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IZD018)

作品数:9 被引量:59H指数:2
相关作者:孙国伟陆前进汪莉尚玮邵飞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中国工商银行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军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经济管理
  • 1篇军事

主题

  • 6篇货币
  • 4篇货币体系
  • 4篇国际货币
  • 4篇国际货币体系
  • 2篇债务
  • 2篇汇率
  • 1篇担保
  • 1篇研究文献综述
  • 1篇央行
  • 1篇银行
  • 1篇银行风险
  • 1篇银行风险承担
  • 1篇预期管理
  • 1篇债务问题
  • 1篇人民币
  • 1篇人民币国际化
  • 1篇实证
  • 1篇实证检验
  • 1篇通胀
  • 1篇通胀预期

机构

  • 7篇复旦大学
  • 3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中国工商银行

作者

  • 4篇孙国伟
  • 3篇陆前进
  • 2篇汪莉
  • 1篇尚玮
  • 1篇邵飞
  • 1篇孙立坚
  • 1篇张英梅

传媒

  • 3篇上海金融
  • 1篇经济研究
  • 1篇社会科学
  • 1篇世界经济研究
  • 1篇金融研究
  • 1篇云南财经大学...
  • 1篇南大商学评论

年份

  • 1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篮子货币汇率制度中最优货币权重研究文献综述
2012年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国外兴起了对篮子货币汇率制度中最优货币权重的研究,这主要源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许多国家选择篮子货币制度的缘故。目前人民币面临着升值压力,如何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汇率是央行面临的重要问题。从篮子货币制度最优权重选择的理论基础、理论模型特点和差异比较,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适合中国篮子货币权重的理论方法提供参考和借鉴。
陆前进张英梅
关键词:篮子货币汇率制度
央行预期管理、通胀波动与银行风险承担被引量:52
2015年
自"预期管理"概念提出以来,我国央行预期管理政策在降低经济不确定性、减少通货膨胀及其预期波动中的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肯定,然而鲜有研究对预期管理的金融稳定效应进行解释。为此,本文通过通胀预期和央行预期管理信息的引入,在"信息粘性"模型基础上估算出了我国通胀预期的波动数据并以此考察央行预期管理政策对通胀预期波动和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自2007年以来我国央行预期管理政策在降低通胀预期波动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且在危机时期更为明显;因央行预期管理政策而降低的通胀预期波动幅度与银行风险承担间总体呈现倒"U"型关系;通胀预期波动不确定性的降低和银行货币政策预测能力的提高更有可能在非危机时引起风险低估和银行风险承担的增加;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因预期管理政策而降低的通胀预期波动与银行风险承担间关系的临界值也存在差异,上市银行更有可能落入倒"U"型曲线左侧的上升区间。因此,央行预期管理政策需要在熨平经济波动和维持金融稳定间进行权衡并兼顾银行风险承担的异质性特征。
汪莉王先爽
关键词:预期管理银行风险承担
贸易条件和经常项目变动跨时均衡分析——“哈伯格-劳尔森-梅茨勒效应”在中国的实证检验被引量:1
2014年
本文基于跨时均衡理论的分析框架,分析了哈伯格-劳尔森-梅茨勒效应(Harberger-Laursen-Metzler effect)的传导机制,认为贸易条件变动对经常项目的影响取决于收入随时间变动的轨迹,以及主观贴现因子和实际贴现因子的相对大小。本文通过构建ARDL模型探讨了我国1995年第1季度至2014年第2季度是否存在哈伯格-劳尔森-梅茨勒效应,结果表明哈伯格-劳尔森-梅茨勒效应在中国是长期存在的。本文通过构建SVAR模型进一步分析该效应的传导机制,发现贸易条件的变动对经常项目和出口品产出变动的影响是相同的,贸易条件与经常项目同向变化,更加验证了该效应在中国的存在性。
陆前进邵飞
关键词:贸易条件ARDL模型
国际流动性:自我保险、相互保险抑或终极保险?被引量:1
2013年
本文从国际金融体系稳定和中国的战略选择角度探讨国际流动性自我保险、相互保险和终极保险等各种形式的"国家流动性保险"的优劣得失。在对国际货币体系本质深刻剖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以各国国际储备积累或货币国际化为特征的"自我保险"战略以及以建立货币互换和稳定基金为手段的"相互保险"方案,既无法解决系统性的流动性冲击和国际货币体系治理困境,也不符合中国的现实利益。本文认为承认并确立美联储的国际"最后贷款人"角色,并以此构建基于共同代理理论的委托代理框架下的多边国际货币体系治理机制,可以实现国际货币体系的高效稳定和各国流动性的"终极保险"。
孙国伟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消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估值效应
主权债务问题和国际货币体系变化的新趋势被引量:1
2012年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发达国家面临"高债务和高赤字"问题,财政状况不断恶化,主权债务问题导致主要国际货币大幅度波动,国际货币体系变得更加不稳定。国际金融危机使得美元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矛盾凸显,美元汇率的剧烈波动对全球经济的冲击较大,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美国财政赤字和债务水平仍然较高,未来美元汇率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去美元化"将成为一种趋势,欧元、日元等货币都难以替代美元,国际货币体系的格局将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货币正在崛起,中国应该抓住机遇,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陆前进
关键词:主权债务国际货币体系人民币国际化
广义表外公共债务及其货币效应
2014年
本文首先从债务分布、债务悬置、产业风险、货币升值、资产价格等整体视角探讨源于潜在经济风险的中央政府"表外负债",由此揭示地方政府和银行体系等公共和准公共部门债务潜在地转化为中央政府"表内负债"的制度性和经济性根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
孙国伟
关键词:公共债务外部性担保货币效应
古典金本位体系及其现代启示
2014年
在深入分析古典金本位体系的货币制度安排和运行调整机制之后,本文发现古典金本位体系的稳定性和效率性源于该体系中"主导货币"、"最后贷款人"和"固定汇率体系"三者兼具。根据这一逻辑和标准来审视历史和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后,本文提出国际货币体系稳定和效率的"三元稳定"假说,即三元缺一不可。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客观存在的"等级制度"现状和"公共品供给"困境,本文认为应从"三元稳定"的角度思考国际货币体系治理,构建基于共同代理理论的"委托代理"框架下的多边治理机制,并建立"美元离岸市场"这一间接治理机制,从而稳定货币和汇率并提高商品和要素的流动性。
孙国伟孙立坚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储备需求理论述评
2014年
本文简要回顾国际储备需求理论,包括早期的一些重要研究和2000年之后出现的一些重要文献。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中国长期发展角度出发,基于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世界经济现状和中国的发展阶段,批判性地评述这些理论观点并提出反映一国特定发展阶段和综合各种经济因素的国际储备需求函数。
孙国伟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汇率
外债期限、生产结构与价格波动被引量:4
2014年
本文首先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家庭、企业、政府和外贸部门的四部门DsGE模型对长期与短期外债冲击影响微观主体行为(主要是企业和外贸部门)和价格波动的途径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外债冲击作用于生产结构和价格波动的机制存在差异,对于长期外债来说,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对于短期外债来说,进口成本优势则是影响企业生产决策行为的重要因素,相比而言,长期外债的增加更有利于在长期内实现国内中间品对进口中间品的逐步替代,并且对通货膨胀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本文以中国2003年6月至2012年6月的季度数据为样本进行FAVAR检验,贝叶斯估计结果与模型预测基本吻合。
汪莉尚玮
关键词:价格波动DSGE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