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F00019)

作品数:10 被引量:55H指数:4
相关作者:郑秋红谢云青龚福生郑天荣汪相如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省肿瘤医院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细胞
  • 6篇树突
  • 4篇杀伤
  • 4篇树突细胞
  • 3篇杀伤细胞
  • 3篇肿瘤
  • 3篇腺癌
  • 3篇免疫
  • 3篇抗肿瘤
  • 3篇基因
  • 3篇肺腺癌
  • 3篇癌细胞
  • 2篇信使
  • 2篇树突状
  • 2篇树突状细胞
  • 2篇体外
  • 2篇重组腺病毒
  • 2篇细胞集落
  • 2篇细胞因子
  • 2篇腺癌细胞

机构

  • 7篇福建省肿瘤医...
  • 3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郑秋红
  • 9篇谢云青
  • 8篇龚福生
  • 6篇汪相如
  • 6篇郑天荣
  • 4篇应敏刚
  • 4篇陈蓉明
  • 2篇陈路川
  • 1篇吴君心
  • 1篇林晓为
  • 1篇林绍峰
  • 1篇王晓盈
  • 1篇胡廷辉
  • 1篇杨建伟
  • 1篇陈奕贵
  • 1篇魏植强
  • 1篇陈刚

传媒

  • 3篇中华肿瘤防治...
  • 2篇肿瘤防治杂志
  • 2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中国肿瘤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GM-CSF重组腺病毒转染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利用GMCSF重组腺病毒转染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并与细胞因子培养的DC进行生物学特性的比较。方法:将GMCSF重组腺病毒转染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或用重组细胞因子GMCSF,诱导培养获得DC,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DC表面形态变化,FACS分析GMCSF基因转染对DC表面免疫分子表达的影响,Westernblot鉴定GMCSF的表达,ELISA检测IL12分泌水平,MTT法检测DC激发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GMCSF重组腺病毒转染外周血单核细胞,能扩增获得DC,该DC高表达CD1a、HLADR、CD80和CD86等免疫分子,并表达细胞因子GMCSF和IL12,对同种异体淋巴细胞有更强的刺激活性。结论:用GMCSF重组腺病毒可从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扩增到DC,为DC瘤苗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
龚福生郑秋红郑天荣谢云青陈蓉明汪相如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基因重组腺病毒
树突状细胞对自体CIK细胞体外杀伤肺腺癌细胞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4
2005年
目的:研究人外周血树突细胞(dendriticcell,DC)对自体CIK细胞体外杀伤肺腺癌细胞的影响,以期获得具有抗原特异性杀伤功能的细胞毒活性细胞,并分别对CIK、LAK和CD3AK的杀伤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采用某一肺腺癌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NC),经体外诱导分别扩增出CIK、LAK、CD3AK和DC细胞,再将靶细胞抗原孵育过的DC同三种细胞共同培养,通过镜下动态观察CIK联合DC对癌性胸腔积液中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并利用MTT法检测CIK联合DC体外杀伤人肺腺癌细胞系(SPC-A1)的活性,同时比较CIK、LAK和CD3AK三种细胞的体外杀瘤活性。结果:CIK-A-DC的杀伤活性最强为92.3%,明显高于单纯CIK的59.7%和DC-CIK的79.8%,(P值分别为0.025和0.042),提示CIK-A-DC细胞对肿瘤杀伤的特异性。而DC-CIK的杀伤活性为79.8%,也高于单纯CIK对照组59.7%,P=0.034,说明DC具有明显增强CIK细胞杀瘤活性的功能。同时,不论从单纯CIK、LAK、CD3AK细胞毒活性,或是从三种细胞联合DC的细胞毒活性比较,CIK细胞较后两种细胞都具有更强的杀伤活性,P值分别为0.038和0.022。联合DC的自体CIK细胞体外杀瘤活性显著增强,CIK细胞的杀伤活性显著高于LAK、CD3AK两种细胞。结论:DC可明显提高自体CIK细胞的体外杀瘤活性。
郑秋红郑天荣谢云青陈蓉明龚福生汪相如
关键词:杀伤细胞淋巴因子激活
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诱导CIK对胃癌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探讨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诱导CIK(cytok ineinduced killer)的杀伤作用。[方法]联合应用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白介素-4(IL-4)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培养DC,用人胃癌细胞SGC提取肿瘤抗原致敏DC,流式细胞仪检测致敏前后DC表型的变化,用人胃癌细胞SGC提取肿瘤抗原致敏DC诱导CIK,用MTT法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及原致敏DC诱导CIK对SGC的杀伤效应。[结果]①利用GM-CSF及IL-4可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获取DC,肿瘤抗原可促进DC的成熟,肿瘤抗原致敏可促进DC成熟,细胞表面分子HLA-DR、CD83、CD86升高,CD14下降。②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提示成熟的DC可促进CIK细胞增殖。③SGC肿瘤抗原致敏DC诱导CIK对胃癌细胞SGC有特异性的杀伤作用,随着效靶比的升高,杀伤效应随之增强。[结论]抗原致敏的DC可通过诱导特异性CIK细胞及促进CIK细胞增殖两方面显著提高CIK细胞的杀瘤效应。
胡廷辉应敏刚郑秋红龚福生谢云青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CIK
细胞因子裸质粒DNA的抗肿瘤研究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探讨瘤体内直接注射细胞因子裸质粒DNA (pcDNA3.1-GM -CSF和 pcDNA 3.0 -IL -15基因 )对小鼠肺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 pcDNA 3.1-GM -CSF基因和 pcDNA 3.0 -IL -15基因 2种细胞因子基因直接注射到小鼠肺腺癌瘤体内 ,采用病理分析和免疫组化方法 ,对 pcDNA 3.1-GM -CSF和pcDNA 3.0 -IL -15转基因治疗后的小鼠肿瘤组织进行分析。结果 应用 pcDNA3.1-GM -CSF和 pcDNA 3.0 -IL -15裸质粒DNA ,通过直接注射均可抑制肿瘤生长。经pcDNA 3.1-GM-CSF和 pcDNA 3.0 -IL -15基因治疗后 ,肺癌组织内可见有部分坏死 ,瘤体内有大量炎性细胞及部分树突状细胞浸润。细胞因子GM -CSF和pcDNA 3.0 -IL -15基因在肿瘤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结论 细胞因子裸质粒pcDNA 3.1-GM -CSF和pcDNA3.0 -IL -15直接注射 ,可以在组织中表达 。
郑秋红龚福生汪相如谢云青陈刚郑天荣
关键词:肺腺癌细胞因子病理分析免疫组织化学动物实验
直肠癌术后放化疗联合DC-CIK回顾性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放化疗联合树突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疗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直肠癌根治术后行放化疗联合DC-CIK细胞疗法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AJCC(1997)中的TNM临床分期、手术方式、术后辅助化疗的方案、是否实施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是否接受术后辅助放疗为指标,采用1∶2配对方法在同期接受直肠癌根治术但未接受DC-CIK细胞疗法的患者中选择82例作为对照,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法分析直肠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对比两组的3年生存率(OS)和3年无病生存率(DFS)。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是否实施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是否实施DC-CIK治疗为直肠癌预后的影响因素。术后辅助放疗是Ⅱ、Ⅲ期直肠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TNM分期、是否实施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是否接受术后辅助放疗、是否实施DC-CIK治疗是Ⅱ、Ⅲ期直肠癌的独立预后因素。DC-CIK治疗组3年生存率(OS)(73.2%vs56.1%),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CIK治疗组3年无病生存率(DFS)(58.5%vs41.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NM分期、是否实施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是否接受术后辅助放疗、是否实施DC-CIK治疗是Ⅱ、Ⅲ期直肠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直肠癌根治术后放化疗联合DC-CIK细胞疗法有可能改善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
魏植强杨建伟陈路川郑秋红应敏刚
关键词:化学疗法树突细胞细胞因子类
CIK与DC细胞联合治疗145例晚期恶性实体瘤被引量:21
2007年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和树突状细胞(DC)联合治疗晚期肿瘤。方法从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经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产生DC细胞,淋巴细胞经干扰素γ(IFN-γ)、IL-2、CD3单抗和IL-1α体外诱导产生CIK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IK的表型,并回输患者进行治疗,至少接受3次治疗。结果82例可评价病灶的患者中,3例完全缓解(CR),7例部分缓解(PR);31例不可评价病灶的患者中,7例患者胸腹水消失,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CD3+和CD8+明显升高(P<0.05)。结论CIK细胞治疗晚期恶性实体瘤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一种有效的免疫治疗手段。
应敏刚郑秋红陈奕贵谢云青龚福生陈路川吴君心郑天荣
关键词:杀伤细胞树突细胞免疫疗法
人热休克蛋白70的原核表达和纯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人源性热休克蛋白70基因并纯化表达产物。方法以人HSP0 c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进行扩增,将PCR产物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0a上,将重组质粒pET30a-HSP70转化大肠杆菌BL21上,经IPTG诱导后,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及Western blot验证并纯化。结果应用PCR方法扩增出约1900bp的目的片段;经酶切鉴定和DNA测序证实,HSP70基因成功地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上;转入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经IPTG诱导后,进行SDS-PAGE,发现在分子量约为70kD处有蛋白表达,Western blot证实其为目的蛋白,纯化后的HSP70纯度达到90%以上。结论在大肠杆菌中已成功地表达了HSP70蛋白并且经过纯化,为研究HSP70的结构、功能及临床应用提供了必要条件。
应敏刚林绍峰谢云青郑秋红
关键词:热休克蛋白70基因重组原核表达纯化
GM-CSF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构建人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 激因子(GM CS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为进 一步研究GM CSF基因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应 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PCR方法,从重 组质粒pcDNA3.1 GM CSF扩增出GM CSF 基因片段,通过穿梭质粒pShuttle,将带有CMV 启动子的目的片段克隆入Adeno X腺病毒 DNA中,获得重组腺病毒DNA,通过脂质体转 染HEK293细胞,经包装扩增后,获得重组腺 病毒Adeno X GM CSF,PCR鉴定,ELISA法 检测表达产物。结果:含GM CSF基因的重组 腺病毒Adeno X GM CSF构建成功,经PCR鉴 定和DNA测序等证实了其正确性,重组腺病毒 上清液中GM CSF表达量达26ng/mL。结论: 含GM CS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构建成功。
郑秋红龚福生陈蓉明谢云青汪相如郑天荣
关键词: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腺病毒
人肺腺癌细胞系SPC-A1 mRNA修饰的树突状细胞体外抗肿瘤免疫反应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人肺腺癌细胞系SPC-A1mRNA转染的人外周血树突细胞(dendriticcell,DC)疫苗在体外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的能力。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PBMC),在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和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factor,GM-CSF)作用下诱导培养成DC。体外扩增、转录的方法获得人肺腺癌细胞系SPC-A1mRNA,并利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导入DC,流式检测转染后DC表面标记,并与淋巴细胞共孵育,激活T淋巴细胞,MTT法检测其对人肺腺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结果转染后的DC特异性表面标志及功能相关分子表达显著升高(CD8680·32±1·60;HLA-DR86·03±2·58;CD8326·97±1·62),诱导的特异性杀伤反应能力与经肿瘤细胞裂解物负载的DC、未经转染的DC及空白淋巴细胞组相比显著提高(80·34±2·71,P<0·01)。结论人肺腺癌细胞系SPC-A1mRNA转染的DC疫苗体外诱导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能力显著增强。
谢云青郑秋红郑天荣陈蓉明龚福生汪相如
关键词:树突细胞信使免疫
mRNA转染树突细胞协同CIK细胞体内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2008年
目的:研究人肺腺癌细胞系SPC-A1 mRNA基因转染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和细胞因子诱导活化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体内协同抗瘤活性。方法:按常规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分别诱导培养为DC和CIK细胞。将人肺腺癌细胞mRNA转染DC细胞,并将转染后成熟DC与CIK细胞混合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混合培养前后的CIK细胞表型变化,并通过建立人肺腺癌细胞移植模型研究其体内的协同抗肿瘤活性。结果:混合培养后的CIK细胞表面CD3+CD8+及CD3+CD56+表达显著升高,P<0.01;共孵育后的mRNA-DC-CIK细胞组与其余各组相比,体内肿瘤抑制效率明显增大。结论:利用该方法来负载DC瘤苗具有可行性,为临床上解决DC瘤苗因肿瘤抗原的来源困难问题及提高CIK细胞的特异性抗肿瘤活性提供实验依据,为肺癌的治疗开辟一种新的有效的免疫治疗策略。
谢云青林晓为郑秋红汪相如龚福生王晓盈
关键词:树突细胞杀伤细胞信使细胞毒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