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KZ201010025024)
- 作品数:24 被引量:269H指数:8
- 相关作者:杜忠东段超郑远征张艳兰杨海明更多>>
-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创新平台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天文地球更多>>
- 川崎病儿童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6
- 2016年
-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331例K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儿性别、年龄、不完全KD、发热天数、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抵抗、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血钠、血清清蛋白与KD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KD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为36.O%(840/2331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不完全KD、IVIG抵抗、发热天数≥10d、CRP〉100mg/L、血小板〉300×109/L、清蛋白〈35g/e是KD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698,95%CI1.383~2.084,P〈0.001)、不完全KD(OR=2.730,95%CI2.121—3.515,P〈0.001)、发热天数≥10d(OR=2.556,95%CI1.975~3.307,P〈0.001)、CRP〉100mg/L(OR=1.556,95%C11.274~1.900,P〈0.001)、清蛋白〈35g/L(OR=1.665,95%C11.323~2.096,P〈0.001)是KD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KD的主要危害是其冠状动脉病变,男性、不完全KD、发热天数≥10d、CRP〉100mg/L及清蛋白〈35g/L的KD患儿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
- 赵春娜杜忠东高灵灵
- 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
- 新型抗凝药物儿科临床应用被引量:2
- 2013年
- 随着儿科疾病诊治进展及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血栓栓塞性疾病在儿童中的发病率有所上升,故抗凝药物在儿童疾病中被广泛应用。抗凝药物在儿童中主要被用于以下几种情况: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先天性高凝状态、蛋白C或蛋白S缺乏的纯合子、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川崎病、心脏瓣膜修复术后、其他心血管异常(Fanton手术、血管内支架、心肌梗死、房颤等)、体外循环、体外膜氧合、持续血液透析、青斑血管炎、溶血尿毒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以及肿瘤等。抗凝药物按照用法主要分为静脉用及口服两种。目前儿童疾病治疗中广泛应用的静脉用抗凝药物主要包括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口服抗凝药主要为香豆素提取物,如华法林、醋硝香豆醇、苯丙香豆素等维生素K拮抗剂。
- 郑远征杜忠东
- 关键词:抗凝药物儿童血栓栓塞
- 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3年
- 目的探索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KD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预后的影响,为改善KD合并GCAA患儿的预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1998年1月至2012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超声心动图诊断为KD合并GCAA的患儿65例。将患儿分为华法林+阿司匹林组及阿司匹林组。华法林+阿司匹林组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的治疗方案,阿司匹林组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方案,但不使用华法林。入组患儿分别于急性期出院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复诊,1年以后每6个月复诊1次。随访其临床表现、冠状动脉瘤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KD合并GCAA患儿的发病年龄最小为3个月,最大为13岁3个月,其中≤1岁的小婴儿和/〉5岁的儿童所占比例较高,均为23.1%。(2)2组患儿冠状动脉各分支的GCAA分布情况一致。GCAA最常累及右冠状动脉,其次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再次为左冠状动脉主干,较少累及左冠状动脉回旋支。(3)华法林+阿司匹林组有17例(53.1%)出现回缩趋势,阿司匹林组为5例(41.7%)。华法林+阿司匹林组有15例(46.9%)患儿的冠状动脉瘤内径无明显变化,阿司匹林组为7例(58.3%)。(4)华法林+阿司匹林组有2例(6.3%)发生冠状动脉内血栓,阿司匹林组为3例(25,O%)。华法林+阿司匹林组有1例(3.1%)发生心肌梗死,阿司匹林组为3例(25.0%)。阿司匹林组有2例(16.7%)死亡,而华法林+阿司匹林组无死亡病例。阿司匹林组有2例(16.7%)发生冠状动脉狭窄,1例(3.1%)发生冠状动脉闭塞,华法林+阿司匹林组有1例发生冠状动脉狭窄,但未出现冠状动脉闭塞。(5)华法林+阿司匹林组有1例发生严重出血事件,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另外,有8例出现鼻出血,共19例次。阿司匹�
- 郑远征杜忠东
- 关键词:川崎病巨大冠状动脉瘤华法林抗凝治疗预后
- 川崎病少见非冠状动脉并发症被引量:7
- 2014年
- 川崎病(KD)在成人中很少见,其主要累及小于5岁的儿童,它是典型自限性疾病,如果不予治疗,其临床过程主要表现为持续11天左右的发热和急性炎症反应。KD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其中冠状动脉(冠脉)炎性损伤所引起的扩张和动脉瘤形成是现今临床治疗的热点,但KD引起的非冠脉并发症也可威胁患儿生命。
- 师依洋杜忠东
- 关键词:川崎病自限性疾病有效循环血量动脉瘤形成急性炎症反应体液因子
- 正常小鼠冠状动脉的超声成像技术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利用高频小动物心脏超声对C57BL/6小鼠冠状动脉进行评价的可行性,为小鼠冠状动脉相关疾病动物模型的制备及其功能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Vevo 770型高分辨小动物超声仪,频率30 mHz的宽频探头,对20只健康C57BL/6小鼠于4、8和12周龄时冠状动脉的情况进行观察。测定和分析不同周龄小鼠冠状动脉内径值的变化。结果全部20只小鼠超声均成功检测到冠状动脉。超声心动图显示小鼠4周龄时左冠状动脉主干内径检测值为0.36±0.02 mm,右冠状动脉主干内径值为0.29±0.03 mm;8周龄时左冠状动脉主干内径值为0.38±0.06 mm,右冠状动脉主干内径值为0.37±0.02(mm);12周龄时左冠状动脉主干内径值为0.38±0.02 mm,右冠状动脉主干内径值为0.39±0.03 mm。结论利用高频小动物心脏超声可获取正常小鼠清晰的冠状动脉图像,并能准确反映小鼠冠状动脉内径值动态变化。为小鼠冠状动脉疾病模型的制备及其功能评价提供依据。
- 杨海明杜忠东上官文张艳兰董伟宋铭晶郑枝兰
-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小鼠冠状动脉
- 疫苗接种与川崎病被引量:4
- 2019年
- 自1967年日本报道全球首例川崎病以来,多数国家的川崎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川崎病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是由某些已知或未知的普通抗原或超抗原作用在易感人群体内,引起机体免疫细胞的异常活化、炎性介质及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全身多系统的血管炎性反应[2]。
- 陈笑征杜忠东
- 关键词:接种疫苗川崎病
- 儿童用药特点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被引量:23
- 2015年
- 婴儿死亡率是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医疗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除疾病谱与成人不同外,儿童处于发育期,其机体生理代谢与成人相比也有很大的差别,因而儿童用药作为最基本的治疗手段,其药物选择、使用剂量及频次、药物剂型等都有其特点。
- 杜忠东
- 关键词:儿童用药用药质量
- 小儿心血管常用药物应用特点被引量:4
- 2015年
- 小儿心脏疾病以先天性心脏病和后天性心脏病为主。其中后天性心脏病如感染性心肌炎、心肌病、心律失常、高血压以及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高的川崎病为主。这类疾病病情变化快,威胁生命,正确及时的选择药物治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介绍小儿心血管常用药物的使用。
- 张永兰杜忠东
- 关键词:心血管儿童用药
- 全骨髓培养法扩增小鼠内皮祖细胞
- 2012年
- 背景:对于小型实验动物,通过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内皮祖细胞培养、扩增的方法较为繁琐。目的:探讨采用全骨髓培养方式扩增小型动物内皮祖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分离C57BL/6小鼠内皮祖细胞,培养第7天行DiL-acLDL和FITC-UEA-1双荧光染色检测,并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D34、FLK-1表达情况。同时检测其体外血管生成能力,黏附、增殖和迁移能力。设立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法为对照。结果与结论:全骨髓培养至第2天便可见早期内皮祖细胞集落形成,第7天时可见大量短梭状内皮祖细胞,其具有吞噬DiL-acLDL及结合FITC-UEA-1的能力,内皮祖细胞在基质胶上同样能够形成血管样结构,培养至第2周晚期内皮祖细胞集落出现,迅速生长形成典型的铺路石样,并能够在体外传代培养,细胞数量、细胞表面CD34、FLK-1表达、体外黏附、增殖和迁移能力及晚期集落出现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采用全骨髓培养的方式能够实现小型动物内皮祖细胞的筛选扩增,且操作简便。
- 刘俊峰杜忠东陈植关云谦李慎涛
- 关键词:骨髓内皮祖细胞小鼠扩增单个核细胞
- 川崎病冠脉瘤患儿远期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评估川崎病(KD)冠脉瘤患儿远期血管内皮功能。方法选择病程大于1年的合并中型以上冠脉瘤的川崎病患儿3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分辨率超声仪进行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和非依赖性舒张功能(FMD)、颈动脉僵硬度指数(SI)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检测。选择年龄相近的正常儿童21例作为对照。结果 31例KD冠脉瘤患儿中,中型冠脉瘤9例,冠脉巨大瘤22例,其中12例有心肌缺血。与对照组比较,KD冠脉瘤组患儿肱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FMD减低(P<0.05),颈动脉SI增加(P<0.05),颈动脉IMT增厚(P<0.05)。与无心肌缺血患儿相比,有心肌缺血患儿血管内皮依赖性FMD显著降低(P<0.05)。结论 KD冠脉瘤患儿远期存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且合并心肌缺血患儿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尤为显著。
- 段超杜忠东王玉贾立群
- 关键词:川崎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