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034103)

作品数:1 被引量:7H指数:1
相关作者:黄煌渊姜建元马晓生王立勋吕飞舟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蛋白
  • 1篇转染
  • 1篇细胞修复
  • 1篇慢病毒
  • 1篇慢病毒介导
  • 1篇慢病毒载体
  • 1篇介导
  • 1篇基因
  • 1篇基因转染
  • 1篇骨髓
  • 1篇骨髓间质
  • 1篇骨形成
  • 1篇骨形成蛋白
  • 1篇骨形成蛋白-...
  • 1篇干细胞
  • 1篇干细胞修复
  • 1篇病毒介导
  • 1篇病毒载体

机构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1篇吕飞舟
  • 1篇王立勋
  • 1篇马晓生
  • 1篇姜建元
  • 1篇黄煌渊

传媒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年份

  • 1篇2008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慢病毒介导骨形成蛋白-2基因转染骨髓间质干细胞修复大鼠颅骨骨缺损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观察携带人骨形成蛋白-2(hBMP-2)基因的慢病毒(lentivirus)转染骨髓间质干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对大鼠颅骨极量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300~350g雄性SD大鼠取股骨骨髓体外培养扩增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以lentivirus载体介导hBMP-2基因转染BMSC,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将细胞接种于经纤维连接蛋白修饰的β-磷酸三钙(β-TCP),共同培养10d。30只大鼠均造成颅骨极量缺损(直径8mm)模型,分为Lev—BMP2转染细胞+β—TCP组(A组:n=10);BMSC +β-TCP组(B组:n=10);β—TCP组(C组:n=10)于第4、8、12、20周从影像学及组织学角度观察比较颅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无论X线摄片及组织切片均表明,A组颅骨骨缺损修复优于同期的B组和C组。在各时间点A组和B组在植骨区均有新骨形成,而C组仅见边缘区成骨。术后20周新生骨小梁相对体积(TBV,%)A组为(60.83±11.49),B组为(40.37±9.02),C组为(18.37±6.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ev-BMP2转染BMSC复合β-TCP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对大鼠颅骨极量骨缺损有较好的修复效果。
王立勋吕飞舟马晓生黄煌渊姜建元
关键词:骨形成蛋白-2慢病毒载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