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29-14)
- 作品数:23 被引量:96H指数:6
- 相关作者:朱立武贾兵衡伟刘莉叶振风更多>>
- 相关机构:安徽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mRNA差异显示法筛选‘砀山酥梨’褐皮芽变相关差异表达基因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研究‘砀山酥梨’褐皮芽变形成机理。【方法】以‘砀山酥梨’及其褐皮芽变‘锈酥’花后110 d幼果果皮为试材,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筛选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基于Gene Ontology方法、采用Blast2Go软件进行基因功能分析,结合real-time RT-PCR技术验证差异表达基因在花后不同时期的表达水平差异。【结果】筛选出的63条目的片段中,60条质量较高、3条质量较低;差异表达基因包含α-微管蛋白、甲基转移酶、甘露糖-6-磷酸异构酶、液泡膜焦磷酸酶和泛素等数十个基因。花后90—150 d,α-微管蛋白基因在‘锈酥’中表达量均高于‘砀山酥梨’,特别是在花后90和110 d,其表达量分别为‘砀山酥梨’的5倍和3倍。而在花后90和110 d时,Ca2+/CaM基因在‘锈酥’果皮中的表达略高于‘砀山酥梨’;在120—150 d时,Ca2+/CaM依赖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基因在‘锈酥’果皮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砀山酥梨’。除花后130 d,甘露糖-6-磷酸异构酶基因在‘砀山酥梨’和‘锈酥’果皮中表达差异不明显。【结论】由试验结果推测,α-微管蛋白基因在果实发育全程的增量表达,以及蛋白激酶基因在果实发育后期表达水平下调,使‘锈酥’果皮细胞壁加厚、木栓化程度加大,导致了‘锈酥’褐色果皮的形成。
- 衡伟程秀云贾兵刘普刘莉叶振风朱立武
- 关键词:差异基因荧光定量
- 梨新品种‘砀山金酥’
- 2021年
- ‘砀山金酥’是由安徽省砀山县发现的‘砀山酥梨’高糖芽变选育而来。果实卵圆形,果皮褐色。平均单果质量355.4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5%,显著高于‘砀山酥梨’,可溶性糖含量11.2%,有机酸含量0.11%,维生素C含量77.0μg·g^(-1),硬度为3.74 kg·cm^(-2)。物候期与‘砀山酥梨’相近。
- 贾兵叶振风刘普刘莉朱立武衡伟
- 关键词:芽变
- 梨新品种‘徽源白’被引量:1
- 2014年
- ‘徽源白’梨为中熟品种。果肉乳白色,质地细腻,水分足,口感脆爽,果心小,可食率高。果实含可溶性固形物11.0%,维生素C 109.8 mg·kg-1,可溶性糖8.62%,可滴定酸0.103%,糖酸比为83.69,果形指数0.88,平均单果质量269.7 g。在安徽黄山地区8月上旬成熟,具有较强的抗病性。
- 刘普衡伟贾兵刘莉叶振风朱立武
- ‘砀山酥梨’褐皮芽变中两个ERF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为了解梨(Pyrus bretschneideri)中ERF基因的功能,采用3′RACE和PCR技术从‘砀山酥梨’中克隆了两个ERF基因,并对其表达进行了分析。克隆的两个ERF基因都具有典型的AP2/ERF结构域,属于ERF基因家族,分别命名为Pb ERF2和Pb ERF4,Gen Bank登录号分别为KJ623716和KJ623718。系统进化分析表明,Pb ERF2与枇杷ERF1,Pb ERF4与黄瓜ERF1的亲缘关系较近。表达分析表明,Pb ERF2和Pb ERF4在叶片中几乎不表达,果皮中的表达量高于果肉;‘锈酥’果皮3个发育时期的Pb ERF2和Pb ERF4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砀山酥梨’,且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为深入研究梨ERF基因家族的作用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 王孟东杨金宇黄海娜朱立武衡伟
- 干旱处理下2个梨品种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以转录组数据为基础挖掘梨抗旱关键基因,为培育梨抗旱品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正常浇水和干旱处理下黄冠梨Pyrus bretschneideri‘Xuehuali’×P.pyrifolia‘Shinsseiki’和黄金梨P.pyrifolia‘Niitaka’×P.pyrifolia‘Nijisseiki’的叶片进行Illumina Hi Seq TM 2000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分析,利用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分析2个梨品种中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结果】2个梨品种间在正常浇水和干旱处理下分别发现了4 377和3 841个DEGs,其中只在干旱处理下的DEGs有1 340个。这些DEGs在GO数据库的3个本体生物过程、分子功能和细胞成分中富集到的数量分别是1 387、922和1 253个,与植物抗旱相关的代谢过程、应激反应和生物膜等条目分别富集到349、139和151个DEGs。仅在干旱处理下的1 340个DEGs被比对到102个KEGG代谢通路上,其中与植物内源激素相关的代谢通路有3个。将1 340个DEGs进行转录因子分析发现,被注释为转录因子的有37个,分布在17个转录因子家族中,其中乙烯应答转录因子(ERF)家族所拥有的DEGs最多,为11个。【结论】本研究发现了与梨抗旱相关的内源激素代谢基因和转录因子,干旱胁迫下这些基因在2个梨品种中差异表达,这可能与2个品种的抗旱性差异存在密切关系,为下一步梨抗旱分子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 王华汪王微刘春旖王巧巧朱立武徐小牛
- 关键词:干旱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代谢通路转录因子
- 灌水处理对黄冠梨叶片结构和激素含量及PbDREB基因表达的影响
- 2018年
- 试验以9年生‘黄冠’梨为试验材料,对6种不同灌溉处理的叶片组织结构、激素含量及抗旱基因Pb DREB表达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灌水量相同,叶片厚度、角质层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叶片结构紧密度与灌水次数或灌水深度呈正相关。灌水量与抗旱基因Pb DREB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覆膜滴灌-灌水9次-下渗60 cm、年灌水总量为6750 m^3·hm^(-2)(T5)时,叶片结构紧密度较大,达32.90%;叶片结构疏松度最小,为43.62%;ABA含量最高,达118.87 ng·g^(-1)(鲜重),GA、IAA、ZR含量均最低;且抗旱基因Pb DREB表达量最高,达2.75。从而表明覆膜滴灌、灌水9次、下渗60 cm、年灌水总量为6750 m^3·hm^(-2)的灌水方式能够提高叶片结构紧密度、促进ABA合成、提高抗旱基因Pb DREB表达量,从而提高叶片的抗旱能力,是甘肃景泰地区梨园的适宜节水灌溉方式。
- 黄海娜杨金宇李红旭刘小勇叶振风朱立武衡伟
- 关键词:黄冠梨节水灌溉激素DREB
- 黄冠梨PbpNCED3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克隆黄冠梨Pyrus bretschneideri ‘Xuehuali’×P. pyrifolia ‘Shinsseiki’叶片中的9-顺式-环氧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NCED)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研究不同程度干旱条件下该基因的表达及与叶片内源脱落酸(ABA)的动态变化关系,为明晰该基因在梨树抗旱中的分子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转录组数据得到的PbpNCED3序列进行同源序列扩增,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其属于NCED家族基因。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不同水分条件下梨叶片内源ABA的含量,通过实时荧光定量测定Pbp NCED3基因的表达量。【结果】Pbp NCED3cDNA序列全长为1 831bp,编码603个氨基酸(GeneBank登录号为:MH749461)。该蛋白具有NCED发挥功能所依赖的4个保守的组氨酸,有NCED家族特有保守结构域序列MIAHPKxDP和HDFAITE及RPE65结构域,N-端含有靶向叶绿体的转运肽。蛋白结构预测发现,该蛋白与玉米vp14(NCED家族蛋白)比对序列相似性为70%,且具有两亲性的α螺旋结构。PbpNCED3基因的表达量与梨叶片ABA的含量成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14),且二者都受到干旱的诱导。【结论】试验所得到的黄冠梨PbpNCED3属于NCED家族基因,该基因响应干旱胁迫,其表达量与内源ABA的含量动态变化趋势一致。
- 王华潘祺鞠萌汪紫萸汪王微王瑞生朱立武
- 关键词:黄冠梨基因克隆脱落酸基因表达干旱
- 砀山酥梨褐皮芽变果皮中木质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被引量:9
- 2013年
- 为探索砀山酥梨褐皮芽变果皮褐色形成机理,试验以褐皮芽变果皮为材料,克隆了木质素生物合成相关的PAL2、4CL1、CAD1、PPO1、POD4等5个酶基因3'端序列,并利用Real-time PCR技术,分析各基因在花后25,50,75,100,125,150,175 d等不同时期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在基因相对表达量各取样时期,锈酥果皮中PAL2、4CL1、CAD1和POD4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砀山酥梨。砀山酥梨果皮中木质素增量仅与POD4酶基因表达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而锈酥果皮中木质素增量与PAL2、4CL1、CAD1和POD4酶基因表达量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AL2、4CL1、CAD1和POD4酶基因均参与了砀山酥梨芽变锈酥果皮褐色的形成。
- 刘莉孙虹丽程召阳贾兵刘普叶振风朱立武衡伟
- 关键词:实时定量PCR
- 花期低温胁迫对梨花器官生理指标的影响被引量:1
- 2016年
- 为了研究花期低温处理对梨花器官抗寒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以抗寒性强、中、弱的‘花长把’、‘鸭梨’和‘砀山酥梨’为材料,取初花期枝条分别在-2℃条件下处理0、2、4和8 h后,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花朵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与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P)活性以及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低温处理0 h后抗寒能力强的品种‘花长把’花朵中SOD、CAT、POD和ASP活性相对较低,而抗寒能力相对较弱的品种‘砀山酥梨’上述活性相对较高;随着低温胁迫时间延长,过氧化酶类活性除呈现已经报道的"先升后降"、"先降后升"与"持续下降"3种不同的变化趋势外,‘砀山酥梨’SOD、CAT和ASP活性还呈现出"先降后升又降"的S形曲线变化。低温处理0 h条件下,抗寒力弱的‘砀山酥梨’花朵中脯氨酸含量最高,抗寒力强的‘花长把’最低,‘鸭梨’脯氨酸含量比‘花长把’略高。但在低温胁迫下,‘花长把’脯氨酸含量迅速上升至较高水平,‘砀山酥梨’脯氨酸水平变化不明显。低温处理0 h‘花长把’对MDA具有较大的耐受力,低温胁迫时表现出很强的MDA清除能力;而‘鸭梨’和‘砀山酥梨’对MDA耐受力较低,低温胁迫时清除MDA能力也相对较差。该研究结果为梨树抗寒品种资源筛选及预防花期冻害提供了试验依据。
- 张超贾兵衡伟叶振风朱立武
- 关键词:花朵低温胁迫生理指标酶活性
- ‘黄金梨’缺铁黄化叶片受GA_(3)诱导复绿的机理研究被引量:7
- 2021年
- 以‘黄金梨’缺铁黄化植株与正常植株为试材,于生长期黄化植株叶面喷施50、100、200和400 mg·L^(-1) GA_(3)溶液,测定叶片中Fe、GA_(3)、GA_(4)、IAA和JA含量,对叶绿体进行了电镜显微结构观察,并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Fe代谢与GA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外源GA_(3)处理后9 d,黄化叶均有不同程度复绿,叶脉复绿明显,叶身部分复绿,其中400 mg·L^(-1) GA_(3)处理后12 d黄化叶复绿最明显。处理后9和12 d缺铁黄化叶片Fe含量显著高于清水处理对照。外源GA_(3)能诱导黄化叶片内FER1、FER2、FER3、FRO2、IRT1和FD1的表达,其中12 d各处理FER2和IRT1基因的表达量分别是对照10倍和40倍以上,说明外源GA_(3)促进了叶片内铁的贮藏、还原与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外源GA_(3)处理显著提高了叶片中内源GA_(3)和GA_(4)含量,迅速诱导GID11和GID13基因的表达,其中50 mg·L^(-1) GA_(3)处理,GID11表达量在3 d是对照的76.45倍。400 mg·L^(-1) GA_(3)处理后12 d的叶片类囊体基粒片层较黄化叶片清晰,断裂片层少。试验结果初步揭示了GA_(3)诱导‘黄金梨’黄化叶复绿的机理。
- 贾兵郭国凌王友煜叶振风刘莉刘普衡伟朱立武
- 关键词:QRT-P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