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00288)

作品数:7 被引量:33H指数:4
相关作者:顾玉东徐建光徐文东李占玉虞聪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臂丛
  • 3篇神经根
  • 3篇神经移位
  • 3篇撕脱
  • 3篇撕脱伤
  • 3篇膈神经
  • 3篇脊神经
  • 3篇脊神经根
  • 3篇根性撕脱伤
  • 3篇臂丛根性撕脱...
  • 2篇神经元
  • 2篇神经元可塑性
  • 2篇生理研究
  • 2篇全臂丛根性撕...
  • 2篇成年
  • 2篇成年大鼠
  • 2篇大脑
  • 2篇大脑两半球
  • 1篇带血供
  • 1篇血供

机构

  • 7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作者

  • 7篇徐建光
  • 7篇顾玉东
  • 6篇徐文东
  • 4篇李占玉
  • 1篇林森
  • 1篇徐文东
  • 1篇金少津
  • 1篇刘靖波
  • 1篇周文俊
  • 1篇林祥通
  • 1篇虞聪

传媒

  • 4篇中华手外科杂...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核医学杂...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兔膈神经移位术后早期轴浆流转运的核素显像研究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探讨在体核素显像检测膈神经移位术后早期再生轴浆流转运的可行性 ,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用13 1I 酪氨酸和99Tcm 亚甲基二膦酸盐 (MDP) ,通过计算机图像融合 ,在兔动物模型中分别对正常坐骨神经及移位后膈神经进行轴浆流核素显像。结果 正常兔坐骨神经内轴浆流转运速率为 3 0mm d。膈神经移位术后 1个月即可在再生良好组中测出13 1I 酪氨酸通过吻合口向远端转运 ,转运速率为 40mm d。在瘢痕组中发现13 1I 酪氨酸不能向远端转运。13 1I 酪氨酸在神经内的转运可用于在体示踪显像 ,与99Tcm MDP图像融合可对转运图像进行定位。
徐文东金少津徐建光林祥通顾玉东
关键词:核素显像臂丛根性撕脱伤
成年大鼠健侧颈7移位术后跨大脑两半球功能重组的脑电生理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 研究健侧颈,移位至患侧正中神经术后初级运动皮层跨大脑两半球功能重组的时程,初步探讨该重组的中枢机制。方法 将4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9组,即正常对照组(1个组),加左侧全臂丛根性撕脱模型和右侧(健侧)颈7移位模型两组在术后3个月、5个月、7个月、10个月共8个时间组,每组5只。采用运动皮层内微电极电刺激技术,定量评价成年大鼠患肢正中神经代表区在双侧初级运动皮层(初级运动皮层,MI)内的可塑性变化。结果在双侧MI电刺激:(1)正常对照组:一侧肢体的正中神经代表区只在其对侧Ⅷ出现。(2)左侧全臂丛根性撕脱模型:在术后3-10个月,患肢的正中神经代表区在双侧Ⅷ均能被诱发出来。(3)健侧颈,移位模型:术后3个月,患肢正中神经代表区在双侧MI均未出现。术后5个月,患肢正中神经代表区仅出现于患肢同侧MI。术后7个月,患肢正中神经代表区在双侧MI均出现。术后10个月,患肢正中神经代表区只出现于患肢对侧MI,代表区面积与正常对照无明显差异,且仍位于原前肢代表区。结论 在健侧颈7移位成年大鼠模型上证实,在术后10个月初级运动皮层出现了跨大脑两半球的功能重组,并初步探讨了其可能的中枢机制。发现了成年哺乳动物周围神经解剖通路改变后发生跨大脑半球功能重组的脑电生理依据。
李占玉徐建光徐文东顾玉东
关键词:神经移位脊神经根神经元可塑性
进胸膈神经全长切断后的肺功能变化观察被引量:10
2006年
目的研究全长膈神经移位术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5例行全长膈神经移位肌皮神经术的全臂丛根性撕脱伤病人的术后肺功能进行回顾性分析。11例共随访42~48个月,4例在随访过程中失访。结果所有病例术后无呼吸功能障碍,胸部X线片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术侧膈肌麻痹和抬高(高1.0~1.5个肋间)。肺功能参数如肺活量、肺活量占预期值的百分比、残气量、肺总量、功能残余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在术后1年均恢复到术前水平,但所有病例的最大吸气压值即使在术后4年仍比预期值有明显降低(平均降低20%)。结论单侧膈神经完全切断后的肺功能参数均在术后1年内逐渐恢复到术前水平。
徐文东顾玉东刘靖波虞聪徐建光
关键词:臂丛神经膈神经肺功能
成年大鼠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初级体感皮层可塑性变化的脑电生理研究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探讨成年大鼠一侧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双侧初级体感皮层可塑性变化的规律。方法将30只SD雄性大鼠分为6组,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术后1d、7d、1个月、3个月、1年共5个时间组,每组5只。采用体感皮层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记录法,定量评价一侧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双侧初级体感皮层(Sml)可塑性变化的时程。结果术后不同时间段电刺激患爪正中神经支配区,在双侧Sml均未诱发出SEP。电刺激健侧前爪正中神经支配区,在健爪同侧Sml未记录到SEP,只在其对侧Sml记录到SEP;但不同时间段的SEP位点数目均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结论成年大鼠的初级体感皮层仍具有可塑性,一侧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诱发了双侧Sml动态的功能重组。两大脑半球相对应的同位区域之间存在着维持半球间平衡和协调的特殊机制。健侧前爪体感代表区的扩大可提高健爪的感觉辨别能力,以部分代偿患肢感觉功能的丧失。
李占玉徐建光徐文东顾玉东
关键词:臂丛脊神经根神经元可塑性
带与不带血供的全长膈神经移位临床应用比较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比较带与不带血供的全长膈神经移位的临床疗效,并探讨长段神经缺损时,是否应行带血管神经移植。方法1999年8月~2000年3月,对15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在电视胸腔镜下行全长膈神经移位肌皮神经吻合术,其中男13例,女2例,均为臂丛神经根性损伤。随机分为A、B及C组,每组5例。A组:保留膈神经起点、游离全长膈神经;B组:保留颈段膈神经、游离胸段膈神经;C组:游离胸段膈神经时带入其伴行血管。膈神经全部移位至肌皮神经。术后行电生理和临床检查,比较肱二头肌功能。结果游离膈神经长度较传统膈神经移位手术增加:A组17.8±1.1cm、B组10.2±1.0cm、C组8.8±0.5cm。A组与B、C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12例获随访28~35个月。3组均在术后5个月左右出现肱二头肌新生电位,6个月左右肱二头肌肌力恢复至3级,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床血供良好的条件下,较细的长段神经进行游离,以及长段神经移位时,带与不带血管疗效无差异。
徐文东顾玉东糜菁熠林森周文俊徐建光
关键词:膈神经神经移位带血供
胼胝体切断对健侧C7移位术后跨大脑两半球功能重组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明确胼胝体在健侧C7移位术后跨大脑两半球功能重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健侧C7移位模型术后和胼胝体切断术后3个月、5个月、7个月、10个月共9组。采用运动皮层内微电极电刺激技术,定量评价大鼠患肢正中神经代表区在双侧初级运动皮层(MI)内的可塑性变化。[结果]健侧C7移位正中神经术后3个月,患肢正中神经代表区在双侧MI均未出现,术后5个月则仅出现于患肢同侧MI,术后7个月在双侧MI均出现,术后10个月则只出现于对侧MI。而胼胝体切断术后5、7和10个月,患肢正中神经代表区均只出现于患肢同侧MI。[结论]在健侧C7移位大鼠模型上证实术后10个月内运动皮层出现了跨大脑两半球的功能重组,胼胝体在该重组中起关键的通道作用。
李占玉徐建光徐文东顾玉东
关键词:臂丛脊神经根神经损伤神经移植
成年大鼠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对侧运动皮层可塑性变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 探讨成年大鼠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不同时间段对侧运动皮层的可塑性变化。方法 将 3 0只SD雄性大鼠分为 6组 ,即正常对照组和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术后 1d、7d、1个月、3个月、1年共 5个时间组 ,每组 5只。采用皮层内微电极电刺激技术 ,定量评价大鼠左前肢代表区内的可塑性变化。结果 术后不同时间组在原前肢代表区内可诱发出不同的运动类型 ,包括左侧胡须、下颌、颈部和左下肢 4个部位点的运动 ,但只有颈部位点自始至终占据着术前前肢代表区。结论 成年大鼠的运动皮层仍具有可塑性 ,术后对侧运动皮层在术前前肢代表区发生了功能重组 ,并且这种功能重组是动态变化的。
李占玉徐文东徐建光顾玉东
关键词:成年大鼠全臂丛根性撕脱伤脑功能重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