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BZS029)

作品数:6 被引量:14H指数:2
相关作者:胡卫清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韩山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哲学宗教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4篇教会
  • 3篇基督
  • 3篇基督教
  • 2篇中华基督教会
  • 2篇自立
  • 2篇基督教会
  • 2篇个案
  • 1篇地方社会
  • 1篇社会
  • 1篇史书
  • 1篇历史书写
  • 1篇近代教会
  • 1篇救济
  • 1篇国家认同
  • 1篇慈善
  • 1篇慈善救济
  • 1篇慈善救济事业

机构

  • 5篇山东大学
  • 1篇韩山师范学院

作者

  • 6篇胡卫清

传媒

  • 2篇韩山师范学院...
  • 1篇近代史研究
  • 1篇晋阳学刊
  • 1篇文史哲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地方性事件与国家认同:汕头牖民学校风潮之解读
2008年
政治边缘地区的普通民众并不是被动的启蒙对象,他们也在创造性地参与历史。1927年,汕头市一所教会学校——牖民学校发生风潮,这原本是长老会内部纯粹的校产归属之争,但风潮中各方势力均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对事件之进程与意义作了重新的诠释和解读,从而大大提升了这一地方性事件的政治意义,使其成为近代国家建构的资源。
胡卫清
关键词:国家认同教会
近代教会历史模式的构建:以潮惠长老会为个案
2012年
传教话语模式不仅建构了近代中国教会成立前后的历史,而且确立了教会历史记录应当遵循的规则,进而深刻影响到此后教会历史的书写样式。西方差会来华传教是近代中国基督教历史非常重要的内容,中国教会史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传教意义,这种意义从一开始已经渗入到教会历史记载和历史叙述之中。本土教会的历史叙述虽然不能完全跳出传教史的窠臼,但却可以赋予"本土教会"的重要性,从而建构不同的教会谱系,只是这一"本土"已是由西方差会定义的"本土",其自身的主体性尚待建立,以此类"本土"为视角的学术追求有可能面临基础虚空的危险。
胡卫清
关键词:教会历史书写
汕头新中华基督教会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汕头新中华基督教会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岭东地区从大公会体制内独立出来的真正的本色化教会,这是长老会长期推行教会自立政策的产物,也是教会内部民族意识觉醒的结果。尽管该会倡导"自立"、"合一",但它在教义和礼仪上与中华基督教会并无明显区别,自立主要表现在体制和经济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渐渐又从分离走向了联合。
胡卫清
关键词:自立
未竟之业:20世纪40年代汕头教会的自立问题被引量:1
2010年
中华基督教会汕头区会曾被视为教会自立的典范,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该区会却面临空前的财政经济危机。这种危机不仅引发各堂会内部严重的人事纠纷,而且使得教会自立之基础被动摇。早期教会自立运动最终成为一种未竟之事业。
胡卫清
关键词:中华基督教会自立
取舍之间:英国长老会在华慈善救济事业研究(1856—1949)被引量:2
2014年
英国长老会在华先后开办大量慈善救济事业,它们明显具有服务教会内部和服务外部社会的双重功能。宣道会的常规拨款和本土教会的慈善捐款一般用于教会本身,而教会面向公众募集的捐款则多用于社会性的慈善救济事业。从运作机制看,长老会的慈善救济事业具有国际化和地方性的特点,并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体系。
胡卫清
关键词:慈善救济
基督教与中国地方社会--以近代潮汕教会医院为个案的考察被引量:11
2010年
对于近代教会医疗事业的研究,多从两个面向展开,即关注其在福音传播上的辅助性效应和医疗技术上的示范性影响。不过,这两种面向所彰显的都只是教会医疗事业的工具性意义。实际上,从区域社会史的角度审视教会医疗事业设立之进程及其与中国地方社会的关联性,可以为人们认识教会医疗事业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在近代,英国长老会在广东潮汕地区先后建立多家医院,迅速构建起强有力的医疗福音网络。对于当地信众来说,教会医院作为一种核心纽带为其提供了超越村际界限的新型交往样式,借助复杂的地缘与亲缘关系,采用群体或亲族皈依的方式,他们建立起带有鲜明本土特征的基督教社区,在教会体制内重建了地域认同和家族认同。
胡卫清
共1页<1>
聚类工具0