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00268)

作品数:7 被引量:50H指数:4
相关作者:邱双健樊嘉汤钊猷叶胜龙翁永强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树突
  • 6篇树突状
  • 6篇树突状细胞
  • 6篇细胞
  • 6篇肝癌
  • 3篇肝细胞
  • 1篇电喷雾
  • 1篇电喷雾质谱
  • 1篇血清
  • 1篇血清转化生长...
  • 1篇血清转化生长...
  • 1篇乙型
  • 1篇乙型肝炎
  • 1篇预后
  • 1篇增殖
  • 1篇质谱
  • 1篇上清
  • 1篇上清液
  • 1篇生存期
  • 1篇术后

机构

  • 7篇复旦大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樊嘉
  • 7篇邱双健
  • 6篇汤钊猷
  • 5篇叶胜龙
  • 4篇翁永强
  • 3篇吴志全
  • 3篇刘银坤
  • 2篇高强
  • 1篇宋丽杰
  • 1篇李新丰
  • 1篇王凯峰
  • 1篇赵燕
  • 1篇孙瑞霞
  • 1篇王文清
  • 1篇叶超平
  • 1篇周俭

传媒

  • 3篇中华肝胆外科...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7
  • 3篇2005
  • 1篇200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肝癌中树突状细胞功能改变与β-中心体肌动蛋白表达下调的关系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研究负载不同转移潜能人肝癌树突状细胞中β-中心体肌动蛋白(β-centractin)表达的差异及其与树突状细胞(DC)表型、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不同转移潜能肝癌分别负载 DC,无负载 DC 为对照。流式细胞仪检测表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 DC 的功能;用 Western 印迹和细胞免疫化学方法对β-centractin 进行验证和定位。结果负载组 DC 其 HLA-DR、CDS0、CD83和 CD86均明显高于无负载组 DC(P<0.05),负载组中 DC 的 HLA-DR、CD1a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负载高转移肝癌 DC 的 CD86表达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能力明显低于其他负载组 DC (均 P<0.05)。Western 印迹和细胞免疫化学方法发现β-centractin 在无负载 DC 中不表达,在负载高转移肝癌 DC 中表达低于其他负载组 DC,与其在双向电泳图谱中表现一致。结论β-centractin 在负载高转移肝癌DC 中表达的下调与 DC 表型和功能缺陷相关,可能是造成肝癌免疫逃逸的机制之一。
翁永强邱双健汤钊猷高强王凯峰宋丽杰叶胜龙刘银坤樊嘉
关键词:树突细胞
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转移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关系被引量:22
2005年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 (HCC)患者术前血清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与HCC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 (ELISA)检测 5 1例HCC患者术前血清TGF β1水平。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 ,对影响预后的指标进行分析 ,确定影响术后复发转移的指标。结果 H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 2年有复发转移组术前血清TGF β1水平(3 65 .13±10 8.67)ng/L明显高于无复发转移组(2 41.0 6± 89.73 )ng/L(P <0 .0 1)、术前血清TGF β1水平有癌栓组 (3 73 .13± 119.40 )ng/L明显高于无癌栓组(2 5 4.18± 81.5 6)ng/L(P <0 .0 1)、大肝癌组(3 5 1.44± 93 .79)ng/L明显高于小肝癌组 (2 76.83± 10 1.90 )ng/L (P <0 .0 1)、肿瘤无包膜组(3 42 .2 0± 13 0 .5 6)ng/L明显高于有包膜组(2 3 7.42± 97.89)ng/L(P <0 .0 5 )。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 :血清TGF β1、门静脉癌栓及肿瘤大小是影响HCC切除术后患者复发转移时间的显著因素(P值分别为 0 .0 0 5、0 .0 12和 0 .0 45 )。结论 HCC患者术前血清TGF β1水平是预测HCC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指标。
王文清邱双健吴志全樊嘉叶胜龙李新丰叶超平
关键词:根治性切除术术后复发HCC血清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乙型肝炎相关肝癌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负载肿瘤抗原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被引量:12
2005年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树突状细胞(DC)表面分子表达及负载肿瘤抗原前后免疫功能变化与免疫逃逸的关系。方法分离18例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1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10名健康献血者PBMC,体外培养,并加入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DC。以共聚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形态,以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CD1a、CD80、CD83、CD86等分子表达水平。以HCCLM6肝癌细胞株制备肿瘤抗原,分别负载3种DC,最后以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测定DC负载前后刺激同种异型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并测定MLR上清液中IL-12的含量。结果肝硬化和肝癌组PBMC、DC得率低于正常组(P<0.05);HLA- DR、CD1a、CD80和CD86等分子表达水平也低于正常组(P<0.05);负载肿瘤抗原前肝硬化和肝癌组刺激同种异型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MLR上清液中IL-12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负载肿瘤抗原后3组均提高, 并以肝硬化组提高最为明显,但IL-12含量仍低于正常组。结论DC表型和功能缺陷可能是乙型肝炎病毒产生免疫耐受和肝癌细胞免疫逃逸的重要机制。肝硬化患者DC仍有一定功能。
翁永强邱双健汤钊猷叶胜龙刘银坤樊嘉孙瑞霞赵燕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癌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肿瘤抗原DC乙型肝炎
肝癌局部树突状细胞和记忆T淋巴细胞与患者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0
2005年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and quantity of dendritic cells (DCs) and memory T lymphocytes in the tumor site and the progno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Methods Hematoxilin and eosin staining was done on 123 specimens of pathologically proven HCC to observe the infiltration of lymphocytes. Immunohistochemistry was used to count the S-100 protein positive DCs and CD45RO antigen positive memory T cells in ten high power fields within a specimen. Double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with double enzyme renovated by microwave for S-100 protein and CD45RO antigens was used to obser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sitivity of S-100 protein and positivity of CD45RO antigen. The specimens were divided into 4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averaged numbers of DCs and memory T cells: group I with the DCs and T cells both ≥average numbers, group II with the DCs ≥T cells and T cells 0.05),the number of DCs in the cancerous node (DC≥25/10high power field)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tumor-free survival rate (P=0.005) and the number of T cells in the cancerous nod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tumor-free survival rate (P=0.003). Double staining method of immunohistochemistry showed that in the cancerous nodes the number of CD-100 positive DCs and the number of CD45RO positive memory T cells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r=0.531, P=0.000). A greater number of DCs in the cancerous nodes showed a longer tumor-free survival rate of the patients (P=0.000 between group Ⅰ and group Ⅳ, P=0.009 between group Ⅱ and group Ⅳ, and P=0.545 between group Ⅰ and group Ⅱ).Conclusion The tumor-free survival rate of the patients who had more intratumoral DCs is higher,which indicates
蔡晓燕邱双健吴志全叶胜龙樊嘉周俭汤钊猷
关键词:结节无瘤生存期肝癌预后T淋巴细胞
树突状细胞负载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的蛋白质谱变化
2009年
目的了解负载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裂解物和正常肝细胞裂解物后树突状细胞蛋白质表达谱的差异,探索肝癌转移机制。方法以不同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株(HCCLM6-高转移、MHCC97L-低转移、Hep3B-不转移)制备裂解物与正常肝细胞株(ChangLiver)制备裂解物分别负载DC,并以无裂解物负载DC为对照,对DC全蛋白进行双向电泳、银染、电喷雾质谱分析,PDquest软件查询IPI上人的非冗余蛋白数据库鉴定差异蛋白。结果双向电泳图谱匹配率〉80%,相关因子平均〉0.8;发现最大和最小差异大于3倍的蛋白质点21个,初步鉴定其中的12个。发现这些蛋白涉及细胞骨架(3号点:Ⅰ型角蛋白CK10;16号点:TPMsk3家族蛋白;21号点:β-中心体肌动蛋白)、信号传导(8号点:钙黏蛋白家族成员;11号点:膜联蛋白A2异构体;17号点:内涵体/溶酶体MP1作用蛋白前体)、细胞动力和能量代谢(6号点:细胞色素辅酶Q还原酶复合体核心蛋白;9号点:胆绿素还原酶A前体;13号点:苹果酸脱氢酶;20号点:线粒体前体)等方面及一些未归类蛋白(10号点:抗结直肠癌重链;18号点:Transgelin2)。结论负载不同转移潜能肝癌裂解物后DC蛋白质谱的变化涉及细胞骨架、信号传导、细胞质内物质运输和能量代谢等方面。其中部分蛋白可能与DC功能和肝癌转移潜能相关。
翁永强邱双健汤钊猷樊嘉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电喷雾质谱
树突状细胞β-中心体肌动蛋白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能力相关
2007年
目的研究β-中心体肌动蛋白(β-centractin)与肝细胞癌病人侵袭、转移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分离26例肝细胞癌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加入细胞因子诱导生成树突状细胞(DC)。收集同一病人肝癌切除标本,制备肿瘤细胞裂解物负载自体DC。Western Blot检测DC中β-centractin的表达,分析其与肝癌临床病理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负载自体肿瘤细胞裂解物DC β-centractin表达水平,在肿瘤包膜完整和无癌栓组分别高于包膜不完整和有癌栓组,与有无子灶、AFP水平及肿瘤大小无关。结论负载自体肿瘤细胞裂解物DC β-centractin表达水平与肿瘤侵袭转移能力呈负相关。
翁永强邱双健高强刘银坤樊嘉汤钊猷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
肝癌细胞上清液对树突状细胞的抑制作用与NF-κB通路有关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 研究肝癌细胞上清液对树突状细胞 (DC)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肿瘤上清液与树突状细胞共培养 ,于DC培养的当天加入 2 0 %体积的肝癌细胞上清液或等体积完全培养液 ,于更换培养液的同时亦半量更换肿瘤上清液。在培养的第 5天 ,收集加入等体积培养液R10的正常成熟DC(简称DC)和加入肝癌细胞上清液培养的DC(DC +SN)。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免疫表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其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胶漂移实验检测NF κB表达。结果 加入肝癌细胞上清液培养的DC ,与正常成熟的DC比较 ,MHCI类分子阳性率由 74 8%降为 5 9 2 %、MHCII类分子阳性率由 72 5 %降为 2 5 7%、CD80和CD86分子阳性率分别由 4 6 6 %和 36 7%降至 14 1%。其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亦明显下降 ,当刺激细胞∶反应细胞为 1∶80、1∶4 0、1∶2 0、1∶10时 ,DC组的3 H TdR掺入率分别为 8 0× 10 3 、12 0× 10 3 、14 8× 10 3 、18 2× 10 3 ,明显高于DC +SN组的 0 9× 10 3 、0 6× 10 3 、0 6×10 3 、0 6× 10 3 。胶漂移反应见加入肝癌细胞上清液培养的DC中的NF κB表达条带缺失。结论 肝癌细胞上清液可以抑制DC的最终成熟 ,导致其T细胞刺激能力下降 ,其机制可能与NF κB信号传导通路受抑制有关。
邱双健叶胜龙吴志全樊嘉汤钊猷
关键词:肝癌细胞上清液NF-ΚB树突状细胞T细胞增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