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6021279)

作品数:2 被引量:32H指数:2
相关作者:周晖陆晓楣卢淮武王丽娟林仲秋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盆腔
  • 1篇盆腔淋巴
  • 1篇盆腔淋巴结
  • 1篇盆腔淋巴结切...
  • 1篇盆腔淋巴结切...
  • 1篇切除
  • 1篇切除术
  • 1篇肿瘤
  • 1篇淋巴
  • 1篇淋巴结
  • 1篇淋巴结切除
  • 1篇淋巴结切除术
  • 1篇淋巴囊肿
  • 1篇囊肿
  • 1篇囊肿形成
  • 1篇宫颈
  • 1篇宫颈癌
  • 1篇恶性
  • 1篇恶性肿瘤
  • 1篇妇科

机构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孙逸...

作者

  • 2篇林仲秋
  • 2篇王丽娟
  • 2篇卢淮武
  • 2篇陆晓楣
  • 2篇周晖
  • 1篇张丙忠
  • 1篇钟沅月
  • 1篇谢玲玲

传媒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0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宫颈癌IB1期宫旁转移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25
2012年
【目的】通过分析宫颈癌IB1期的宫旁转移率以及其相关因素,探讨宫颈癌IB1期宫旁转移的低危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2月经手术治疗的149例宫颈癌IB1期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将宫旁浸润与各临床病理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单因素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宫旁转移率为5.4%。单因素分析提示肿瘤大小、淋巴脉管浸润(LSVI)、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深度、阴道累及、宫体累及情况可能与宫旁转移相关(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提示淋巴结转移(HR:26.95,95%CI:2.32~313.41)与LSVI(HR:47.6,95%CI:2.561~886.32)是宫旁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LSVI(-)+淋巴结(-)的患者宫旁转移率为0。【结论】宫颈癌IB1期宫旁转移率较低,淋巴结阴性并且无脉管浸润的患者可考虑实施损伤较小的手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待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卢淮武王丽娟谢玲玲钟沅月陆晓楣林仲秋周晖
关键词:宫颈癌
盆腔淋巴结切除术中结扎淋巴管对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形成的影响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在盆腔淋巴结切除术中结扎和不结扎盆腔淋巴管断端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形成的情况,寻找能更有效预防盆腔淋巴囊肿的手术方式。【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2006年7月至2007年1月接受由同一医生主刀的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排除心、肺、肝、肾等器质性疾病、低蛋白血症及放疗史,根据由SAS 8.0系统产生的随机数字表相对应,共收集32例,随机结扎左侧或者右侧腹股沟深淋巴管、闭孔近端淋巴管、闭孔远端淋巴管、髂总淋巴管、髂内外静脉交叉处淋巴管,于术后第1、4、12、24周分别行盆腔B超检查了解结扎侧与开放侧淋巴囊肿形成的情况。【结果】开放侧术后第1周淋巴囊肿形成率高于结扎侧(40.63%:15.63%),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周、第12周开放侧淋巴囊肿形成率高于结扎侧(43.75%:21.88%、26.67%:16.67%),差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24周开放侧淋巴囊肿形成率低于结扎侧(10.35%:13.79%),差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盆腔淋巴结切除术中结扎腹股沟深淋巴管、闭孔近端淋巴管、闭孔远端淋巴管、髂总淋巴管、髂内外静脉交叉处淋巴管在近期能够较有效的防止术后盆腔淋巴囊肿的形成。
卢淮武周晖张丙忠陆晓楣王丽娟林仲秋
关键词:妇科恶性肿瘤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淋巴囊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