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975003)

作品数:20 被引量:231H指数:10
相关作者:刘欣生张义军郄秀书董万胜王怀斌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4篇理学
  • 2篇机械工程

主题

  • 7篇地闪
  • 5篇雷暴
  • 4篇电场
  • 4篇电场变化
  • 4篇闪电
  • 4篇宽带
  • 4篇宽带干涉仪
  • 4篇负地闪
  • 3篇跃迁
  • 3篇多组态DIR...
  • 3篇放电
  • 3篇辐射源
  • 2篇电荷
  • 2篇电荷结构
  • 2篇电学
  • 2篇跃迁概率
  • 2篇云闪
  • 2篇正地闪
  • 2篇统计分析
  • 2篇能级

机构

  • 18篇中国科学院
  • 3篇西北师范大学
  • 2篇武汉大学
  • 1篇广东省电力试...
  • 1篇岐阜大学

作者

  • 14篇刘欣生
  • 12篇张义军
  • 7篇郄秀书
  • 6篇董万胜
  • 4篇张广庶
  • 4篇袁萍
  • 4篇王怀斌
  • 3篇肖庆复
  • 3篇颉录有
  • 3篇王才伟
  • 3篇董晨钟
  • 3篇余晔
  • 2篇陈明理
  • 1篇张树东
  • 1篇渡边贞司
  • 1篇钟定珠
  • 1篇樊灵孟
  • 1篇王道洪
  • 1篇苟学强
  • 1篇陈慈萱

传媒

  • 5篇高原气象
  • 3篇自然科学进展...
  • 2篇科学通报
  • 2篇物理学报
  • 1篇河北大学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原子核物理评...
  • 1篇气象学报
  • 1篇Scienc...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04
  • 3篇2003
  • 8篇2002
  • 7篇2001
  • 1篇2000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空中人工引发雷电的正负先导特征研究被引量:10
2001年
通过对 1998年 8月 2 2日空中引发雷电先导过程的光、电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 ,在空中引发雷电的先导系统中存在三个先导过程。①向下发展的负先导在起始阶段呈小阶梯特征 ,阶梯之间的时间间隔约为 2 0 μs ,阶梯的上升时间小于 1μs,随着负先导的下行发展 ,梯级增长。②金属导线上端向上发展的正先导在负先导接地之后 ,表现出明显的阶梯特性 ,阶梯之间的时间间隔平均为 15 μs。③从地面向上发展的连接正先导由多个振荡脉冲组成 ,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约为 13μs,连接先导的发展也是梯级的。电场快变化中的高频分量随着距离的增加衰减很快。最强的发光是由向下的负先导接地时形成的小回击产生的 ,强光只集中在空气离化而形成的放电通道部分 ,光强则随着高度的增加很快衰减 ,其传播速度约为 2 .1× 10 8m·s-1。在小回击发生之前 ,向下发展的负先导在接地之前有较强的发光 ,而金属导线上端向上发展的正先导没有明显的发光。在小回击发生之后 ,金属导线上端向上正先导的发光强度被增强 ,其向上的传播速度约为 2 .4× 10 6m·s-1。金属导线部分在小回击发生之后约 2 2 0μs逐渐开始熔化发出强光 ,并向上发展而与前面向上发展的正先导的发光相并合 ,其传播速度约为 1× 10
张义军刘欣生王才伟肖庆复张广庶董万胜周良才钟定珠樊灵孟陈明理王道洪渡边贞司
关键词:电场变化负地闪正地闪
空中人工引雷先导特征的统计分析被引量:4
2002年
根据1998年8月22日在广州从化5次空中引发雷电远近两个观测点得到的地面电场变化资料, 对主放电之前的先导传输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双向先导系统稳定传输阶段, 近区电场为较慢的正极性电场变化上叠加负极性振荡脉冲; 远区的辐射场开始为双极性脉冲, 逐渐过渡到单极性脉冲, 而且双极性脉冲的初始极性与单极性脉冲极性以及小回击极性相同都为正。双极性脉冲幅度逐渐减小, 且初始半周期较光滑, 未观测到更高频小脉冲的叠加现象。双极性脉冲整个宽度为3.8 μs, 方差为0.33 μs; 峰与峰间隔为15 μs, 方差为2.4 μs 。单极性脉冲具有上升快而大的初始峰值、 慢而小的负反冲特性, 且初始上升部分较光滑, 未观测到高频小脉冲, 其上升时间为0.23 μs, 方差为0.05 μs; 半峰值宽度为0.37 μs, 方差为0.1 μs; 脉冲间隔为12 μs, 方差为3.4 μs 。单极性脉冲峰值逐渐增大, 就5次触发闪电而言, 最大先导脉冲幅度与小回击之比为0.24, 范围在0.2~0.3之间。小回击后, 远区的单极性脉冲幅度小, 上升慢而下降快、 无明显负反冲, 平均间隔为20.1 μs, 方差为6.1?
张其林郄秀书王才伟肖庆复
关键词:电场变化统计分析
脉冲电晕与地闪负先导梯级性机制模式探讨被引量:4
2002年
根据新的观测事实 ,提出了地闪负先导明亮脉冲可能不是被一慢而弱的流光 (引路流光 )所引导 ,而是被一快而短暂的电晕 (脉冲电晕 )所引导的梯级性流光机制的不同观点。由此出发 ,对流光间歇时间、梯级长度等重要特征参数进行了新的分析 ;结合对梯级先导辐射特征脉冲产生机制的进一步分析 ,提出并论证了明亮脉冲的双向传输 ,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值模式对梯级过程进行了计算模拟 。
苟学强张义军
关键词:脉冲电晕地闪
Observations on the leader-return stroke of cloud-to-ground lightning with the broadband interferometer被引量:5
2002年
Radio frequency observations of cloud-to-ground lightning (CG) were made in 1999 in Guangdong Province with the broadband lightning interferometer. In this paper, radiation source locations and electric field waveforms are analyzed for different types of breakdown events, including the preliminary breakdown of in-cloud activities, the stepped leaders of initial strokes to ground and activities during and following return strokes. It is shown that the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of lightning discharges and associated breakdown processes can be reconstructed by using this new type of lightning radiation source location system. The detectable radiation of lightning was primarily produced by the negative breakdown process. The channel was concentrated with few branches during the preliminary breakdown stage of CG lightning flashes. The radiation sources appeared generally at the tip of the channel. During the late period of the stepped leader, the radiation sources were dispersed with branches extended away from the main channel. The radiation sources were in a certain length segment of the channel and the altitude of the segment descended along with the propagation of the leader to the ground. During the preliminary breakdown and the stepped leader of initial strokes to the ground, a sequence of fast negative streamers were observed to start continually from or farther away the lightning-initiated region and propagate along the developed leader channel, which may supply negative charge that assisted the leader's development. The progression speed of fast negative streamers was about ten times faster than the average speed of lightning channel.
董万胜刘欣生张义军张广庶
关键词:BROADBAND
弛豫与关联效应对NII离子2s^22p3s^3P_1—2s^22p^2~1D_2与2s^22p3s^1P_1—2s^22p^2~3P_(0,1,2)自旋禁戒跃迁概率的影响被引量:6
2003年
用多组态Dirac Fock方法 ,并系统考虑相对论效应、电子关联、弛豫效应等重要贡献 ,计算了NII离子 2s2 2p3s3P1 — 2s2 2p2 1 D2 和 2s2 2p3s1 P1 — 2s2 2p2 3P0 ,1 ,2 自旋禁戒跃迁概率和振子强度 .通过比较计算证实 :弛豫和关联效应对禁戒跃迁概率的影响非常大 ,考虑了这些效应后 ,计算结果有显著的改善 .由跃迁概率和振子强度的计算值推断 ,2s2 2p3s3P1 — 2s2 2p2 1 D2 的谱线强度应该比原有的理论预言值小 .
袁萍刘欣生张义军颉录有董晨钟
关键词:弛豫跃迁概率多组态DIRAC-FOCK方法谱线强度等离子体
甚高频闪电辐射源的定位与同步观测试验被引量:13
2001年
闪电宽带干涉仪是一种新型的辐射源定位系统,该系统实现了电场变化、辐射源位置和辐射频谱等多个闪电物理参量的同步观测,利用人工放电源对该系统的测试和误差标定发现定位角度均方根误差小于1°,对闪电的实际观测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较好地再现闪电通道时空演变特征,并能在空中不同位置有多个辐射源同时出现的情况下进行有效定位,该系统结构简单、容易实现,它不仅适应于闪电观测,也可对其他快速运动的甚高频辐射源进行追踪定位。
董万胜刘欣生郄秀书王怀斌张义军张广庶
关键词:宽带干涉仪辐射源定位
一次人工触发闪电的宽带干涉仪观测被引量:19
2001年
利用宽带干涉仪系统对一次人工触发闪电放电过程的观测结果, 从电场变化、辐射源定位和辐射频谱3个方面对正先导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虽然正先导发展过程中辐射很弱, 但在近距离处仍然可被探测到. 而负极性击穿过程则有相对较强的辐射. 正先导发展过程中通道分叉很少, 初始发展速度约为105m/s的量级. 经25 MHz高通滤波器后的能量谱分布表明, 正先导过程辐射峰值频率约为25~30 MHz, 而负极性击穿过程能量峰值频率约为60~70 MHz.
董万胜刘欣生张义军
关键词:人工触发闪电放电过程电场变化辐射源定位
高原负地闪前云闪K-型击穿过程的观测研究被引量:5
2000年
利用GPS同步的高时间分辨率闪电电场变化仪,对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雷电特征进行了多点同步观测,得到了1μs时间分辨率的多站同步闪电电场变化资料。利用高频辐射脉冲到达不同测站的时间差,对一次负地闪前的云闪K-型击穿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其放电过程的起始位置和发展路径.K-型击穿过程起始于云中部的负电荷区,并以1.5×10~7m/s的速度向下部正电荷区域传播。雷暴云中正、负电荷离地高度分别为2.5~3.5km和5.0~6.0km。
郄秀书余晔张广庶刘欣生D.WangT.WatanabeN.TakagiZ.KawasakiT.Ushio
关键词:雷电云闪雷暴
云闪放电通道发展及其辐射特征被引量:21
2003年
利用闪电宽带干涉仪系统,对中国南方(广东)地区云闪时空演变特征、辐射及其相应电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根据云闪电场变化波形,云闪放电过程可划分成活跃阶段和最后阶段,辐射源定位结果表明,云闪放电起始于向上发展的负击穿过程,通道向上发展的速度约为3~3.3×105m·s-1。云闪放电的主通道在活跃阶段形成,该期间辐射源随时间演变和相应电场变化表明,云内电荷结构具有上正下负的偶极性电荷结构。云闪的最后阶段辐射源主要在早期形成的通道内出现,其辐射源活动特征与地闪的回击过程比较相似;云闪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2~3MHz以下的低频段,且辐射强度随频率增加迅速减弱。
董万胜刘欣生张义军王怀斌
关键词:宽带干涉仪频谱电磁辐射
NII离子禁戒跃迁几率的理论计算被引量:3
2002年
用多组态Dirac Fock方法 ,系统考虑了相对论效应、电子关联、延迟效应等重要贡献 ,计算了NII离子 2p3d— 2p2 以及 2p3d— 2p3p (ΔL =± 2 ,ΔS =± 1)禁戒跃迁的几率 .与已有的理论相比 ,目前计算的精度有了明显提高 .
袁萍颉录有刘欣生张树东董晨钟
关键词:多组态DIRAC-FOCK方法禁戒跃迁跃迁几率氮原子辐射跃迁能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