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2007022)

作品数:8 被引量:15H指数:3
相关作者:张锡坤姜勇卢静李希窦可阳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审美
  • 2篇审美观
  • 2篇审美观照
  • 2篇经传
  • 2篇观照
  • 2篇俯仰
  • 1篇大雅
  • 1篇雕龙
  • 1篇独化
  • 1篇虚静
  • 1篇易传
  • 1篇易经
  • 1篇原象
  • 1篇中国古代美学
  • 1篇上古
  • 1篇上古文化
  • 1篇生生
  • 1篇诗经
  • 1篇诗性
  • 1篇诗性品格

机构

  • 8篇吉林大学
  • 1篇长春医学高等...

作者

  • 4篇张锡坤
  • 3篇姜勇
  • 1篇窦可阳
  • 1篇李希
  • 1篇卢静

传媒

  • 5篇华夏文化论坛
  • 3篇吉林大学社会...

年份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易经》卦爻辞的诗性品格被引量:1
2010年
《易经》卦爻辞的写定虽经历了一个增色润饰的过程,但其骨干成分自始就是歌诗,而非韵文。这些歌诗的来源,也应早于《诗经》。《易经》卦爻辞的歌诗成分意味着:占卜乃是人类早期"诗性智慧"的表达,是中国"素朴玄学"的代表形态。由《易经》的素朴玄学到《易传》的精微形上学,是一体相连的创造性过程。《易经》与《易传》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姜勇
关键词:卦爻辞歌诗诗性智慧
生生之象:“原象”与象思维被引量:3
2010年
本文对中国传统象思维中的"原象"做了阐发。象思维之"象"作为非实体性范畴,它周流不息、永远处在生生不已的流动与转化的状态之中,它与人的关系并不是外在的"对象化"的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道通为一"的整体之象之中。这样,象思维之"象"就完全可以被形容为"合天人、通物我"的、动态整体的"生生"之象。
卢静窦可阳
关键词:原象
《周易》经传美学研究三题
2008年
《易经》"含章之美"的研究兼顾了文献考据与义理阐释两个层面,以"章"为中国美学发生的起点,切合先秦美学思想成果是以工艺美学之章为根基的、是由此而生发出来的这一历史实际。离要求章的"绚丽繁富"之美,贲要求章的"素朴简淡"之美;两种审美趣味之间的张力,在道家和先秦工艺中都有表现。《周易》包含了"繁缛富丽"、"气韵生动"和"素朴简淡"三种美感类型;在艺术史上,"气韵生动"与"繁缛富丽"渐趋对立,而与"素朴简淡"走向亲和。
姜勇
关键词:易经
闲话风水
2007年
风水是非等同于迷信又非等同于科学的文化现象。它讲究龙脉和明堂,以龙、穴、砂、水、向为阴宅的五要素。阳宅的基础是自然方位系统,并且是与其派生的文化方位系统的结合。
张锡坤
关键词:风水
俯仰宇宙审美观照源起之再追索--从《诗经·大雅·旱麓》的“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谈起被引量:3
2010年
俯仰宇宙审美观照的源起不止于《易传》,还应上溯至殷周之际的《易经》。《诗经.大雅.旱麓》的"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这一兴象,标志着俯仰宇宙审美观照的确立和形成。《易经》之《观》卦,为其源起提供了三个前提条件:1)共同的宇宙观背景:在易卦是上下四方的规范而有序,在《诗经》是上下四方观念之成熟;2)共同的核心观念:《观》卦之"观我生"与《旱麓》"岂弟君子"均指向道德自律、亲和臣民,及在此基础上六四爻辞"观国之光"、"岂弟君子,遐不作人"相应,可谓一脉相承;3)《观》卦之"观"首创"兴"的规范化形式,规范"兴"从自然物象向人文事象引申。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以上三个前提可视为"间接接受";"鸢飞鱼跃"兴象的整合对以"鸟、鱼"为兴象的爻辞,可视为"直接接受"。
张锡坤卢静
中国古代审美观照的拓展与深化--论郭象“独化”哲学中的“俯仰”与“虚静”的整合被引量:3
2011年
郭象"独化"哲学的崇"有"把自然山水审美引向独立,相当于掀起一场美学革命。这其中包括对俯仰与虚静两种审美观照的整合,深深影响了此后美学思想发展进程的基本走向。俯仰与虚静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俯仰有"观物取象"之长,亦有思维的类比受限之短;虚静有排斥外通感物之短,亦有拓展心灵自由之长。郭象的"无心玄应,唯感是从"则构成二者的交融互补。其经"无心"过滤清洗过的"唯感是从",一方面以俯仰的类比之短补入虚静的心灵自由之长,另一方面以隔绝外通之短补入俯仰的接物之长。中古山水审美的"寓目辄书"蔚然成风、"巧言切状"的追求及"目击道存"的观照方式的确认和推行,均得益于这种整合。它既是对庄子虚静排除具体感性的改造,又是对其"目击道存"理论依据的创造性发展,从而大大拓展和深化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照。
张锡坤李希
关键词:中国古代美学审美观照郭象俯仰虚静
“物”的上古文化意涵——以《易传》为中心的观念考察被引量:3
2007年
在上古时期,言"物"往往兼包了"事"。在礼乐文教的影响下,"物"既被礼收摄、又被礼归约,其结果是对"物"提出了"位"的要求。由孔子的"推",至《易传》的"通感",儒家万物一体同仁的思想规模已具。上古时期的"物"观念,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质。
姜勇
关键词:通感
西周雅乐的刚健风貌与刘勰的“风骨”--《文心雕龙·风骨》“刚健”之再溯源被引量:2
2009年
"风骨"之意涵不仅以《易传》的乾阳"刚健"说为其理论来源,对它的诠释还应上溯至西周的雅乐乐奏。西周雅乐是一种庙堂典礼音乐,其主体结构是打击乐。打击乐重节奏而轻旋律,审美倾向是偏于刚健的。《乐记》是西周礼乐实践经验的总结,其雅乐理论为西周雅乐与"风骨"的中介。通过《乐记》的影响与渗透,《文心雕龙》为"风骨"提供了宏阔的理论背景;《风骨》的"风力遒"与《乐记》的"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在外在风貌上完全一致;"骨髓峻"与《乐记》的"大乐必易,大礼必简",在形式的简洁质朴上有着内在关联。以审美超出政治教化之上,源出于更高的本体世界,又是《风骨》与以政治标准为唯一的《乐记》雅乐理论的不同之处。
张锡坤
关键词:《乐记》刚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