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5054)
- 作品数:15 被引量:223H指数:9
- 相关作者:王劲松陈少勇孔祥伟陶健红段海霞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白银市气象局甘肃省气象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白银市科技计划项目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 兰州近50a冬季气温变化及其可能原因分析被引量:5
- 2013年
- 利用1960—2010年兰州等3站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兰州冬季气温变化及其可能成因。结果表明:近50 a兰州冬季气温、日较差、冷日数、冷积温及极端高、低温日数的变化速率均在1980s发生跃变。平均气温持续显著的增温,在1960s、1970s最低气温增温起主要作用,日较差、冷积温及极端低温日数显著减少,在1980s后由最低、最高气温共同增温所致,日较差减小变缓,冷积温稳定维持在较低水平,极端高温日数显著增加。大气环流异常和城市化共同影响,导致兰州冬季显著增温,二者对增温的贡献率分别约为37.24%和62.76%。1980s中期之后中高纬度欧亚上空对流层中层盛行纬向环流,两槽一脊的振幅减弱,西北地区位于中国上空异常反气旋西部偏南气流控制下,且同期城市热岛效应更加显著,这些均有利于兰州冬季增温。
- 孔祥伟陶健红
- 关键词:冬季气温城市化气候特征
- 中国西北地区1961~2009年无霜期的气候变化特征被引量:2
- 2012年
-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35个测站,1961~2009年历年逐日地面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子波分析、功率谱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49 a中国西北区无霜期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中国西北地区无霜期最长的地方在陇南–陕南,平均220 d以上,其次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地区平均200?d以上。无霜期最短的地方主要在青海高原,一般不足3个月。北疆-河西走廊120 d^140 d,甘肃河东–陕北150 d^160 d。2) 西北地区无霜期平均以3.8 d/10 a的速率增加,1987年有明显的突变现象。近49年来无霜期有显著的3年周期;3) 西北地区有90%的站点以2~5 d/10 a的速率延长。通过各年代际的变化来看,1960~1970年代大多数地方无霜期偏短,1980年代开始增加,1990年代有58%的站偏长,近10年,有92%的站无霜期偏长;4) 受气候变暖影响,寒冷日数减少,终霜冻提前,初霜冻推迟,无霜期延长。但对无霜期的贡献,终霜冻高于初霜冻。
- 陈少勇楼望萍张俊红王劲松
- 关键词:无霜期气候变化
- 西北地区晚霜冻结束日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被引量:27
- 2013年
- 利用西北地区135个测站,1961-2009年历年逐日地面最低气温和NCEP/NCAR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K检验、子波分析、功率谱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对近49a西北地区晚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晚霜冻结束日期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青海高原晚霜冻结束最晚,其次是北疆—河西走廊—宁夏,陇东—陕北,结束最早区为南疆和陇南—陕南。全区平均以1.9d/10a的速率提前,其中45%的站点显著提前(P<0.05),提前最大的地区在青海西北部—南疆东部,达5~8d/10a。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西北地区晚霜冻结束早且年际变化小,1997年有明显的突变现象,近49a来晚霜冻有显著的2.4a和2.7a周期。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地区晚霜冻的结束逐年提前,但近10a呈推迟趋势的站有所增多;影响西北地区晚霜冻的环流特征量主要有北非副高和极涡,与北非副高呈负相关,与极涡呈正相关。近10a晚霜冻结束偏迟的原因可能与极涡面积增大和北非副高面积减小有关;5月500hPa高度场合成分析表明,晚霜冻结束偏早年,亚洲北部盛行纬向环流,东亚大槽浅,西北地区受蒙古高压脊控制,不利于降温天气出现;晚霜冻偏迟年,亚洲北部盛行径向环流,西北地区上空不断有来自西北欧滑下的冷空气,易形成强降温天气。
- 陈少勇夏权王劲松楼望萍
- 关键词:晚霜冻气候变化环流
- 祁连山西缘戈壁过渡带地表温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7
- 2013年
- 采用肃北气象站1973-2010年地表温度和相关的气候要素实测资料,利用小波分析法等统计方法,分析戈壁过渡带地表温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近年来戈壁过渡带地表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冬季上升0.85℃/10a,最为突出,春一秋季基本为0.19~0.45℃/10a;年平均地温在1986年前后发生了由冷向暖的突变.利用观测站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年平均蒸发量资料以及春季平均风速与地表温度建立关系模型,表明拟合所得的地表温度与观测值之间的误差分别在0~1.2,0~1.3,0~1.5,0~2.2的小范围内波动.这说明地表温度对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年平均蒸发量资料以及春季平均风速都存在响应,其中风速对地表温度的变化具有突出的响应特征,即地表温度与风速之间表现为风速增大地表温度上升,或风速减小地表温度降低的特征.
- 王胜郭海瑛
- 关键词:地表温度气候环境
- 中国西北地区1961-2009年极端高温事件的演变特征
-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35个测站,1961—2009年历年逐日地面最高气温和NCEP/NCAR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子波分析、功率谱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49a西北地区高温事件的演变特征。...
- 陈少勇王劲松郭俊庭邢晓宾
- 关键词:极端高温气候变化环流
- 文献传递
- 中国西北地区初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被引量:26
- 2013年
-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35个测站,1961年-2009年历年逐日地面最低气温和NCEP/NCAR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子波分析、功率谱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2.49a中国西北区初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中国西北地区初霜冻开始最迟的地方在陇南-陕南,平均出现在11月上旬,其次是南疆盆地出现在10月中下旬;初霜冻开始最早的地方在青海高原,一般开始在8月下旬,其余的地方初霜冻开始在9月中下旬-10月上旬。初霜冻开始期的稳定性较差,特别是北疆、高原北部和南部;②西北地区初霜冻平均以1.8d/10a的速率推迟,1986年有明显的突变现象,近49a来初霜冻有显著的2~3a周期;③西北地区有85%的站点以(2-4)d/10a的速率推迟,通过各年代际的变化来看,1980年代以来有50%以上的站偏迟,特别是近10a,有接近90%的站偏迟:④从环流特征量分析,影响西北地区初霜冻的环流特征量主要有副高正相关和极涡负相关;10月500hPa高度场合成分析表明,初霜冻偏迟年,东亚大槽浅,西太副高偏西偏强,亚洲中北部盛行纬向环流,中国西北区处于新疆脊控制之下,不利于出现降温天气;初霜冻偏早年,乌山脊强,东亚槽深,西太副高偏东偏弱,亚洲中北部盛行径向环流,西北地区上空不断有来自乌山脊前的冷空气,易形成强降温天气。
- 陈少勇郑延祥楼望萍郭玉珍
- 关键词:初霜冻气候变化环流特征
- 中国干旱区与季风区夏季气温变化特征对比被引量:9
- 2010年
- 利用1961-2006年西北干旱区139站和东部季风区378站夏季平均气温资料,采用趋势系数、相关性检验等方法,对比分析了两个区域夏季气温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气温变幅分布,并对产生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受气候变暖大背景的影响,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夏季气温变化均为波动式上升趋势,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受夏季风影响不同,导致西北干旱区(0.24℃/10 a)的升温趋明显高于季风区(0.11℃/10 a),同时明显高于相同纬度区域的季风区(0.15℃/10 a)气温变化趋势。两个区域气温变幅空间变化分布上都存在明显的升温区域和气温变化相对较弱的区域,季风区在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到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变化不明显,黄河中下游以北的华北、东北地区有相对较明显的升温趋势;西北干旱区以明显的升温为主,尤其是以青海西部至蒙古高原西部形成的一带状区域为主要明显升温区,其最大升温率达到0.93℃/10 a,变化相对较弱的区域主要位于吐鲁番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 黄斌王劲松张洪芬
- 关键词:西北干旱区气温变化夏季
- 中国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影响区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对比分析被引量:8
- 2011年
- 利用我国西北干旱区138站、东部季风区375站1960~2006年47年的冬季气温资料,对其时空变化特征及气温变化倾向率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其变化异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干旱区与季风区的时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总体是在波动中呈一致的上升趋势,但西风地区的升温趋势较季风区更加明显;增温趋势与纬度有关,增温大区主要位于北方,其中以处于季风区的东北、华北北部和处于干旱区的西北地区的东北、西北和中南部地区最大,最大增温幅度≥0.6℃/10a,升温不明显的地区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川、贵、滇、湘一带;共同的天气气候背景及大尺度天气系统,在不同地区影响能力的大小以及北极涛动和东亚冬季风环流等是造成季风区和干旱区气温变化异同的主要原因。
- 张洪芬王劲松黄斌
- 关键词:西北干旱区冬季气温
- 近49a中国西北地区极端低温事件的演变特征
-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35个测站,1961—2009年历年逐日地面最低气温和NCEP/NCAR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子波分析、功率谱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49a中国西北区极端低温事件的演变...
- 陈少勇王劲松任燕乔立
- 关键词:气候变化环流
- NCAR CAM3全球气候模式对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变化的模拟检验被引量:13
- 2013年
- 以英国气象局哈德来环流中心提供的连续变化的海温和海冰资料为边界场,用NCAR CAM3全球气候模式对近百年来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变化进行模拟,然后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英国东安哥拉大学近100 a的CRUTEM2v气温格点序列资料及距平均方根误差、相关系数等方法对模拟的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平均场进行检验,结果表明:CAM3.0对亚洲中部干旱区的高度场模拟较好,均方根误差均较小,相关系数较大,相关性较强;温度场除低层700 hPa均方根误差稍大外,其余对流层均较小,并且相关系数比较大;无论对经向风速还是纬向风速,模式模拟的均方差均较大、相关系数较小,模拟的效果较差,其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地面加热场模拟均方根误差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性,局域和季节差异明显;数值实验模拟出了近百年来亚洲中部干旱区地面气温的变化趋势,但模拟的增温幅度更大,同时对季节变化的模拟存在差异。
- 任余龙王劲松石彦军舒建川李忆平张宇段海霞
- 关键词:相关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