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AFX005)

作品数:15 被引量:120H指数:7
相关作者:徐忠明杜金姚志伟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广东金融学院华东政法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政治法律
  • 4篇历史地理
  • 1篇文学

主题

  • 10篇清代
  • 6篇司法
  • 3篇官员
  • 2篇真相
  • 2篇司法理念
  • 2篇诉讼
  • 2篇听审
  • 2篇命案
  • 2篇幕后
  • 2篇官箴
  • 2篇法理
  • 2篇法理念
  • 1篇档案
  • 1篇地方官
  • 1篇地方官员
  • 1篇丁日昌
  • 1篇信任
  • 1篇刑部
  • 1篇刑官
  • 1篇薛允升

机构

  • 13篇中山大学
  • 3篇广东金融学院
  • 2篇华东政法大学

作者

  • 9篇徐忠明
  • 5篇杜金
  • 3篇姚志伟

传媒

  • 3篇法制与社会发...
  • 2篇现代哲学
  • 2篇北方法学
  • 1篇吉林大学社会...
  • 1篇法学杂志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学术研究
  • 1篇政法论坛
  • 1篇法学家
  • 1篇华东政法大学...
  • 1篇中国古代法律...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读律生涯:清代刑部官员的职业素养被引量:13
2012年
虽然清代中国缺乏近代西方那种"职业"的法律专家,但是就刑部官员而言,由于他们享有广泛的司法职能,不但占居着司法机构的顶层地位,而且发挥着司法实践的枢纽作用,因此对法律知识也颇为重视。从诗文、传记、墓志等资料中可以发现,清代中国的刑部官员与读律的关系确实非常密切。刑部衙门有着相当浓厚的法律阅读氛围,官员之间商榷法律问题、合作编撰法律书籍之事,亦不乏记载。刑部官员不但具有丰富扎实的法律知识,而且法律阅读的态度比较积极,动机也比较正当,甚至还形成了较为有效的阅读方法。总体而言,清代中国的刑部官员保持了对法律阅读的极大热情,也有相当精湛的法律素养。正是这种素养,使刑部官员基本上胜任了他们肩负的修律和司法使命。
杜金徐忠明
关键词:清代刑部官员
内结与外结:清代司法场域的权力游戏被引量:20
2014年
为了实现放权与集权的政治意图,清代中国根据案件分类管理原则而设计了自理与审转、内结与外结的制度。州县、督抚与皇帝分别构成了清代中国司法程序的三个关键环节,按照诉讼案件的轻重与性质,掌控着不同的司法权。通过这种模式,皇帝的专制集权得到了保障,哀矜庶狱以及慎重人命的司法理想得到了体现,地方官员的司法权力也得到了落实,由此形成了相对合理有效的司法权力的组织架构与运作方式。从司法实践来看,由于督抚占居了地方政府的枢纽位置,外结程序在一定程度上蜕变为地方官员规避中央政府司法控制的装置,出现了制度设计者意图之外的结果,成为督抚与皇帝之间展开旷日持久的权力游戏的关键原因。一方面清代皇帝反对地方官员通过外结策略摆脱司法控制,另一方面又时常态度暧昧,并在确保皇帝权威与维护秩序安宁之间寻求平衡。
徐忠明
关键词:清代司法场域权力
十告九诬:清代诬告盛行之原因剖析被引量:9
2014年
清代诉讼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诬告现象的普遍,有"无谎不成状"之说。究其原因,可以理解为在清代特定的司法结构之下,百姓的策略行为与官员策略行为的互动导致了清代诬告现象的泛滥,因之也成为清代司法的"顽疾"。就百姓而言,面对官府的"抓大放小"式的司法管理,选择诬告这一策略行为作为回应,以使案件得到官府的受理和重视。就官府而言,诬告犯罪本应是严厉惩治的行为,却因官员规避审判责任的策略行为而被轻纵,这使得百姓诬告的风险降低,从而鼓励了诬告行为的发生。
姚志伟
关键词:清代诬告诉讼
读律与哀矜:清代中国听审的核心概念被引量:4
2012年
读律与哀矜,既是清代中国听审经验之总结,又是听审实践之指南,因此成为清代听审折狱的核心概念。司法官员是否具备法律知识与能否依法听审,乃是清代法律的关键问题。清代法律有"讲读律令"的专门规定,司法官员是否"讲读律令",是否"通晓律意",是他们在听审断狱时能否"具引律例"的一个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儒家倡导的"仁政",是"爱"或"爱民"的政治,也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政治。"哀矜"是司法官员的同情之心和怜悯之情,也是"仁爱"的一层意思。哀矜与读律、慎刑、中罚、心服等司法的核心理念之间,都存在着关联。清代中国"情法两尽"的司法模式,与要求司法官员以"读律与哀矜"来听审,实际上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
徐忠明
关键词:清代听审
建筑与仪式:明清司法理念的另一种表达
2017年
明清中国的司法空间(建筑、公堂等)与司法仪式 (言辞、动作等),不仅涉及司法权力的建构和运作,而且包含了 司法理念的修辞和象征.本文的旨趣在于,通过考察看得见的、 具体的符号和仪式,来彰显看不见的、抽象的司法权力和司法理 念;通过考察司法剧场中的演员-官员、诉讼两造、书吏及衙 役的表演,来呈现司法过程的意义和特点.由研究视角和史料运 用而言,对衙门建筑与司法仪式的考察和诠释,可以弥补既有研究成果的缺失或盲点,并且丰富乃至深化我们对明清时期司法理念的理解.
徐忠明
关键词:建筑仪式明清时期司法理念
索象于图:明代听审插图的文化解读被引量:10
2012年
明代刊刻出版了大量的插图书籍,特别是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晚明出现了小说、戏曲、日用类书等通俗书籍普遍使用插图的风潮,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下移,因而更加具有大众化和通俗化的社会文化意义。图像与文字之间有着互文性的阅读效果,也会产生意义上的张力。明代小说戏曲中的听审插图,呈现了司法空间的物理构造和人文环境以及参与公堂审讯的主要人物关系。结合小说戏曲文本以及明代中国司法制度和司法实践进行"图文互证",不仅可以在空间意义上展现明代中国州县衙门司法场景的整体图像,又能深入解释在公堂听审时现身的主审官员、胥吏、衙役以及诉讼两造的不同位置和权力关系。
杜金徐忠明
关键词:明代插图听审文化
台前与幕后:解读一起清代命案的真相
近来,中国法律史学者对清代司法档案信崇有加,甚至盲目信从,对司法档案进行形式主义的表层解读。事实上,司法档案容有制作乃至虚构的成分。以同治十三年广东省罗定州发生的"梁宽杀妻案"为例,通过分析以广东巡抚张兆栋和刑部尚书崇实...
徐忠明
关键词:清代案件真相日记
文献传递
清代中国法律知识的传播与影响——以汪辉祖《佐治药言》和《学治臆说》为例被引量:13
2011年
清代州县衙门的组织架构与制度安排,以及牧令缺乏行政技能和法律知识的状况,导致了"官箴书"和幕友的大量出现。清代著名幕友和循吏汪辉祖撰写的《佐治药言》和《学治臆说》被幕友和牧令视为"官箴书"中的典范。这两本书在清代中国流传广泛,影响巨大,其主要传播方式包括口传、抄本和刊印;而他人的引述、摘录与汇编,也对书籍的传播和阅读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推荐、赠予和购买情况来看,这两本书在当时应该得到了很好的传播、阅读与接受。严格说来,清代"官箴书"是特殊意义上的总结和阐述州县实务知识的书籍,具有经验性与实践性的特征。"官箴书"的广泛传播与阅读,也导致了州县牧令在处理行政事务和司法问题上形成了相对的一致性。
徐忠明
关键词:法律知识
控制与反抗:清代抱告制度的实践
2015年
抱告制度是清代一项重要的诉讼制度,以往学界对其讨论较少,通过对抱告制度在清代的司法实践情况进行全面的检讨,可以看出抱告制度至少在形式上得到了较好的执行,该使用抱告的案件基本使用了抱告。但究其实际运作,则司法实践与律例的规定相差不少。这种差异的背后是百姓对官府司法控制的反抗和官府自身治理原则的矛盾。
姚志伟
关键词:清代诉讼代理
案件的政治学:大司寇薛允升的司法技艺被引量:2
2014年
晚清著名律学家薛允升不仅对旧律有着精湛研究;同时也是任职刑部长达38年之久的模范官员。在江宁三牌楼案中,薛允升采取"自我封闭"和"排除合理怀疑"的司法策略,不仅营造了相对独立的司法场域,排除外部可能存在的干扰,而且法律论证严谨有据。在太监李苌材案中,面对光绪和慈禧的指责,薛允升不仅展现了道德勇气与担当精神,其论证也充满政治智慧。
徐忠明杜金
关键词:薛允升刑官政治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