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0404)

作品数:3 被引量:16H指数:2
相关作者:杨州史小丽孔繁翔张民曹焕生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铜绿微囊藻
  • 2篇微囊藻
  • 1篇形态和生理特...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藻类
  • 1篇栅藻
  • 1篇生理特性
  • 1篇糖含量
  • 1篇培养滤液
  • 1篇酯酶
  • 1篇酯酶活性
  • 1篇斜生栅藻
  • 1篇轮虫
  • 1篇毛虫
  • 1篇壶状臂尾轮虫
  • 1篇非生物
  • 1篇非生物因素
  • 1篇臂尾轮虫
  • 1篇鞭毛

机构

  • 3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3篇杨州
  • 2篇张民
  • 2篇孔繁翔
  • 2篇史小丽
  • 1篇曹焕生
  • 1篇李佳佳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湖泊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3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非生物因素对藻类胞外多聚糖含量影响被引量:7
2008年
本文从研究铜绿微囊藻表型转换机制的需要出发,综述了非生物因素对藻类胞外多聚糖含量的影响.很多藻类的胞外多聚糖分泌量与环境中主要营养盐比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响应关系,在高碳氮比或高碳磷比条件下,即在氮不足或磷不足时,藻类光合作用固定的有机物质主要以不含氮磷的碳水化合物形式存在,胞内碳水化合物的过量累积导致其逐步向胞外转移释放,使得胞外多聚糖含量显著升高.在碳氮代谢不平衡的情况下,胞外多聚糖充当了接收过剩固定碳的汇.对于一些藻类,不同光谱、光强和光周期均可影响其胞外多聚糖的合成与分泌.温度对藻类胞外多聚糖的产生也有一定影响.由于胞外多聚糖在藻细胞相互粘结形成群体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调控相关非生物因素使得铜绿微囊藻胞外多聚糖产量增加可能有助于在室内模拟铜绿微囊藻的群体形成.
杨州李佳佳
关键词:藻类非生物因素铜绿微囊藻表型可塑性
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培养滤液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形态和多聚糖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分离自太湖的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 (Linnaeus))按1000 ind.L-1的密度置于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中培养24h后,用孔径0.10μm的微孔滤膜抽滤,得到壶状臂尾轮虫培养滤液。将壶状臂尾轮虫培养滤液以20%的比例添加到纯培养的斜生栅藻中,进行为期7d的试验。结果表明壶状臂尾轮虫培养滤液能显著地影响斜生栅藻的形态,处理组中诱发性多细胞群体增加,导致处理组中斜生栅藻种群平均每个个体的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斜生栅藻在壶状臂尾轮虫诱发下形成群聚体可以解释为一种诱发性的反牧食防御,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栅藻对浮游动物牧食的响应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壶状臂尾轮虫培养滤液处理后的斜生栅藻在生长率上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诱发性防御群聚体形成的代价没有体现在对生长的影响上。在壶状臂尾轮虫培养滤液诱发下,较多栅藻细胞聚积在一起形成群聚体后,栅藻溶解性胞外多聚糖和固着性胞外多聚糖均有显著提高,而胞内多聚糖略有下降。但从总多聚糖含量看,处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也说明轮虫培养滤液刺激了栅藻多聚糖合成的额外增加,且被分泌到胞外,充当细胞之间的粘合物,促使细胞容易聚合形成群聚体,有效防御象轮虫这些小型浮游动物的进一步牧食,保持种群得以延续。
杨州孔繁翔史小丽张民
棕鞭毛虫牧食作用对铜绿微囊藻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8
2008年
在纯培养的铜绿微囊藻种群中添加有效牧食者棕鞭毛虫,进行为期9d的实验,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棕鞭毛虫牧食作用对铜绿微囊藻的影响.结果表明棕鞭毛虫的牧食导致微囊藻种群迅速下降,同时微囊藻种群出现了群体形成现象.棕鞭毛虫直接牧食作用诱发微囊藻形成群体后,能在一定程度上能防御棕鞭毛虫的进一步牧食,使得种群得以延续.在棕鞭毛虫的牧食作用下,以酯酶活性和叶绿素荧光强度为代表的微囊藻细胞活性在实验后期显著增强.而牧食处理后细胞尺寸有所变小,这可能是伴随着微囊藻诱发性群体形成过程中一种生态对策的调整,保持较小的个体有利于种群的迅速增殖.
杨州孔繁翔史小丽张民曹焕生
关键词:铜绿微囊藻酯酶活性叶绿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