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00275)

作品数:19 被引量:72H指数:6
相关作者:胡先贵邵成浩刘瑞张怡杰唐岩更多>>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胰腺
  • 16篇肿瘤
  • 15篇胰腺肿瘤
  • 15篇腺肿瘤
  • 4篇血管
  • 4篇治疗学
  • 4篇细胞
  • 3篇胰头
  • 3篇抑素
  • 3篇切除
  • 3篇切除术
  • 3篇腺癌
  • 3篇腺病
  • 3篇腺病毒
  • 3篇淋巴
  • 3篇内皮
  • 3篇内皮抑素
  • 3篇基因
  • 3篇病理
  • 2篇胰腺癌

机构

  • 18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18篇胡先贵
  • 17篇邵成浩
  • 16篇张怡杰
  • 16篇刘瑞
  • 13篇唐岩
  • 11篇金钢
  • 6篇吕纯业
  • 5篇周颖奇
  • 3篇何天霖
  • 2篇金刚
  • 1篇虞慧婷
  • 1篇曹贵松
  • 1篇胡志浩
  • 1篇高莉

传媒

  • 11篇第二军医大学...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胰腺病学
  • 1篇Journa...
  • 1篇中华胰腺病杂...

年份

  • 1篇2009
  • 3篇2007
  • 2篇2006
  • 12篇2005
  • 1篇2004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胰腺间变癌的临床病理特点——附6例报告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胰腺间变癌是少见的胰腺外分泌恶性肿瘤,本文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胰腺间变癌的临床特点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本组6例,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45~74岁.肿瘤位于胰头3例,胰体尾3例.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其中1例作肠系膜上静脉切除重建术,另1例同时行肠系膜上动、静脉切除重建术.3例胰体尾肿块,2例行胰体尾切除、脾切除术,另1例肿瘤已侵犯周围脏器,行全胃、结肠脾曲、腹腔动脉切除术.病理检查:肿瘤细胞呈多形性,可见圆形、卵圆形、多边形和梭形的肿瘤细胞,核大深染,异型明显,也可见巨核或多核的瘤巨细胞及破骨细胞样巨细胞.随访5例,术后平均生存5.5月,均死于肿瘤腹腔内和肝脏转移.结论胰腺间变癌组织学特点为肿瘤细胞的多形性,并可见巨核或多核的巨细胞或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呈侵袭性生长,易侵犯周围脏器、大血管和发生肝脏、淋巴结转移,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邵成浩胡先贵高莉唐岩刘瑞张怡杰周颖奇金钢
关键词:病理特点胰腺肿瘤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反义核酸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和血管生成的影响被引量:13
2006年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反义核酸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和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构建反向插入VEGF165基因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Ad-αVEGF)。18只裸鼠皮下接种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随机分成3组(n=3),1周后瘤体内分别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100μl,PBS对照组)、报告基因LacZ重组腺病毒(100μl,Ad-LacZ对照组)、反义VEGF重组腺病毒(100μl,Ad-αVEGF治疗组),隔日1次,共4次。1个月后处死动物。PCNA染色、TUNEL法和CD31染色观察反义VEGF165基因转染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和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Ad-αVEGF治疗组PCNA阳性表达率为(38.1±6.8)%,较LacZ组(89.6±4.3)%、PBS对照组(92.1±5.2)%明显降低(P<0.01),LacZ组与PBS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αVEGF治疗组细胞凋亡率(32.3±3.8)%,明显多于LacZ组(8.6±7.6)%和PBS对照组(9.9±4.2)%(P<0.01),LacZ组与PBS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αVEGF治疗组肿瘤微血管密度(12±3),明显少于LacZ组(26±5)和PBS对照组(25±4)(P<0.01),LacZ组与PBS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义VEGF165基因转染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增加细胞凋亡,减少了肿瘤内微血管数量,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邵成浩胡先贵刘瑞张怡杰唐岩曹贵松
关键词:胰腺癌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微血管肿瘤生长
努力提高胰腺癌术后长期生存率被引量:8
2005年
胰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术后5年生存率仍然不到5%。早期诊断的困难、术后易复发和肝转移及缺乏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是术后长期生存率无法提高的主要原因。提高术后长期生存率应从两个方面努力:重点监测高危人群以早期发现胰腺癌;专业化、规范化的手术治疗及合理的病例选择以提高肿瘤的根治性水平。
胡先贵
关键词:胰腺肿瘤预后
壶腹周围肿瘤的再探查手术治疗(附58例报告)
2005年
目的:总结58例壶腹周围肿瘤再次手术探查的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壶腹周围肿瘤病例再次手术的临床及预后资料。结果:再次手术距首次手术时间为0.75个月至9年,中位时间3个月。经术前影像学评估无肿瘤转移和胰周大血管包裹后由胰腺外科专业组医师再次手术,再切除率为91.4%(53/58),有3例联合肠系膜上静脉切除重建。手术死亡率为3.4%(2/5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1%(7/58)。平均手术时间为(5.3±1.9)h;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140±970)ml。随访表明:17例周围淋巴结转移术后存活9~18个月,平均(14.4±5.3)个月;无转移患者存活12~42个月,平均(28.2±15.8)个月。13例患者存活8~42个月,至今尚健在。结论:术前准确的影像学评估和手术医师的专业化是再探查切除肿瘤的关键,提高手术安全性可使再次手术切除肿瘤获得良好预后。
胡先贵邵成浩刘瑞张怡杰周颖奇金钢唐岩
关键词:胰腺肿瘤外科手术
96例胰头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生存率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以区域淋巴结廓清为重点的胰头癌根治术后生存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Cox模型分析1996~2004年间的96例以区域淋巴结廓清为重点的胰头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生存率与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CA199水平、肿瘤大小、肿瘤组织学分型、淋巴结转移等指标的关系。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96例患者术后1、2、3、5年的存活病例数分别为55、30、15、7例,1、2、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8.1%、54.9%、37.0%、23.1%。患者术后生存率与肿瘤大小(P<0.0001)、肿瘤组织学分型(P=0.0005)、有无淋巴结转移(P=0.0092)显著相关,而与其他指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胰头癌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以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对手术预后有重要影响;在重视胰头癌早期诊断的同时,加强手术彻底性对提高胰头癌的长期生存率至关重要。
张怡杰胡先贵唐岩刘瑞金钢邵成浩何天霖虞慧婷
关键词:胰腺肿瘤外科手术淋巴结廓清生存率
携带人Endostatin基因的腺病毒治疗胰腺癌移植瘤
2009年
目的观察携带人Endostati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hEnd对裸鼠胰腺癌移植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胰腺癌细胞株SW1990细胞皮下注射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Ad—hEnd组、报告基因LacZ重组腺病毒组(Ad—LacZ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重组腺病毒200μl瘤内注射,隔日1次,共4次。观察移植瘤的生长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结果移植瘤成瘤率100%。治疗后4周,Ad—hEnd组、Ad-LacZ组和对照组移植瘤体积分别为(921.9±279.7)mm3、(2804.4±553.5)mm3和(3040.6±487.6)mm3;瘤重分别为(1.19±0.18)g、(2.38±0.42)g和(2.41±0.47)g;VEG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6.3±7.1)%、(81.2±6.6)%和(79.4±6.2)%;MVD分别为12±4、27±5和25±6;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1.2±5.4)%、(9.4±4.9)%和(8.5±3.7)%。与Ad—LacZ组和对照组比较,Ad·hEnd组以上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Ad—LacZ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组腺病毒介导的hEndostatin基因可抑制胰腺癌的生长和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可用于胰腺癌抗血管生成的基因治疗。
吕纯业胡先贵张怡杰刘瑞金钢邵成浩
关键词:胰腺肿瘤内皮抑素类腺病毒
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对胰头部小胰癌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有无淋巴转移、神经侵犯对胰头部小胰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48例胰头部小胰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8例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30~83岁。病理检查:肿瘤直径均在2cm以下,管状腺癌45例,乳头状腺癌2例,腺鳞癌1例。分化程度:高分化8例,中分化33例,低分化7例。淋巴结转移17例,胰周神经侵犯25例。随访表明,无淋巴结转移和神经侵犯的病例术后平均生存(28.7±16.8)个月,比有淋巴结转移和(或)胰周神经侵犯的明显延长(P<0.01)。结论:淋巴结转移和神经侵犯是小胰癌重要的预后因素。胰头部小胰癌超过半数以上存在淋巴结转移和神经侵犯,应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和广泛的腹膜后软组织切除以争取较好的预后。
邵成浩胡先贵张怡杰刘瑞金钢唐岩
关键词:胰腺肿瘤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预后
无症状胰腺肿瘤3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总结无症状胰腺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意外发现的无症状胰腺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38例,男14例,女24例。年龄22~86岁,平均(50.2±16.2)岁。病程1d至7年。肿瘤位于胰头17例,胰体尾21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1例,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3例,肿瘤局部切除术1例,节段性胰腺切除术8例,胰体尾、脾切除术15例。术后病理:胰腺导管癌5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13例(2例恶性),浆液性囊腺瘤8例,黏液性囊腺瘤8例,囊腺癌1例,恶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2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例。恶性肿瘤共10例,占26.3%(10/38)。随访表明,除3例胰体癌术后6个月死于肝转移外,其余患者已健康生存11个月至8年。结论:无症状胰腺肿瘤多为良性肿瘤,部分为恶性肿瘤,应积极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高,预后良好。
邵成浩胡先贵刘瑞张怡杰周颖奇金钢唐岩
关键词:胰腺肿瘤治疗学
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诊治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总结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1991至2004年我院收治的43例胰腺黏液性囊腺瘤和囊腺癌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3例,男22例、女21例;黏液性囊腺瘤20例,年龄30~71岁,平均年龄(48.6±11.4)岁,病史10d至2年,肿瘤平均大小(9.2±2.4)cm;黏液性囊腺癌23例,年龄37~78岁,平均(52.3±11.9)岁,病史3个月至11年,肿瘤平均大小(14.2±6.3)cm。临床表现主要为病程相对较长的上腹部肿块和疼痛;辅助检查无明显特征性。行根治性切除术32例,囊肿外引流术1例,囊肿空肠吻合术2例,恶性肿瘤姑息性手术6例,未手术2例。术后随访,黏液性囊腺瘤术后无复发及转移,黏液性囊腺癌5年生存率为60%。结论:黏液性囊腺瘤是癌前病变,从黏液性囊腺瘤到囊腺癌是一个逐渐演变过程,进展相对缓慢,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确诊困难,根治性切除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术后预后较好。
吕纯业胡先贵张怡杰刘瑞邵成浩金刚唐岩
关键词:胰腺肿瘤囊腺癌治疗学
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和治疗(附8例临床报告)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结果:本组8例胰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27~67岁,平均年龄(42±15)岁。肿瘤位于胰头部7例,胰体部1例。8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肿瘤切除+节段性胰腺切除术2例(1例加行区域淋巴结清扫术),行扩大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2例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1例合并肠系膜上动静脉切除重建),行经典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因肝脏广泛转移行肝肿块切除活检+胆囊切除+胆总管空肠吻合术1例。术后病理检查:均诊断为胰腺神经内分泌癌,典型类癌2例,不典型类癌3例,小细胞癌3例;瘤体直径4~12cm,均呈浸润性生长;淋巴结转移3例,侵犯十二指肠4例,侵犯胆总管1例,侵犯肠系膜上动静脉1例,侵犯下腔静脉1例,肝转移1例。随访6例,5例存活至今,1例术后第8个月死于肝转移。结论:胰腺神经内分泌癌呈浸润性生长,大多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确诊依赖病理学检查,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能改善预后,预后较好。
吕纯业胡先贵张怡杰刘瑞邵成浩金刚唐岩
关键词:胰腺肿瘤治疗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