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0611)
- 作品数:7 被引量:30H指数:3
- 相关作者:王培军张炜李铭华王国良邵志红更多>>
-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第二军医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钼靶、磁共振及核素显像诊断乳腺癌准确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对钼靶(mammography,MG)、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及核素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SPECT)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进行Meta分析。方法:按照循证医学诊断性试验的评价标准筛选1986-2006年PubMed、OVID、Medline数据库中有关MG、MRI及PET/SPECT诊断乳腺癌的文献资料,对筛选文献中3种诊断方法的相关数据和指标分别进行Meta分析,比较各自的诊断准确性。结果:共筛选出30篇文献,包含41组研究,其中14组关于MG(2 941个病灶),10组关于MRI(1 428个病灶),17组关于PET/SPECT(2 247个病灶)。Meta分析结果表明:MG、MRI、PET/SPECT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82%、86%和87%;特异度分别为69%、65%和82%;S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4、0.89和0.90;Q*值分别为0.77、0.81和0.88。3种检查方法的敏感度相似,无显著差异;PET/SPECT的特异度高于MG和MRI(P〈0.05);PET/SPECT和MRI的综合诊断效能大于MG。结论:MG仍然是目前乳腺癌初诊较合适的影像方法,年轻女性可优先考虑MRI检查,PET/SPECT可在其他检查疑似乳癌但不能明确诊断的情况下适当选用。
- 张静王培军袁小东田建明董宁欣徐卫国
- 关键词:乳房X线摄影术放射性核素显像META分析
-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Walker-256肝癌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4
- 2009年
- 目的评价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对Walker-256肝癌生长的影响。方法从大鼠腹水瘤株中提出并培养Walker-256细胞,采用直接肝内注射法制备大鼠肝癌模型。实验分2个实验组(MSC与肿瘤细胞混合移植组、MSC静脉移植组)和一个对照组,每组15只。所有实验动物均在术后第3、6、9、12天进行MR成像并测量肿瘤横断位最大层面面积的变化,第12天成像后取病理进行常规HE染色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nm2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免疫组化分析。结果MRI显示所有实验动物在术后第3、6天均未见明显肿瘤形成,第9天可见肿瘤结节生长,两个实验组肿瘤在第9、12天横断位最大层面面积均大于对照组(F=4.21,P〈0.05;F=8.52,P〈0.01)。免疫组化结果表明两个实验组肿瘤VEGF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9.58,P〈0.01),nm23基因蛋白表达均低于对照组(F=4.61,P〈0.05),MSC混合移植组PCNA表达高于对照组[d′(1,0.05)=0.34,d′(1,0.01)=0.63,P〈0.05],MSC静脉移植组PCNA表达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1,0.05)=0.32,d′(1,0.01)=0.48,P〉0.05],2个实验组肿瘤凋亡指数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25,P〉0.05)。结论大鼠MSC移植能影响Walker-256肝癌VEGF、nm23以及PCNA的表达,有利于肿瘤的生长。
- 邵志红王培军李铭华张炜郑少强赵小虎王国良尚鸣异毛新清
- 关键词:干细胞磁共振成像肝肿瘤
- RNA干扰技术对HeLa细胞hTERT基因的抑制作用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RNA干扰对宫颈癌He La细胞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的抑制效应。方法化学合成靶向于h TERT基因的siRNA,用阳离子脂质体转染法将其导入宫颈癌细胞内。实验分组:转染组siRNA-1、siRNA-2、siRNA-3、siRNA-4、阴性对照组(siRNA-NC)、空白对照组(Blank)。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宫颈癌细胞转染后细胞h TERT mRNA和蛋白水平,MTS法检测细胞生长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siRNA-3组的端粒酶活性明显下降,h TERT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h TERT蛋白表达明显下降,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RNAi干扰技术,以h TERT基因为靶点的siRNA能特异性抑制宫颈癌He La细胞h TERT基因,下调h TERT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抑制宫颈癌细胞生长增殖,促进宫颈癌细胞凋亡,为宫颈癌的基因治疗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 高晓龙王培军邵志红王国良李铭华
- 关键词:宫颈肿瘤人端粒酶反转录酶HELA细胞RNA干扰小干扰RNA
- 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对肝肿瘤趋向性及其间质的影响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在体内对肝肿瘤微环境的趋向性以及BMSC对肝肿瘤间质的影响。方法获取大鼠BMSC,分离、培养、扩增。应用超顺磁氧化铁(SPIO)颗粒标记细胞,普鲁士蓝染色鉴定。应用walker-256细胞株肝内种植制备大鼠肝肿瘤模型。实验分为两个实验组,(1)肿瘤成块后BMSC干扰组:肝内种植walker-256细胞6~8d后,磁共振(MR)观察肝内成瘤后,大鼠尾静脉植入磁性标记的BMSC;(2)肿瘤成块前BMSC干扰组:肝内种植walker-256细胞3d后,MR观察肝内未成瘤的大鼠,于尾静脉植入磁性标记的BMSC;一个单纯肝内种植肿瘤细胞的对照组。实验组分别在BMSC移植前及移植后5、10及15d行MR扫描,每次成像后处死若干大鼠,取出肝脏及肿瘤组织分别行HE染色、普鲁士蓝染色,取BMSC移植后第10天的实验组大鼠及相应对照组大鼠组织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S1、vWF免疫组化染色。结果BMSC普鲁士蓝染色表明BMSC的磁标记率达90%。移植后第5、10天,实验组MR扫描T2WI显示肿瘤边缘出现结节状低信号,移植后第15天无明显低信号,对照组肿瘤信号无明显变化。普鲁士蓝染色显示移植后5、10及15d肿瘤边缘及瘤内有蓝染的BMSC颗粒。移植后第10天,两个实验组的VEGF、CD31、vWF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F=34.05,P〈0.01;F=84.24,P〈0.01;F=7.08,P〈0.05)。结论大鼠BMSC在活体内对肝肿瘤有明显的趋向性,并在肝肿瘤内促进血管内皮的生成。
- 李铭华陈双庆邵志红张炜江虹王培军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磁共振成像肝肿瘤超顺磁性氧化铁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分析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CT表现特征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探讨CT在胰腺IPMN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39例临床资料齐全、手术病理证实为IPMN病例资料,将本组病例的CT表现分为3型:(1)单纯主胰管扩张型;(2)主胰管扩张伴胰腺囊性灶型;(3)单纯胰腺囊性灶型。分析CT分型与Takada病理分型(主胰管型、分支型、混合型)的对应关系;按病理结果将IPMN分为良性组和恶性/交界组,对病变的CT特征(有无壁结节、有无分隔、病灶大小、主胰管及胆总管扩张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纯主胰管扩张型对应于主胰管型,主胰管扩张伴胰腺囊性灶型主要对应于分支型和混合型,单纯囊性灶型对应于分支型(P〈0.001)。病灶内无壁结节时病理为良性的概率为92%,病灶内有壁结节时病理为良性的概率为4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病灶内是否出现分隔与肿瘤的良恶性无关(P=0.793),恶性/交界性病灶的最大径大于良性病灶,P=0.016,主胰管管径、胆总管管径在良性和恶性/交界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不考虑病理分组的情况下,全部病例主胰管管径大于胆总管管径(P=0.02)。结论IPMNCT表现的三种分型与病理分型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有利于IPMNCT征象的分析及提高诊断的准确性。IPMN的主胰管扩张程度常超过胆总管亦具有一定的特征,结合其他典型征象能够对IPMN做出较准确的诊断。
- 张静王培军袁小东邵成伟赵小虎徐卫国董宁欣王国良邵志宏黄宗良张炜
- 关键词:胰腺肿瘤乳头状X线计算机
- 磁标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体内移植后向肝癌细胞趋向性迁移的研究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探讨磁标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活体内移植后对大鼠肝细胞癌的趋向性迁移及其机制。方法培养大鼠BMSCs,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标记。制备大鼠肝癌模型24只,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n=12)经脾植入磁标记的BMSCs;对照组A(n=6)移植未标记的BMSCs;对照组B(n=6)不作任何处理。分别于移植前及移植后1、3、7和14d行MR扫描,选用T2^*WI序列进行移植细胞的示踪并测量肿瘤组织与正常肝组织的信号强度的比值(SI/SI^*),结果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取肿瘤组织、瘤旁正常肝组织行普鲁士蓝染色,分析BMSCs在体内的分布并与MR对照。结果BMSCs的磁标记率为90%以上。移植后实验组T2^*WI显示肿瘤信号强度值明显减低,移植前及移植后1、3、7和14d的SI/SI^*值分别为3.18±0.21、1.98±0.20、2.38±0.28、2.70±0.25及3.16±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65,P〈0.05);与移植前相比,1、3、7d肿瘤信号强度的减低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0、0.79、0.48,P值均〈0.05)。对照组移植前后各SI/S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实验组肿瘤边缘及内部有大量蓝染的普鲁士蓝阳性细胞分布,标记细胞在肿瘤内的分布与MR信号改变基本一致。对照组肿瘤组织普鲁士蓝染色均为阴性结果。结论BMSCs在活体内对肝癌细胞有明显的趋向迁移特性,有望成为基因治疗肝细胞癌的载体。
- 陈双庆王培军李铭华张炜戴工华
-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
- HBx反义寡核苷酸对裸鼠皮下肝癌移植瘤成瘤的影响
- 2009年
- 目的探讨反义寡核苷酸多位点封闭HBx基因对人类肝癌组织在裸小鼠皮下移植瘤发生的影响。方法50只裸小鼠随机等分为5组,1组为对照组,其余4组为实验组(AS1~AS4组),取对数期生长的内源性表达HBx蛋白的人类肝癌细胞系(Hep3B细胞)皮下注射,从第2天开始实验组分别通过腹膜腔内注射反义寡核苷酸AS1~AS4片段(剂量为10μg/g),隔日注射,共注射5次,对照组注射无菌双蒸馏水,观察裸小鼠皮下移植瘤生长情况,记录移植瘤潜伏期(从皮下注射肿瘤细胞至首次观察到皮下瘤结节),满30d实验终止,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移植瘤发生率,以生存分析模型分析移植瘤潜伏期在各组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组(AS1~AS3组)及对照组移植瘤发生率均为100%,AS4组10只小鼠中有1只小鼠实验结束时仍未观察到移植瘤的形成,各组小鼠移植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S1~AS4组及对照组移植瘤潜伏期中位时间分别为19、12、11、21、10d,AS1、AS4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94,P〈0.01)。结论反义寡核苷酸在恰当位点封闭HBx基因可以有效延长人类肝癌组织(Hep3B细胞系)在裸小鼠皮下移植瘤形成的潜伏期;但有限次数的干扰不能完全阻断移植瘤的发生;腹膜腔注射是反义寡核苷酸进入活体裸小鼠并发挥干扰作用的一条有效途径。
- 张静王培军袁小东李铭华董宁欣张炜刘君崔晓东戴工华
- 关键词:寡脱氧核糖核苷酸类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