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0313)

作品数:36 被引量:808H指数:19
相关作者:阮宏华王国兵王邵军王莹施政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林业大学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2篇农业科学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生物学

主题

  • 30篇土壤
  • 12篇海拔
  • 11篇物量
  • 10篇微生物
  • 9篇植被
  • 9篇土壤呼吸
  • 9篇土壤微生物
  • 9篇不同海拔
  • 7篇微生物生物量
  • 7篇阔叶
  • 7篇阔叶林
  • 7篇常绿
  • 7篇常绿阔叶
  • 7篇常绿阔叶林
  • 6篇有机碳
  • 5篇土壤微生物生...
  • 5篇围湖造田
  • 5篇海拔梯度
  • 4篇雪灾
  • 4篇植被土壤

机构

  • 36篇南京林业大学
  • 5篇苏州市湿地保...
  • 4篇连云港职业技...
  • 3篇西南林业大学
  • 2篇阿尔伯塔大学
  • 2篇江苏省林业局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江苏农林职业...
  • 1篇湖北省林业科...
  • 1篇温州科技职业...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上海泽泉科技...

作者

  • 34篇阮宏华
  • 9篇王国兵
  • 6篇王邵军
  • 6篇王莹
  • 5篇冯育青
  • 5篇何容
  • 5篇施政
  • 5篇权伟
  • 5篇黄亮亮
  • 4篇王丰
  • 4篇刘胜
  • 4篇丁九敏
  • 4篇张增信
  • 4篇徐涵湄
  • 3篇唐燕飞
  • 3篇徐侠
  • 2篇金裕华
  • 2篇卜晓莉
  • 2篇薛建辉
  • 2篇沈玉娟

传媒

  • 15篇生态学杂志
  • 10篇南京林业大学...
  • 3篇生态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林业科技开发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福建林业科技
  • 1篇西南林学院学...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7篇2011
  • 12篇2010
  • 4篇2009
  • 11篇2008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京城市公园绿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的变化被引量:33
2010年
于2007年10月—2008年9月,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仪配合土壤呼吸气室对南京中山植物园内草坪、疏林和近自然林3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8月)较高,近自然林、疏林和草坪类型分别为3.28、4.07和7.58μmol.m-2.s-1,冬季(12月)最低,近自然林、疏林和草坪类型分别为0.82、0.99和1.42μmol.m-2.s-1;不同植被类型的年均土壤呼吸速率有显著差异(P<0.05),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大小排序为草坪>疏林>近自然林;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性指数相关关系,与土壤含水率无显著相关关系;Q10值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植被类型的Q10值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近自然林类型的Q10值大于草坪和疏林类型的Q10值。研究表明,城市如果大量发展草坪可能增加土壤CO2的排放。
张鸽香徐娇王国兵武珊珊阮宏华
关键词:土壤呼吸植被类型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
太湖湖滨带土壤活性有机碳沿水分梯度的变化特征被引量:20
2011年
湖滨带等水陆交错区土壤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相关方面的研究还相当缺乏。本研究选择位于苏州渔阳山保存较为良好的典型的太湖湖滨带作为实验地,并根据距离水体的远近,将湖滨带从近水体到高岗地分别设置3个实验区,对湖滨带湿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轻组有机碳(LFOC)2种活性有机碳进行研究,分析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明显影响土壤表层活性有机碳的含量,湖滨带土壤WSOC、LFOC在表层(0~10cm)沿土壤水分梯度的降低而减小,表现为近水区>中水区>远水区,且下层土壤沿水分梯度的差异变小;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显著高于下层土壤,这与土壤有机碳和氮素变化趋势一致;WSOC、LFOC均与土壤总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含水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沿水分梯度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土壤湿度是调控土壤活性有机碳沿水分梯度变化的主要因子。
沈玉娟赵琦齐冯育青王琳菲陆华兵余杏生阮宏华
关键词:湖滨带土壤活性有机碳水分梯度
武夷山不同海拔梯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呼吸及其商值(qMB,qCO2)被引量:45
2009年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微生物商值(微生物商(qMB)、微生物呼吸商(qCO2))是土壤质量的敏感性指标。本文对武夷山不同海拔梯度具有代表性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叶林、亚高山矮林以及高山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其qMB、qCO2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呼吸均随海拔梯度的升高而加大,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降低,qMB、qCO2没有表现出随海拔变化的规律,qMB的最大值(2.23%±0.28%)出现在高山草甸0~10cm土层的土壤,最小值(0.51%±0.09%)为常绿阔叶林25~40cm土层土壤,针叶林的值大于亚高山矮林;qCO2的最大值(5.88%±0.94%)为针叶林25~40cm土层土壤,最小值(1.38%±0.09%)为高山草甸0~10cm土层的土壤。在同一林分,qMB值随土层加深而减小,qCO2值在亚高山矮林和高山草甸无此规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呼吸及其qMB、qCO2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全磷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5),可用来评价土壤质量。
周焱徐宪根王丰阮宏华汪家社方燕鸿吴焰玉徐自坤
关键词:海拔梯度植被类型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呼吸
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被引量:30
2010年
围湖造田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大量出现的与水争地的人类干扰活动。以太湖流域肖甸湖区为代表,测定分析了肖甸湖围湖造田区,香樟林、水杉林、毛竹林、农田4种不同典型土地利用方式35年后,0~40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颗粒有机碳的含量及分配比例的差异。结果表明: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明显高于林地,其0~10、10~20、20~40cm土层的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分别为573.38±18.28、335.52±53.35、109.33±4.86mg.kg-1,为香樟林对应土层的2.07、2.02、1.39倍,水杉林对应土层的2.26、2.79、2.01倍,毛竹林对应土层的1.89、2.10、1.21倍,说明农田的耕作与施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活性产生了较大影响。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与颗粒有机碳农田与林地相比无显著差异。围湖地区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碳分配比例(1.22%~3.03%、10.56%~30.64%)高于相同气候区的山地森林土壤,颗粒有机碳分配比例(3.43%~17.28%)较低,说明土壤易分解组分占总有机碳比例较高,而保护性组分所占比例较低,围湖地区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较差。围湖造田作为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种干扰方式,显著改变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因此应该对围湖造田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给予充分考虑。
王莹阮宏华黄亮亮冯育青齐艳
关键词:围湖造田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颗粒有机碳
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土壤微生物量的季节动态及主要影响因子被引量:70
2009年
土壤微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阐明中亚热带武夷山不同海拔梯度带土壤微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选择4种不同海拔梯度的植物群落:常绿阔叶林(EBF,500m)、针叶林(CF,1200m)、亚高山矮林(DF,1800m)和高山草甸(AM,2100m)于2005年6月—2006年6月期间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海拔梯度带土壤微生物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变化趋势一致,均表现为早春最大,夏季最小;不同海拔梯度带土壤微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与对应月份的土壤湿度、土壤有效碳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温度、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凋落物输入量等因子相关不显著。土壤有效碳含量、土壤湿度是调控武夷山森林土壤微生物量季节变异的重要生态因子。
何容王国兵汪家社许波峰汪科继方燕鸿施政阮宏华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量海拔梯度
沪宁高速公路绿色通道建设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被引量:9
2012年
以沪宁高速公路两侧土壤为研究对象,按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有林带和无林带)采集土壤样品,研究了交通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及公路绿色通道建设对重金属污染的防护作用。结果表明:沪宁高速公路土壤重金属Cu、Pb、Zn含量在不同土层的分布未发现明显规律性;土壤重金属Cu、Pb、Zn的含量随公路垂直距离的增加并非呈简单的线性负相关;绿色通道建设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有明显减弱的作用,对防治公路土壤重金属污染效果是明显的,但绿色通道的结构、宽度、配置方式对防护功能影响很大。
杨宝玲郑阿宝阮宏华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
次生栎林与火炬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异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被引量:40
2009年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逐渐明显,土壤呼吸的时空变异及其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LI-6400-09土壤碳通量观测仪,在江苏省南京林业大学下蜀实验基地,采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方法,连续两年测定了北亚热带次生栎林和火炬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的季节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两种林分内土壤呼吸速率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波动,表现为:在最冷的1月份,土壤呼吸速率最低,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土壤呼吸速率也逐渐上升,在7、8月份达到最大值,随后又逐渐下降;(2)次生栎林月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在0.271~3.22μmolCO.2m-.2s-1之间,年变异幅度为11.88;火炬松人工林月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在0.336~3.06μmolCO2.m-.2s-1,年变异幅度为9.11;(3)次生栎林土壤呼吸的Q10值在2.19至2.27之间,火炬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的Q10值在2.02至2.15之间,次生栎林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大于火炬松人工林;(4)土壤呼吸速率与不同深度层次土壤温度之间均呈显著性正相关,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之间呈显著性负相关,而与土壤含水率、凋落物输入量之间相关不显著。研究结果初步阐明了江淮流域北亚热带典型森林植被土壤呼吸的季节动态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为进一步揭示该区域森林土壤碳循环特点提供了理论基础。
王国兵唐燕飞阮宏华施政何容王莹蔺菲苏广鑫
关键词:土壤呼吸次生栎林火炬松人工林温度敏感性
围湖造田不同利用类型下土壤微生物量碳的特征被引量:4
2010年
对围湖造田形成的肖甸湖森林公园内的香樟林、毛竹林、水杉林和农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微生物熵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围湖造田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微生物熵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农田的MBC和qMB显著大于香樟林、毛竹林和水杉林的,水杉林的MBC显著小于毛竹林和香樟林的(p<0.05);MBC与pH、全钾及土壤呼吸速率显著相关;qMB与土壤湿度、总有机碳、全氮、全钾、碳氮比、pH、体积质量、土壤呼吸速率有显著相关关系。围湖造田后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将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
黄亮亮阮宏华王莹冯育青齐艳
关键词: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微生物生物量碳
次生栎林和人工松林土壤呼吸对温度敏感性的室内模拟被引量:8
2008年
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是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不确定性的因素之一。为了解在排除其他生态因子的影响下天然阔叶林和人工针叶林土壤呼吸对温度敏感性的差异,选择了苏南丘陵次生栎林和火炬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集2种林分0~10cm表层土壤,分别进行了5℃、15℃、25℃和35℃的室内恒温培养实验。用传统的密闭气室碱液吸收法测定它们的CO2释放量的动态变化,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次生栎林对温度的敏感性即Q10值大于火炬松人工林;在5℃、15℃和25℃培养时2种林分土壤呼吸累积释放CO2量的差异不显著,并且土壤释放co:的动态变化一致,而35℃时,次生栎林显著大于火炬松人工林;在25℃培养时,次生栎林土壤呼吸累积释放co:量与5℃和15℃相比并没有显著增加,反而低于火炬松人工林;次生栎林的全碳、全氮、全钙、全磷含量以及碳氮比显著大于火炬松人工林。模拟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天然阔叶林可能比人工针叶林释放更多的CO2。
向珊珊王国兵罗治建阮宏华张增信栾以玲
关键词:全球变化土壤呼吸Q10值次生栎林
城市3种类型人工林土壤的呼吸动态特征被引量:10
2011年
利用Licor-6400-09土壤呼吸测定系统对南京林业大学树木园内3种人工林(马褂木林、栓皮栎+雪松+刺槐混交林、柳杉林)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3种人工林的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7月)较高,马褂木林、栓皮栎+雪松+刺槐混交林和柳杉林的土壤呼吸速率最高值分别为4.74、4.09和4.14μmol/(m2.s);冬季(12月)最低,分别为1.48、1.21和0.85μmol/(m2.s);(2)3种人工林的年均土壤呼吸速率有显著差异(p<0.05),年均土壤呼吸速率大小排序为马褂木林、栓皮栎+雪松+刺槐混交林、柳杉林;(3)3种人工林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性指数相关,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线性相关;(4)3种人工林的Q10值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柳杉林的Q10值大于栓皮栎+雪松+刺槐混交林和马褂木林的Q10值。
张鸽香徐娇王国兵侯飞飞阮宏华
关键词:人工林土壤呼吸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