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078041)
- 作品数:9 被引量:130H指数:6
- 相关作者:张雄杜红秀鞠丽艳韩继红苗春更多>>
-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太原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电子电信更多>>
- 火灾损伤混凝土的压力浸渍修复技术研究被引量:1
- 2004年
- 针对火灾中混凝土建筑物的浅层损伤,提出用压力浸渍法修复火灾后的混凝土建筑物的方法,并分析压力浸渍法的关键技术,指出压力浸渍法的适宜修复压力为0.12MPa,适宜恒压时间为60min,压力浸渍法修复的主要对象为损伤层不超过20mm的浅层损伤。
- 邹云华林志明张雄
- 关键词:火灾损伤混凝土
- 火灾混凝土钢筋损伤的电化学检测与评估被引量:6
- 2006年
- 根据钢筋锈蚀电化学检测的基本原理,依据电化学三要素对火灾混凝土钢筋损伤进行了试验研究,建立了火灾混凝土钢筋损伤的电化学判定准则和辅助分析模型,然后运用上述准则和模型对实际火灾混凝土结构进行了诊断评估.
- 杜红秀张雄
-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火灾电化学电阻率
- 火灾损伤混凝土结构红外热像检测与评估被引量:11
- 2002年
- 根据红外检测原理 ,采用红外热像技术对混凝土结构火灾损伤进行实验研究 ,给出了火灾损伤混凝土红外热像平均温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建立了混凝土红外热像平均温升与其受火温度及强度损失的回归方程 。
- 张洁龙杜红秀张雄
-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红外热像火灾损伤
- 火灾混凝土结构损伤检测技术进展被引量:12
- 2004年
- 分析火灾混凝土损伤特征以及传统火灾混凝土损伤检测方法的特点和局限性。介绍近年发展起来的火灾混凝土损伤检测新技术,包括颜色分析、损伤深度检测、红外热像法、热发光法和电化学法。系统地总结和评价这几种新技术的基本原理、优点和使用范围,并指出了该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
- 苗春张雄杜红秀
- 关键词:火灾混凝土结构无损检测高温
- 火灾损伤混凝土的压力浸渍修复技术研究
- 2004年
- 火灾中混凝土建筑物的浅层损伤,可用压力浸渍法修复。分析压力浸渍法的关键技术后,发现压力浸渍法的适宜工作压力为0.12MPa,适宜工作时间为60min,压力浸渍法修复的主要对象为损伤层不超过20mm的浅层损伤。
- 邹云华林志明张雄
- 关键词:火灾损伤
-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耐火极限及其火灾后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 对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在高温下的爆裂破坏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对高强高性能混凝土高温下的力学性能、耐火极限和耐久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提出了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再次耐火极限的问题。
- 林志明张雄严安吴科如
- 关键词:高强高性能混凝土耐火极限耐久性
- 火灾混凝土损伤评估新技术
- 回顾火灾混凝土传统检测方法,介绍了刚度损伤检测、测磁法、温度分布模拟、颜色分析、损伤深度检测和红外热象法等近年发展起来的火灾混凝土损伤检测新技术,系统地评价了这些新技术的基本原理、优点和使用范围,并对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做了...
- 苗春张雄杜红秀
- 关键词:火灾混凝土
- 文献传递
- HSC/HPC的高温(火灾)性能
- 从强度、刚度、能量、脆性及失重诸方面综述和分析了高温(火灾)对HSC/HPC的影响,探讨了HSC/HPC在高温(火灾)作用下的爆裂现象、爆裂机理以及消除爆裂的有效办法,并对一些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 杜红秀张雄
- 关键词:抗火性能
- 混杂纤维对高性能混凝土高温性能的影响被引量:45
- 2006年
- 针对高性能混凝土的防火、抗爆裂性能低的特点,采用低熔点(聚丙烯纤维)及高熔点纤维(钢纤维)混杂的方法,对高性能混凝土高温性能(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及劈裂抗拉强度,抗爆裂性能)进行改善.研究表明,800℃时,混杂纤维混凝土的抗折强度剩余率约15%,明显高于基准混凝土的抗折强度剩余率(约6%);抗压强度剩余率约15%,与基准混凝土的强度剩余率相当(约15%);劈裂抗拉强度剩余率约20%,明显高于基准混凝土的抗折强度剩余率(约10%).另外混杂纤维明显提高了混凝土的抗爆裂性能,同时分析了混杂纤维改善高性能混凝土高温性能的作用机理.
- 鞠丽艳张雄
- 关键词:混杂纤维高性能混凝土高温性能
- 开孔波形板剪力连接件推出试验研究
- 2012年
- 通过对设有双开孔波形板剪力连接件的试件进行推出试验,探讨了这种连接件在外荷载作用下的钢板和混凝土应变分布及荷载滑移变化规律,分析了混凝土板与钢板交界面的界面特性及贯穿钢筋的受力情况、混凝土板的掀起作用等,结果表明:开孔波形板剪力连接件具有较高的抗剪能力和连接性能,混凝土与钢梁交界面相对滑移量小。
- 鲁治张雷鸣李淑琴
- 关键词:受力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