引量:4
2009年
从发震断层与活动块体的分布关系出发,以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几次强震为例,研究了介质非连续的断—块构造模型中地震永久位移造成的区域断层静库仑应力变化.研究表明,在断块构造模型中,走滑型为主的地震位错引起的区域断层库仑应力变化在地震破裂面以外随距离衰减很快,影响范围仅为几十公里,和余震分布尺度相当;对有地表破裂数据的1 937年M7.5花石峡地震、1997年M7.5玛尼地震和2001年M7.8可可西里地震的模拟结果显示,先前地震的断层位移在后续地震断层面所造成的库仑应力甚微,预示了远距离地震之间的静应力触发效应不明显.
王凯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